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約伯的「比海沙更重」的苦難作者:張仁和(台中西屯長老教會駐堂牧師)·2017年4月13日
前主日是棕樹節,也是受難週的第一天,選用了約伯記的故事,與教會的信徒分
享苦難的問題。因為週報篇幅的關係,無法完整刊載約5000多字的講稿,只好放
在自己的網誌上。 我喜歡把約伯記當成一種抗議文學,抗議原先流傳的約伯傳
奇故事(伯1-2, 42:7-17)裡那種「善惡報應論」的上帝觀。就這點而言,猶太神
秘主義者Elie Wiesel認為約伯在「上帝」出現在旋風中以大能的創造作為來回答
他的質疑後,坐在爐灰中像條蟲一般後悔自己的無知,好比被扒掉骨氣的狗,原
先那個勇於向上帝質問的約伯不見了?實在很難令人認同,這樣的約伯遠遠不及
為所多瑪據理力爭的亞伯拉罕(創18:16-33)。
享苦難的問題。因為週報篇幅的關係,
在自己的網誌上。 我喜歡把約伯記當成一種抗議文學,抗議原先流傳的約伯傳
奇故事(
秘主義者Elie Wiesel認為約伯在「上帝」
他的質疑後,坐在爐灰中像條蟲一般後悔自己的無知,好比被扒掉骨氣的狗,
先那個勇於向上帝質問的約伯不見了?實在很難令人認同,
為所多瑪據理力爭的亞伯拉罕(創18:16-
猶太拉比Harold Kushner主張,約伯想要了解苦難的原因,要求上帝回答,但上
帝並沒有正面回應,或許這也是約伯記作者的極限,人類終究無法解答某些苦難
與神之間的奧秘。人必須依賴上帝所創造的秩序中生存,但這個世界仍然存在
著某些「地方或狀態」,是創造的秩序之光無法抵達的渾沌,就是這些隨機的
、偶發的、無道德目的之渾沌造成生命的受苦。因此,從古至今的人類在生活中
仍然必須忍受「創造與渾沌」共存的世界。重點不在解答苦難或消滅任何使人無
辜痛苦的苦難,而是在苦難中,上帝成為怎樣的力量幫助人去面對那樣的苦難
,即使窮究我們一生 也無從了解、避免的苦難?
帝並沒有正面回應,或許這也是約伯記作者的極限,
與神之間的奧秘。
著某些「
、偶發的、無道德目的之渾沌造成生命的受苦。
仍然必須忍受「創造與渾沌」
辜痛苦的苦難,而是在苦難中,上帝成為怎樣的力量幫助人去面對那樣的苦難
,
約伯的苦難(約伯記6:1-3, 11-14)
約伯記這本書,在基督教的聖經中被歸類在舊約的智慧文學,但是在猶太教的聖
經中,它是屬於「聖卷」的類別,意思就是在律法與先知書以外的經典。我知道
很多人喜愛約伯記,雖然不一定完全了解這本書的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不過約
伯的故事仍舊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因為它激勵許多人去思考人生最奧秘的兩個問
題,簡單來說,就是生命的苦難與上帝的公義這兩者的關連。
經中,它是屬於「聖卷」的類別,
很多人喜愛約伯記,
伯的故事仍舊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題,簡單來說,
根據現代聖經學者的研究,約伯記這本書大概是完成於公元前第五世紀左右的作
