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was founded by David C. Chou in 1994. It advocates Taiwan become a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to statehood.
簡介
[台灣建州運動]在1994年被周威霖與他的同志們在台灣建立, 這個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 透過自決與公投, 加入美國], 第一個階段先讓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第二階段再經一次公投成為美國一州.

[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是台灣前途解決的[中程解決方案], 在台灣成為美國領地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 台灣領地人民再來進行第二次的公投, 那時公投的選項當然可以包括[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台灣獨立建國].[台灣繼續做為美國的領地]及其它的方案.

[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極力主張與強力推動[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這應該是 [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及中國聯手偷竊台灣主權] 的所有台灣住民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舊金山和約]中被日本拋棄的台灣主權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台灣建州運動]決心與台灣住民. 台美人.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一起捍衛台灣主權, 並呼籲台灣住民將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 以維護並促進台灣人民與美國的共同利益.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回應張家寶先生與蔡吉源先生

                                                        回應張家寶先生與蔡吉源先生

---為了不讓兩、三位台灣人鄉親或台美人前輩對我們有誤解,我們必須特別聲明與報告: 在政治操作與實踐上,老共與老K也是一樣,成天忙著發表不實之陳述,而且更嚴重,早已到有藥也不能治、許多人都早已見怪不怪的地步,但老共與老K雖然如此地卑鄙、邪惡、墮落與無恥,也並不意味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可以或應該有樣學樣,跟他們用同樣的手法與方式來從事政治工作。



與台灣兩個自組的所謂「政府」有關係或聯繫的「張家寶先生」昨天(10/29/2014)在「建州臉書網頁」張貼了一則帖子,內容如下:

//蔡「總理」跟我說,跟你們溝通很困難,要我向周威霖前輩查詢一下。


下面是蔡「總理」說的:

******

美國自2005年起才知道徹底被中華民國騙了。美國就恨台灣人這塊劣質鐵石煉不成剛!不講法理,只講情。1945年自作多情惹來殺身之禍,現在還要命地死死抓住ROC不放。

9/06及9/12卜睿哲說了KMT及DPP都不喜歡聽的重話。究竟說了些時麼話害建州派緊張?

我是很想知道卜說了些甚麼? 可以請你查詢一下嗎?

******

下面是我給蔡「總理」的信件,大致內容

10月22日高雄「州議會」基本法討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F8A9ExBGc

美軍主動出兵實質佔領台灣
基本法的寫法可以像TCG一樣,用「清算式」的寫法
顯然這個前提並不存在

理由就是我在我的部落格所寫的

https://sites.google.com/.../zheng.../fei-bao-li-kang-zheng

即使是中國與越南發生戰爭,美國也不會出兵佔領台灣趕走ROC的!,為什麼?從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前夕,美國仍還支持東德的獨裁政權,原因無它,只因東西德合併後美國無法掌握新的德國政權; 以最近的馬英九綠卡風波例子來分析,美國國務院的說明否定了先前AIT在臺協會已知悉馬英九告知放棄綠卡的說法,不願意直接拉下馬英九的寶座,維護美國利益,繼續出賣台灣!.

在建州派寄給我的一份資料中
美國所能接受的是「和平解決」
所以基本法要能「和平解決」台灣內部問題,美國才會接受

茲附上建州派寄給我的資料

主旨: 美國政府過去或現在究竟有沒有偏愛某種特定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

******

蔡「總理」說他收到的訊息不同,事涉機密,不便網路上公開。

我想向周威霖前輩請益一下,您的意見如何?! // [「家寶兄」來函結束]





謝謝「家寶兄」來建州網頁張貼帖子詢問,我今天先做如下的答覆:

