「美國轉向亞太」(America’s pivot toward the Asia Pacific)與台灣(中)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Daniel R. Russel於4/3/2014在參院作證時說,「『美國與台灣強化關係並與在台灣的人民強化存在已久的友誼』仍然是『美國向亞太戰略再平衡』的一項關鍵性元素」。
二
2009年1月,歐巴馬出任美國第44任總統,小布希交給他的美國是一個還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打仗、金融秩序被撼動與破壞、經濟極不景氣、人民失業率偏高、許許多多人認為「已走向沒落」的美國。
這時的世人普遍認為,在竄起中的中國「正在或將要取代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許多中國人及華美人也都這麼認為,所以他們意氣風發,他們躊躇滿志,他們不可一世,他們的戰略家出版了「中國夢」一書,擬定了打倒美國、把美國趕出亞太、號令亞洲、稱霸世界的藍圖及一場「百年溫戰」(美中爭霸戰)的戰略,他們的領導人今天宣稱「台灣是中國領土與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天宣稱「南海與釣魚台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他們的領土與勢力範圍的擴張野心沒有止境。
許多中國人及華美人的行徑越來越囂張,連他們的外交官也開始口無遮攔。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與中國外長楊潔篪前往東南亞,參加東協外長會議。那時中國的行徑已極為囂張,北京那時在南海問題上,已很堅持要東南亞國家個別與它談南海問題,以便個個擊破,北京也堅持要把美國排除,聲稱美國是「局外人」。
但是東協成員國不能沒有美國的協助,所以它們請求美國介入。柯林頓夫人決定介入,她透過媒體,把美國的立場昭告全世界。她說,美國"has a national interest in 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n access to Asia's maritime commons, and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她說,南海爭端的解決"pivotal to regional stability"。她直言不諱地駁斥中國對南海的主張的基礎。她宣佈美國支持"a collaborative, diplomatic process by all claimants for resolving the various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out coercion”。
美國宣示了立場後,北京的野心受到打擊,中國的外長楊某很囂張地瞪著眼睛,跟新加坡的外長說: "China is a big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small countries, and that is just a fact." (中國是一個大國,其他的國家[註: 指東協成員國]是小國,這是一個現實。)
新加坡的外長事後回憶當時會場的氣氛: "There was quite an interesting and sharp exchange between the Americans and the Chinese. At some points, the atmosphere was just a little tense".
由於中國太囂張,正在危害美國在東亞的利益,因此從那時起,美國國務院開始釋出要在戰略與政策上「向東亞轉向」的訊息[也有人說 ,美國重返亞洲或亞太或東亞的政策其實可以往前推到7/21/2009,因為國務卿那天在曼谷喊出“the U.S. is back (to Asia)” ] ,這個戰略與政策在2011年11月於歐巴馬訪問澳洲時正式定調。由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所以這個戰略與政策已經比較成熟與全面,它含蓋了幾個領域與面向,也就是說,美國要”return to Asia with support for economic initiatives, democratic political values, diplomatic resolve, and military strength” [即包括經濟、政治、外交與軍事這幾個領域與面向]。
三
關於「美國向亞太戰略再平衡」的緣起、概念、發展、演變、執行工作與政策[與戰略]的設計,在過去三年,建州運動發表了很多文章,加以介紹與說明,不過,我們比較側重它對台灣的安全的意義與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比較側重在美國與它的盟友及安全夥伴對中國所進行的軍事圍堵這一面 。美國與它在東亞的盟友及安全夥伴並沒有形成或建立類似像北約這種軍事同盟,因此,在東亞就只有仰賴美國與個別的國家的軍事合作關係[中國也極力阻止與破壞任何建立「北約的東亞版」的構想與計劃]。
對於建州派而言,台灣的安全的促進、維護與確保,上策就是「台灣建州運動」成功,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那時美國政府與人民當然就對保衛台灣負有絕對的義務[相對地,在台灣領地的美國公民也在美國憲法下,負有保衛美國及美國在全世界與東亞的利益的義務]。中策是「台灣建州運動」在台灣與美國,都已有一定或相當的支持基礎,此時,若中國對台灣進行軍事冒險,美國政府與許多人民將會認為他們有很強的道德義務,必須把台灣視同美國的領土,加以保衛,那時若有人提出「棄台論」或「賣台論」,將會被唾棄。下策是台派中的「台灣是中華民國派」] 或台灣的獨派贏得大選,組成「台灣關係法」下的「在台灣的治理當局」,並服從美國的「重返東亞」政策,善盡台灣做為美國「重返東亞」政策一環的責任,而美國也真正履行它在「台灣關係法」中協助台灣自衛與保衛台灣的義務。