品。那 是猶太民族結束被擄至巴比倫流亡的日子,在繼任帝國波斯王居魯士的恩
准之下,猶太人返回故鄉重建生活的時代。那時猶太人的社會面臨百廢待舉的日
子,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下,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宗教改革運動,嚴厲推行遵
守傳統律法和敬拜獨一真神的信仰。這個運動固然一方面使猶太民族從艱難的生
活中振作起來,凝聚他們特有的身份認同和信仰的傳承,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
使生活在異邦世界的猶太人,鼓吹一種猶太種族至上的血統主義,排斥信仰、血
統不純正的撒瑪利亞人,歧視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外邦族群。在強調信仰純正的
精神壓倒一切的考慮下,許多與外邦人通婚的猶太家庭,甚至被要求中止「不合
法」的婚姻關係,遣送他們自己血統不純正的親人離開猶太人的土地,造成許多
家庭的悲劇。猶太人的社會在當時風聲鶴唳的教條高壓主義中,強調敬畏上帝才
是正確的信仰,完全遵守律法者必可承受上帝應許的人生福氣。
品。
准之下,
子,
守傳統律法和敬拜獨一真神的信仰。
活中振作起來,
使生活在異邦世界的猶太人,
統不純正的撒瑪利亞人,歧視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外邦族群。
精神壓倒一切的考慮下,
法」
家庭的悲劇。
是正確的信仰,
然而,有一小群猶太人的智者和思想家,並不滿意這種偏向極端右派的做法,他
們憂心整個社會在種族至上的主義影響下,喪失了信仰的包容性和憐憫弱勢者的
精神。他們反對當時狹窄的宗教觀念,在上帝和普世人類的關係中,以及信仰和
生命的看法上,這群人提出一種與傳統主流觀念不一樣的聲音,被收集在舊約聖
經的正典中,好比路得記、約伯記、傳道書…等等這些作品,都可說是一種抗議
文學,幫助人從另外一種角度來思考信仰與生活的問題。
們憂心整個社會在種族至上的主義影響下,
精神。
生命的看法上,
經的正典中,好比路得記、約伯記、傳道書…
文學,
坦白說,我自己在年輕時,也是一個傳統的信徒,在教會生活中,勉強也算是一
個認真參加聚會、敬拜上帝的人。雖然從我小時候的個性看不出來跟我的名字
「仁」愛又「和」平有甚麼相關,但是我很單純地認為,敬畏上帝的人才是真正
的好人,上帝必然保守全心信靠他的人。不料在我讀中學時,家庭生活發生很大
的變化,進入高中以後,我開始過著流浪的日子。那時後,有一個疑問不斷在自
己的內心浮現,究竟我的信仰出了什麼差錯?信仰上帝的人怎麼會遇到這樣的苦
難?這個世界還有天理公道嗎?果真敬畏上帝的人都過著幸福的人生?不信上帝
的壞人都會面臨審判刑罰?
個認真參加聚會、敬拜上帝的人。
「仁」愛又「和」平有甚麼相關,但是我很單純地認為,
的好人,上帝必然保守全心信靠他的人。
的變化,進入高中以後,
己的內心浮現,究竟我的信仰出了什麼差錯?
難?這個世界還有天理公道嗎?
的壞人都會面臨審判刑罰?