第一,若要跟建州派對話、說話或溝通,請不要自稱或僭稱什麼「政府」的「總理」或其他頭銜,我們對這種三歲小兒的兒戲感到不舒適

沒有透過台灣人民與華府認可或接受的方式並得到台灣人民的授權的「官職」是家家酒與兒戲,請不要在我們面前玩這種遊戲,您與任何其他人在跟我們提起蔡吉源先生時,就稱他為「蔡吉源先生」,千萬別再稱他的什麼勞什子、自己說著爽的「官銜」,免得讓我們噗嗤一笑,把剛吃進去的美食都吐出來,糟蹋了糧食[若是基金會董事長,就稱蔡董事長,若是政黨主席,就稱蔡主席,但請勿僭稱「政府官職」,您們敢自稱或僭稱「總理」,但我們卻不敢領教與恭維]。

[為了避免誤會,為了不要讓我們的台灣人與台美人鄉親誤以為建州派接受「中華民國體制」或目前還在台灣存在與使用的那些「中華民國政府」的「官銜」,我們必須特別聲明: 建州運動完全沒有要接受那些被強加在台灣與台灣人民身上的現行體制與政府的官職。我們現在只能告訴大家,在還沒有得到華府的同意或背書之前,這種現行體制是無法被台灣人民移除的,台灣人只有繼續努力。]

下次任何人在與我們對話時,若再自稱或僭稱什麼「政府」的「總理」或「主席」,請恕我們把他們當杜鵑窩裡的住客,到那時我們就懶得再回應了。

第二,蔡先生說:「,跟我們溝通很困難」。

建州派是出了名的好溝通,至少有兩類型的人士會發現與我們很好溝通:

(1) 反對中國併吞台灣以及反對老K和其他敗類把台灣出賣給中國的人士。我們跟這類人士相見恨晚,說話投機。至於要併吞台灣的老共與老中還有在幫助老共與老中併吞台灣的那些敗類,他們是屬於冥界的黑暗勢力,他們是魍魎鬼魅,我們與他們是陽陰兩隔,人鬼殊途,難以溝通。
(2)反對或不喜歡那些愛編織謊言與神話的政治黨派及那些黨派的領導層的人士。我們跟這類人士屬於同一個世界,有共同的語言,所以也很好溝通。至於那些愛編織謊言與神話的大小政治黨派及那些黨派的領導層,則與我們建州派屬於不同的世界,他們與我們說不同的語言,若要對話,就會變成雞同鴨講,難以溝通。

第三,蔡先生說: //美國自2005年起才知道徹底被中華民國騙了。美國就恨台灣人這塊劣質鐵石煉不成鋼//。

蔡先生在這裡連說了兩次「美國」。請問,何人於何時何地跟蔡吉源先生說「美國政府徹底被中華民國騙了」?也請問,何人於何時何地跟蔡吉源先生說「美國就恨台灣人這塊劣質鐵石煉不成鋼,不講法理,只講情」 ?

建州派一向反對任何人或黨派假美國之名發言,開口美國,閉口美國,好像他與美國總統或國務卿有什麼特殊聯繫管道或特殊交情,因而對美國政府的立場與觀點瞭若指掌,其實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假美國之名發言,開口美國,閉口美國」這種戲碼,自組「政府」的林XX與蔡先生他們已演了好幾年,到現在還在玩,且樂此不疲,不過,他們的所謂的「駐華府代表」可能已經玩不下去了,所以已經「去職」。但有些人還在繼續玩,那是因為頭洗了,不剃不行,無法回頭,也不願回頭,他們繼續玩,而且加碼地玩,像
飲鴆止渴一樣,不能自拔,幾年下來,連他們自己都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神話與謊言所構築的illusion之中。

第四,蔡先生問:「究竟(卜睿哲)說了些時麼話,害建州派緊張?