(待續)
2009年1月,歐巴馬出任美國第44任總統,小布希交給他的美國是一個還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打仗、金融秩序被撼動與破壞、經濟極不景氣、人民失業率偏高、許許多多人認為「已走向沒落」的美國。
這時的世人普遍認為,在竄起中的中國「正在或將要取代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許多中國人及華美人也都這麼認為,所以他們意氣風發,他們躊躇滿志,他們不可一世,他們的戰略家出版了「中國夢」一書,擬定了打倒美國、把美國趕出亞太、號令亞洲、稱霸世界的藍圖及一場「百年溫戰」(美中爭霸戰)的戰略,他們的領導人今天宣稱「台灣是中國領土與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天宣稱「南海與釣魚台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他們的領土與勢力範圍的擴張野心沒有止境。
許多中國人及華美人的行徑越來越囂張,連他們的外交官也開始口無遮攔。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與中國外長楊潔篪前往東南亞,參加東協外長會議。那時中國的行徑已極為囂張,北京那時在南海問題上,已很堅持要東南亞國家個別與它談南海問題,以便個個擊破,北京也堅持要把美國排除,聲稱美國是「局外人」。
但是東協成員國不能沒有美國的協助,所以它們請求美國介入。柯林頓夫人決定介入,她透過媒體,把美國的立場昭告全世界。她說,美國"has a national interest in 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n access to Asia's maritime commons, and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她說,南海爭端的解決"pivotal to regional stability"。她直言不諱地駁斥中國對南海的主張的基礎。她宣佈美國支持"a collaborative, diplomatic process by all claimants for resolving the various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out coercion”。
美國宣示了立場後,北京的野心受到打擊,中國的外長楊某很囂張地瞪著眼睛,跟新加坡的外長說: "China is a big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small countries, and that is just a fact." (中國是一個大國,其他的國家[註: 指東協成員國]是小國,這是一個現實。)
新加坡的外長事後回憶當時會場的氣氛: "There was quite an interesting and sharp exchange between the Americans and the Chinese. At some points, the atmosphere was just a little tense".
由於中國太囂張,正在危害美國在東亞的利益,因此從那時起,美國國務院開始釋出要在戰略與政策上「向東亞轉向」的訊息[也有人說 ,美國重返亞洲或亞太或東亞的政策其實可以往前推到7/21/2009,因為國務卿那天在曼谷喊出“the U.S. is back (to Asia)” ] ,這個戰略與政策在2011年11月於歐巴馬訪問澳洲時正式定調。由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所以這個戰略與政策已經比較成熟與全面,它含蓋了幾個領域與面向,也就是說,美國要”return to Asia with support for economic initiatives, democratic political values, diplomatic resolve, and military strength” [即包括經濟、政治、外交與軍事這幾個領域與面向]。
三
關於「美國向亞太戰略再平衡」的緣起、概念、發展、演變、執行工作與政策[與戰略]的設計,在過去三年,建州運動發表了很多文章,加以介紹與說明,不過,我們比較側重它對台灣的安全的意義與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比較側重在美國與它的盟友及安全夥伴對中國所進行的軍事圍堵這一面 。美國與它在東亞的盟友及安全夥伴並沒有形成或建立類似像北約這種軍事同盟,因此,在東亞就只有仰賴美國與個別的國家的軍事合作關係[中國也極力阻止與破壞任何建立「北約的東亞版」的構想與計劃]。
對於建州派而言,台灣的安全的促進、維護與確保,上策就是「台灣建州運動」成功,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那時美國政府與人民當然就對保衛台灣負有絕對的義務[相對地,在台灣領地的美國公民也在美國憲法下,負有保衛美國及美國在全世界與東亞的利益的義務]。中策是「台灣建州運動」在台灣與美國,都已有一定或相當的支持基礎,此時,若中國對台灣進行軍事冒險,美國政府與許多人民將會認為他們有很強的道德義務,必須把台灣視同美國的領土,加以保衛,那時若有人提出「棄台論」或「賣台論」,將會被唾棄。下策是台派中的「台灣是中華民國派」] 或台灣的獨派贏得大選,組成「台灣關係法」下的「在台灣的治理當局」,並服從美國的「重返東亞」政策,善盡台灣做為美國「重返東亞」政策一環的責任,而美國也真正履行它在「台灣關係法」中協助台灣自衛與保衛台灣的義務。
(待續)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