詩篇37篇的作者說:「不要因作惡的人懊惱;不要羨慕不義的人。他們要像草一
般很快地枯乾;他們要像花木一樣凋殘。要信靠上主,努力行善;安居在這片土
地上,享受康寧。要向上主尋求喜樂;他一定成全你的心願。…上主引導人走該
走的路,保護順服他的人的腳步。他失足,也不至於爬不起來,因為上主要扶他
起來。我已經老了,我看得多了,但從未見過義人被上主遺棄,也未見過他的子
孫討飯。他總是慷慨好施,樂意借給人;他的子孫也都蒙福。」
般很快地枯乾;他們要像花木一樣凋殘。要信靠上主,
地上,享受康寧。要向上主尋求喜樂;
走的路,
起來。我已經老了,我看得多了,
孫討飯。
有關義人受祝福,惡人受刑罰的觀點,聖經中的詩篇和箴言都有很一致的看法,
這 是約伯記的作者那個時代所流行的思想。其實,不只是猶太人有這樣的想法,
古今社會無論東西方都有類似的主張,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因果報應論
來衡量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然而,聖經中有另外一種聲音,替那些無辜受難
的人發出內心的疑問和抗議:「為什麼厄運會發生在『好人』的身上?」每一次
閱讀約伯的故事,我就想起自己的遭遇,當我一邊讀一邊忍不住流眼淚的時候,
我在經文中彷彿也看見約伯那種痛苦到說不出來所流的眼淚。他的抗議,就是我
對自己過往傳統信仰的抗議;而約伯最後順服於那位在痛苦中與他相遇的上帝,
也是我在經過種種磨難之後,所體驗的信仰。
古今社會無論東西方都有類似的主張,
來衡量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然而,
的人發出內心的疑問和抗議:「
閱讀約伯的故事,
對自己過往傳統信仰的抗議;
許多基督徒讀約伯的故事後,非常認同無辜的約伯在遭遇苦難的重大打擊時,依
然沒有丟棄自己的信仰,在痛苦中順服上帝給他的考驗,不發任何一句怨言,他
的信仰堪稱所有敬畏上帝者的典範。最後,上帝獎賞約伯的信心,讓他從一無所
有,再度成為受祝福的人,甚至比起從前所擁有的財產還要多。如果這就是約伯
記的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故事,大概這本書也不會受到那麼多的重視和研究。
然沒有丟棄自己的信仰,在痛苦中順服上帝給他的考驗,
的信仰堪稱所有敬畏上帝者的典範。最後,
有,再度成為受祝福的人,
記的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故事,
其實,約伯傳奇的故事早在這本書完成以前,就已經在當時流傳一段很長的時
間,原先的內容並沒有超越當時傳統的報應觀念,亦即約伯雖然無辜受苦,但最
終獲得上帝的申冤,義人重新得福。然而,大多數的聖經學者認為,約伯記的作
者根據公元前第五世紀的時代背景,把這個通俗流傳的故事加以改寫成現在的版
本,我們可以將這本書簡單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原先已知的傳奇故事,用散文
的體裁來描寫,其中包含這本書的第1章、第2章,以及第42章7-17節,都屬於傳
統上的宗教觀念;另一個部分是約伯與三個朋友的對話,以詩體文的方式來表
達,從這本書的第三章開始,一直到42章第6節,可說是約伯記的作者探索人生
苦難的關鍵。許多人只知道故事中的約伯默默承受悲劇的折磨,順服上帝最後得
到報賞,卻忽視第二部分約伯在苦難中與朋友的爭辯和對上帝的挑戰,這是我們
研讀這本書的一大缺失。究竟約伯的苦難意味著什麼?作者認為上帝在人生苦難
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是甚麼?這是我們今日想要了解這本書的意義不得不深思的問
題。
間,原先的內容並沒有超越當時傳統的報應觀念,
終獲得上帝的申冤,義人重新得福。
者根據公元前第五世紀的時代背景,
本,
的體裁來描寫,其中包含這本書的第1章、第2章,
統上的宗教觀念;
達,
苦難的關鍵。
到報賞,
研讀這本書的一大缺失。究竟約伯的苦難意味著什麼?
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是甚麼?