這是蔡先生誤會了,建州派並沒有因為卜的發言而感到緊張。

第五,蔡先生說:「我是很想知道卜說了些甚麼? 可以請你查詢一下嗎?」

我願意也樂意幫您們查詢,但是我建議「家寶兄」,先請自組「政府」的兩位蔡先生查詢,若他們無法幫您的忙或不知如何幫您,我再幫您。

蔡先生他們宣稱他們的組織「有美國官方的代表」,他們也對外宣稱他們的組織的「最高顧問」是「白宮護台小組召集人」,他們還曾有所謂的「駐華府的代表」,該名代表過去所有的對外發言似乎都在暗示,他跑美國國務院,就像跑自家的廚房那麼容易。倘若這些都屬實,那您要查的資料便可信手拈來。我建議您測試一下他們的能耐。其實這件事很容易就辦得到,只要與卜睿哲連繫,請他提供資料即可[當然還有其他更簡單的方法]。

第六,蔡先生說,「他收到的訊息不同,事涉機密,不便網路上公開」。

關於蔡先生的陳述,我們有必要說幾句話。

請讓我直截了當地說: 請不要再裝神弄鬼,因為蔡先生他們拿不到什麼機密,他們也沒有什麼管道可以拿到什麼機密,再說,美國的國家機密不到解密時,也沒人敢告訴他們,就算他們真的有管道[請讓我再說一次,其實他們與美國政府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聯繫管道]。





在稍前,有些台灣與台美鄉親都收到蔡吉源先生他們這個小團體的人所發出的一封電子信,其內容如下: 

沒有證據顯示歐巴馬行政團隊與美軍對「重返亞洲」的政策與戰略的執行鬆手,這難免讓老共感到驚訝

沒有證據顯示歐巴馬行政團隊與美軍對「重返亞洲」的政策與戰略的執行鬆手,這難免讓老共感到驚訝

 

台灣建州運動於9/2 /  2014年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重返亞洲」(透視亞洲)的戰略與政策是一個與「大美和平」(美式和平)及「台灣的安全」的維繫息息相關的斯里  組織單位的業務,它是否被確實執行是建州運動持續與恆久的重大  關切」的文章,我們今天要重申「美國「重返亞洲」(透視亞洲)的戰略與政策是一個與「大美和平」(美式和平)及「台灣的安全」的維繫息息相關的斯里  組織單位的業務,它是否被確實執行是建州運動持續與恆久的重大  關切」,並再度就此議題繼續處理其軍事面的問題[我們在2011  -2012年間發表過幾篇「重返亞洲」的軍事問題的文章。 

不過,我們要請鄉親與朋友們先大略重讀下列幾篇文章: 


(1)2013年12月12日到2013年12月17日:「台灣地區作戰計畫(代號OPLAN5077-04)」;
(2)2/27 /  2014年:「只要認真執行「重返東亞」的大戰略與「海空一體作戰」,建州運動支持五角大廈新的建軍方案與方向」;
(3)3/3 /  2014年:「關於「重返東亞」的大戰略,「海空一體作戰」的戰略,「福特號」超級航艦與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裁減陸軍的計劃」;
(4)4- / 17 /  2014年:「「美國轉向亞太」(美國的軸心向亞太)與台灣」;
(5)9/2 /  2014年:「美國「重返亞洲」(透視亞洲)的戰略與政策是一個與「大美和平」(美式和平)及「台灣的安全」的維繫息息相關的嚴肅的事情,它是否被確實執行是建州運動持續與恆久的重大關切」。 




若要執行「重返亞洲」的戰略,那美國政府的行政部門與軍方就得按下列的幾個步驟去進行:

第一,制訂國家戰略或國家安全戰略。
第二,制訂政策與軍事戰略。
第三,擬訂作戰計劃。
第四,進行兵棋推演與論證。
第五,就「海空一體作戰」(空海戰鬥)的原則進行軍事演習與驗證,並逐步發展出一套在戰場上可操作的軍事準則。
第六,若敵對勢力願意提供機會,則進行作戰,以取得實戰經驗[因為某些特殊狀況出現,也可能在取得實戰經驗之前,取得臨戰經驗或準作戰經驗,這種狀況與經驗已出現與取得數次。

華府現在到底已執行到什麼階段呢?答案是,在第5階段,但過去兩 ,三年,因為美中海軍在東海與南海有若干次的試探性或低強度的挑釁性遭遇,所以美國海軍也取得幾次小規模的臨戰經驗,也就是說,  「重返亞洲」[含蓋印太戰區,即印度洋與太平洋戰區]的戰略也可以說已非正式地進行到第5.5階段。 





我們現在借「英國廣播公司」與老共的海外喉舌「環球時報」的報導 ,讓鄉親們來看一看美軍為執行「重返亞洲」的戰略所進行的軍事演習。從這些新聞報導來看,第一,我們看不出演習的課目,第二,倘若有些課目涉及到對中國境內若干重要軍事目標的攻擊,這類課目的演習也只能在電腦兵棋與模擬基地中進行。

為了讓更多的鄉親便於了解,我們先張貼老共媒體的報導:

「英記者目擊美對華“備戰”:出動兩大航母戰鬥群,演練美軍“空海一體戰“」 

world.huanqiu.com
2014年10月16日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  “為什麼美國海軍在演練與中國的戰爭”,以此為題的一篇報導昨天出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作者是其駐日記者海耶斯。他依據在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上的採訪得出結論:儘管美國人愛說“與中國接觸”,但美軍正在演練的“空海一體戰”就是在準備“ 對華戰爭“,以時間,地點及所目擊的演習內容推算,海耶斯看到的 “對華戰爭演練”很可能就是美軍上月進行的“勇敢之盾”軍演,美國“星條旗報”上月底稱,這場大規模軍演所磨練的“空海一體戰” 會給美國帶來與中國爆發衝突,甚至核戰的危險。在中國學者看來, 海耶斯的採訪結論說出了美軍一線指揮官“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心裡話。一些美國媒體也“以史為鑑”,宣稱美中“存在令人恐懼的戰爭風險。“15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英國學者瓊斯說,美中開戰可能性不高於在太平洋釣到淡水魚。“下個月奧巴馬將來華出席AP 歐盟峰會,美中外交之舞將繼續跳,當然,彼此防範也不會停。“

美將軍避談“針對中國”

“你不會總有機會受邀登上美國核動力航母,而在我寫完這些後 ,估計好一陣子都不會再受到邀請了。“海耶斯的報導這樣開頭,是因為他要講述的結論是接受採訪的美軍官員極力迴避的-美國人愛說“與中國接觸”,但一個清晰的事實是,美國海軍正在為與中國潛在的衝突進行演練。

海耶斯的報導發自關島外海,他寫道,  站在“喬治•華盛頓”號的飛行甲板上,那種噪音是我從未體驗過的,幾英尺外,11架F /  A-18“超級大黃蜂”戰機列隊等待起飛,15噸重的戰機起飛時, 就像一個小玩具般消失在航母甲板的盡頭,幾秒鐘後,身著各色制服的人冷靜地為下一架戰機起飛做好了準備海耶斯,說,看到眼前這一幕,你很難不感到敬畏,除了美國,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的海軍擁有這麼多類似這樣的“小玩具”,或者像美國海軍這樣展現出一種從容的魅力。不過當他向美國海軍負責公共關係的官員問起一個問題時, 對方並不從容,而是極力迴避,這問題是,美國是否在演練與中國的戰爭。

海耶斯在文中稱,美軍的公共關係官員經常這樣說,“美國海軍並未演練針對任何國家的戰爭“,但海耶斯說,美國海軍兩個航母戰鬥群和200架戰機聚集到關島沿岸,“顯然不是來玩的”,他們演練的是五角大樓如今稱為“空海一體戰”的概念。這個概念最初出現在2009年,是為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威脅而“特別定制”的。 在“喬治•華盛頓”號艦橋上,美國第五航母戰鬥群指揮官,海軍少將蒙哥馬利對海耶斯說,軍演的目的是要演練如何對付“一些國家” 越來越提升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當我們說到我們的能力 ,我們所說的是我們要以一種無拘束的方式進入任何我們選擇水域的能力“,蒙哥馬利說,”一些國家正研發越來越複雜的反介入武器, 我們也必須提升我們的戰法,技術以及作戰程序“,他還說,”一些國家已經有能力摧毀衛星或限制衛星通信,所以我們必須演練如何適應電子通信受阻的環境“。