題。
究竟約伯記裡的主角—約伯是否真有其人其事?許多聖經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傳說中的故事把他描寫成敬畏上帝,不做任何壞事,正直的好人,也是一位深受
上帝祝福的人。我們可以從他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又有很多的牲畜、僕人,
知道他在當時是一個財主。按照舊約聖經作者一貫的想法,這樣的人是受上帝所
祝福的義人。
傳說中的故事把他描寫成敬畏上帝,
上帝祝福的人。
祝福的義人。
但是,他在一日內遇到天災人禍,所有的財產被人搶奪,僕人被殺,連他的兒女
也遭遇意外災難而全部死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約伯的幸福人生急轉直下,面
臨極大的危機。這些苦難雖然讓他悲傷到了極點,但是他仍然以極大的信心告白
說:「我空手而出,也要空手而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上主的名應當受
稱頌!」在這樣的苦難試煉中,我們看到約伯並沒有犯罪,也沒有埋怨上帝的不
公(伯1:22)。
也遭遇意外災難而全部死亡。這一連串的打擊,
臨極大的危機。這些苦難雖然讓他悲傷到了極點,但是他仍然以極大的信心告白
說:「我空手而出,也要空手而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
稱頌!」在這樣的苦難試煉中,我們看到約伯並沒有犯罪,也沒有埋怨上帝的不
公(伯1:22)。
不料,約伯的苦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生的痛苦好比無底深淵般不斷地折
磨約伯。俗語說:「屋漏偏逢連夜雨」,約伯在失去身外之物和幸福家庭以後,
撒旦在上帝的允許之下,又來擊打他的身體,使他從頭到腳長了毒瘡,甚至在生
命的健康飽受威脅之際,連唯一至親的妻子也落井下石,對他發出無情的嘲笑,
質疑他的信仰和對上帝的忠心,要他棄絕、咒罵上帝,一死了之算了(伯2:9)。
磨約伯。俗語說:「
命的健康飽受威脅之際,連唯一至親的妻子也落井下石,對他發出無情的嘲笑,
可是,故事中的約伯並沒有被這樣的苦難給擊倒,在痛苦的深淵中,他以堅定的
信心回應親人的諷刺說:「上帝賜福給我們的時候,我們高興;他降禍,我們就
埋怨嗎?」(伯2:10)在此,我們看到約伯的信仰,是經得起痛苦的考驗,他敬
拜上帝並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人生的幸福或災禍他一概承受,沒有怪罪上帝,
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也許,這正是原先流傳故事中的約伯,要向讀者見證的
生命意義,一種不圖謀人生幸福、自身利益的信仰,不把上帝當成「有應公」,
那種有求必應的信仰。
信心回應親人的諷刺說:「上帝賜福給我們的時候,
埋怨嗎?」(伯2:10)在此,
拜上帝並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人生的幸福或災禍他一概承受,
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也許,
生命意義,一種不圖謀人生幸福、自身利益的信仰,不把上帝當成「有應公」,
佛教有句話說:「人生是苦海」,耶穌基督在受難以前也曾教導門徒說:「在世
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是的!生命是一場苦難,所有的宗教信仰不得不
面對這樣的人生難題和挑戰。究竟人為何受苦?生命的苦難是否有其意義?掌管
世界和大自然的上帝,如何看待受他關愛的人所遭遇的災難?上帝為甚麼允許邪
惡的壞事降臨到無辜的人身上?究竟人類要從信仰中期待什麼?是平安幸福?或
者也得接受意外的災禍和痛苦?
上你們有苦難...」
面對這樣的人生難題和挑戰。
世界和大自然的上帝,如何看待受他關愛的人所遭遇的災難?
惡的壞事降臨到無辜的人身上?
者也得接受意外的災禍和痛苦?