海耶斯說,受訪過程中,蒙哥馬利對軍演細節刻意迴避,並總是用“一些國家”去指代軍演的假想敵。但海耶斯在文中直率地寫出, “一些國家”就是中國。海耶斯說,解放軍的硬實力如今還無法與美國海軍匹敵,今後很長時間也無法匹敵,中國於是致力於發展確保美國航母不能接近中國近海的武器,包括更安靜的潛艇,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最令美國人擔心的則是被稱為航母殺手的中程彈道導彈。正在採訪時,海耶斯突然聽到艦上響起警報,“這是演習!這是演習! 黑煙升起!黑煙升起!“原來軍演的一項內容是航母受到導彈襲擊, 部分艦體著火,很多人衝上去控制火情。

“空海一體戰”=對華戰爭?

在目擊美軍“備戰”的報導中,海耶斯沒有明言他目擊的是哪一場演習,但從時間,地點和演習內容推算,很有可能是美軍上月在關島附近海域進行的“勇敢之盾2014”演習,美國“星條旗報”9 月28日在分析該演習時曾稱,其所磨練的“空海一體戰”概念包含著與中國爆發衝突的真實風險。文章稱,儘管美國也許歡迎中國和平崛起,(上接第一版)但在西太平洋進行的“勇敢之盾”軍演直率地展示出,華盛頓對於中國崛起是否“和平”實際上是在兩面下注。美軍聚集1.8萬名戰士參與如此規模巨大的演習,是假想一個相當复雜的敵人試圖阻止美軍進入國際海域與空域,儘管美國官員都不說假想敵到底是哪個國家,五角大樓2013年未加密的“空海一體戰” 概述也絕口不提中國,但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在西太平洋對美國實施“ 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國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弗里德伯格說, “空海一體戰就是為對付中國,毋庸置疑”。

“從某種程度上說,海耶斯的文章說出了美國一些人的心裡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15日對“環球時報”說 ,美國社會對中國有四種心態,認為中國走在正確道路上,未來能成為美國的夥伴,認為中國已過於強大,無法再用軍事途徑遏制;認為應繼續採取接觸加遏制戰略應對中國;認為必須與中國死磕硬幹金燦榮說,海耶斯的報導反映的主要是後兩種心態,而上述4種心態中占主流的是第三種,多數美國人看待中國的心態是,朝最好的方向努力,為最壞的結果準備。

“星條旗報”在分析“空海一體戰”的巨大風險時稱,該理論主張在戰爭一開始先利用黑客部隊對中國“制盲”,為破壞中國的導彈和通信系統,美國需要轟炸中國本土一些軟目標,如超地平線雷達。 美國國防大學學者哈莫斯說,“空海一體戰是個沒有戰略的概念,也是最危險的概念“,美國的戰略選擇應該是最低程度降低與中國衝突的規模。哈莫斯說,如果中國先從空間和網絡對美國發動襲擊,美國再用“空海一體戰”回擊成功的可能性會降低,想摧毀中國路基導彈發射系統的目標也難以實現,中國如今的固體燃料導彈幾分鐘內就能發射,移動導彈發射架也難以被發現,“我們在海灣戰爭時想獵殺飛毛腿導彈都沒成功,想像一下中國有多麼遼闊的幅員。“哈莫斯還說 ,由於常規導彈與核導彈有時難以分辨,“空海一體戰”還有引發美中核戰的可能,美國理性的做法應是對中國實施遠程封鎖,如控制馬六甲海峽“勒死中國”。