如果仔細分析約伯的故事,我們與聖經的讀者都跟約伯本人一樣,知道約伯是一
個無辜受難、正直無邪的義人,卻面對人生至大的痛苦。但我們與聖經的讀者還
有約伯所不知道的是,苦難的原因究竟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或許,在所有類型
的苦難中,有些苦難是因為自己犯罪,自作自受所帶來的痛苦,譬如那些濫用藥
品、吸毒的人,因為自己的劣行導致身心受苦,危害到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但
是,有些苦難是起因於他人有意或無意的行為,連帶受到拖累和傷害,例如在房
屋建造過程中,有人偷工減料,導致不知情的人們住在此種不安全的房舍中,在
某日屋子坍塌下遭遇到生命財產的傷害。諸如此類的苦難,或許我們可以追尋發
生的原因,做出檢討反省以後對人提出警告,也使受苦的人知道自己的苦難不是
無緣無故的。這樣的痛苦雖然程度不一,從理智上來衡量,多少能使人知道事出
有因,減少苦難對人的衝擊。
個無辜受難、正直無邪的義人,
有約伯所不知道的是,
的苦難中,
品、吸毒的人,因為自己的劣行導致身心受苦,
是,
屋建造過程中,有人偷工減料,
某日屋子坍塌下遭遇到生命財產的傷害。諸如此類的苦難,
生的原因,做出檢討反省以後對人提出警告,
無緣無故的。
有因,減少苦難對人的衝擊。
可是,世上還有一種苦難是人類永遠無法理解的奧秘,好比十多年前發生的九二
一大地震或是南亞的大海嘯,許多無辜的人來不及逃生,喪失了生命,許多家庭
破碎,倖存的孩子成為孤兒,也有許多人心靈飽受震驚和傷害,終日恐慌無法安
心度日。這種苦難所造成的痛苦,實在是言語筆墨難以形容。由於無法知道原因
是什麼,也無法預先避免它對人的傷害,這種苦難對人的生命所造成的衝擊,也
比上述那些事出有因的苦難來的巨大,令人難以忍受。
一大地震或是南亞的大海嘯,
破碎,
心度日。這種苦難所造成的痛苦,
是什麼,也無法預先避免它對人的傷害,這種苦難對人的生命所造成的衝擊,
比上述那些事出有因的苦難來的巨大,令人難以忍受。
約伯記的作者對這種苦難提出問題,他藉由約伯的遭遇發出抗議,挑戰傳統觀念
中人對上帝公義的看法。在今日所讀的經文中,約伯不同意他的朋友以利法主張
苦難是因罪而生的觀念,他盼望以利法可以用同理心來理解發生在他生命中的苦
難,不是傳統那種惡有惡報的痛苦,反倒是好比吸飽海水的沙土,約伯強調自己
的苦難甚至比海沙更重(伯6:3)。親愛的姊妹弟兄,你們有去過海邊的沙灘
嗎?你們是否有注意到沙灘上吸飽海水的沙土和一般乾燥的海沙有甚麼不同?如
果我們知道這兩種海沙的差別,就可以了解這段經文中甚麼叫做「比海沙更重的
苦難」!
中人對上帝公義的看法。在今日所讀的經文中,
苦難是因罪而生的觀念,
難,
的苦難甚至比海沙更重(伯6:3)。
嗎?
果我們知道這兩種海沙的差別,
苦難」!
如果人生一切的苦難,都像傳統所說的那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義人的道
路一定興旺,惡人的道路必定滅亡。」那麼,我們豈不是可以將所有的苦難都當
成事出有因?果真如此,人生所遭遇的痛苦都可以反推回去,論斷受苦者或他人
的罪惡。既然人類是生活在團體社群中,那麼無論是他人犯罪或自己為惡,犯罪
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苦難。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世上沒有什麼無辜者,只有報應的
上帝,用苦難刑罰人類罪惡的上帝。
路一定興旺,惡人的道路必定滅亡。」那麼,
成事出有因?果真如此,
的罪惡。
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苦難。用這樣的角度來看,
上帝,
如同上述的信仰看法和傳統的上帝觀,剛好是約伯記的作者所要反對的,我認為
這種對於上帝的認知和想像,也是耶穌無法認同的。因為耶穌的生、死、復活所
展現的生命和信仰,他在十字架受難中所遇到的上帝,並不是那種報應、刑罰的
上帝,反而是慈悲、憐憫的上帝,是傾聽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的上帝,也是加
添他力量和勇氣來面對十字架苦刑的上帝,或許這也是約伯在最後所對遇的上帝
,是一個可以讓人抗議、質問的上帝,而不是沈默不語看人無端受苦的上帝。因
為上帝是那位回應人從苦難中悲痛哀嚎的上帝,也是在痛苦的祈禱中,人可以得
到赦免與安慰的上帝。
這種對於上帝的認知和想像,也是耶穌無法認同的。
展現的生命和信仰,
上帝,反而是慈悲、憐憫的上帝,是傾聽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的上帝,
添他力量和勇氣來面對十字架苦刑的上帝,
,是一個可以讓人抗議、
為上帝是那位回應人從苦難中悲痛哀嚎的上帝,
到赦免與安慰的上帝。
約伯的苦難,那種「比海沙更重的苦難」,以及歷代以來所有無辜者所遭遇的痛
苦,到底原因是什麼?在這本書中沒有答案,作者所描寫的「上帝」並沒回答約
伯對於苦難源頭的質疑。但是,約伯滿意上帝的顯現和對他所說的話,他順服地
向上帝表白說:「上主啊,我知道你事事都能;你能實現一切計畫。你問,無知
的我怎能疑惑你的智慧;我講論自己所不明白的事,奇妙異常,不能領悟。你要
我留心聽你的話,答覆你提出的問題。從前我聽別人談論你;現在我親眼看見
你。」(伯42:1-6)
苦,到底原因是什麼?
伯對於苦難源頭的質疑。但是,
向上帝表白說:「
的我怎能疑惑你的智慧;我講論自己所不明白的事,奇妙異常,
我留心聽你的話,答覆你提出的問題。
你。」(伯42:1-6)
我相信這樣的生命和信仰也是約伯記的作者想要述說的。人生的痛苦和患難,我
們有時找不到原因,也得不到答案。但是,上帝沒有片刻離開人,尤其沒有在我
們哀傷的祈禱中,捂住他的耳朵不理會我們,讓我們獨自承受苦難的折磨。好比
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見他遭受重大的災難,他們離開自己的地方來探訪約伯,七天
七夜不說一句話(伯2:11-13),一起分擔約伯的苦難和哀傷,這豈不是上帝對人
在苦難中的回應?
們有時找不到原因,也得不到答案。但是,
們哀傷的祈禱中,
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見他遭受重大的災難,
七夜不說一句話(伯2:
在苦難中的回應?
雖然約伯的朋友在故事後來所扮演的角色,淪為傳統信仰的護教者,使我們看到
一個負面的見證,如同今日所讀的經文中約伯對以利法說:「不管我是不是已經
離棄了全能的上帝,在這樣的患難中,我需要忠心的朋友(原文直譯:對苦難的
朋友拒絕給予慈愛的人,也是撇棄敬畏全能者的心)。 」(伯6:14)。換句話
說,約伯不認為以利法和其他兩位朋友在他的苦難中是那樣忠心的朋友。然而,
我們不該否定這三位朋友在故事一開始對約伯所付出的關心與疼惜。
一個負面的見證,
離棄了全能的上帝,在這樣的患難中,
朋友拒絕給予慈愛的人,
說,
約伯的苦難故事教導我們,人應該以同理心來對待遭逢苦難者的憂傷,體恤他們
的痛苦;人也應該學習受苦的約伯,在苦難中堅持信仰。雖說有萬般的疑惑,有
說不盡的眼淚和痛苦,仍然可以呼求上帝、不放棄挑戰上帝。在人生遭遇重大失
落與生命的危機中,約伯的苦難與他所表達的信仰,提醒人再一次反省,我們敬
畏上帝是否出於自私的動機,圖謀自己的幸福?但願我們的信仰不是出於有利可
圖才來敬拜上帝,誠如先知哈巴谷所說的:「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葡萄樹也
沒有葡萄;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穀;即使羊群死光,牛棚裡沒有
牛;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哈3.17-18)
的痛苦;人也應該學習受苦的約伯,在苦難中堅持信仰。雖說有萬般的疑惑,
說不盡的眼淚和痛苦,仍然可以呼求上帝、不放棄挑戰上帝。
落與生命的危機中,
畏上帝是否出於自私的動機,圖謀自己的幸福?
圖才來敬拜上帝,
沒有葡萄;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穀;
牛;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因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