“美國有幾百套對華作戰計劃,中國對美作戰計劃差不多也有這麼多,兩國軍方對此應都清楚“,15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說,儘管中日釣魚島爭端被認為是中美衝突的可能誘因,但更有可能的誘因是2016年民進黨在台灣上台,推行“ 台獨“,美國人擔心中國”反介入“能力提升會讓美國難以”保衛台灣“。另外,據”美國之音“14日稱,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11月將推出報告,指稱中國軍力崛起將挑戰美國的海軍優勢,而這關係到美國的根本利益。

“霸權的 ​​虛偽”

“技術上,中國擁有空射導彈,超音速導彈和可擊中水面目標的彈道導彈,天上有隱形戰機,水下有自主研發的核潛艇,水面上有導彈驅逐艦,護衛艦等最新一代戰艦“,中國海軍專家劉江平15日對 “環球時報”說,“該有的反介入手段中國都有了”,美國因此戒心大增,頻頻模擬演練西太平洋戰事。在接受海耶斯採訪時,蒙哥馬利自誇美軍“為亞太和平穩定貢獻70年”,稱不論在南海還是東海, 美國都在維護穩定,保衛盟友,確保對手不採取非法或不透明行動。 劉江平說,美國這套說辭非常虛偽,是拿中國當藉口介入亞太,“美國人說在它想去的海域要不受限制地行動,意味著中國要犧牲或軟化自己的安全底線“。

有分析認為,美國對華種種表現,可以歸結為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曾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的美國退役將軍克拉克說,美國原本希望中國取得驚人的經濟崛起後就能產生一些轉變,但事實恰恰相反 ,中國變得更自信,更強硬了,越來越多地將美國看做競爭者以及潛在的對手。美國面臨的更深層戰略問題在於中國對二戰後美國建立的全球機制所構成的根本挑戰。克拉克說,10年之後,中國經濟總量可能超越美國,軍事實力將頗為強大,就算沒有軍事衝突,西太平洋的力量均勢也將影響中國到底是傾向於強勢還是妥協。

“美中開戰的可能性不會高於在太平洋裡釣到淡水魚”,英國國際關係學者加文•瓊斯15日對“環球時報”說,除非美中在地區政策上爆發嚴重分歧,或在地區利益上出現嚴重的分配不均,美中政府不會走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俄羅斯之聲”稱,習近平與奧巴馬11月在APEC峰會的會晤將成為中美未來走向的風向標,但學界相信,美中兩國關係主調還是既對抗,又合作“// 



接下來,我們來讀「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

香港民主派與青年學生的「佔中行動」與行動的目標,就是要老共的老命,老共當然與「佔中行動」的民主革命隊伍不共戴天,且視境外的民主陣營如寇讎; 兼談為老共敲鑼打鼓的Martin Jacques

香港民主派與青年學生的「佔中行動」與行動的目標,就是要老共的老命,老共當然與「佔中行動」的民主革命隊伍不共戴天,且視境外的民主陣營如寇讎; 兼談為老共敲鑼打鼓的Martin Jacques



老共這個邪惡與自肥的恐怖統治集團還有依附它的、為老共的統治合理化的那些幫閒文丑及與老共勾結的、剝削普羅大眾的紅頂商人最害怕的是老共這個邪惡帝國崩潰或被推翻,因為老共一旦失去政權,他們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寄生虫就無法再為所欲為,吃香喝辣,甚至極可能會被整肅清算,在新政權為他們準備的牢獄度他們的餘生。

總之,他們知道,若「佔中行動」成功,且將一把野火往中國本部及圖博、東土耳其斯坦燒去,把中國燒得熱火朝天,把老共的賊窩燒成灰燼,那他們就都沒得混了,所以,他們十分仇視香港的民主派與學生所發動的「佔中行動」以及同情這個行動的全世界的自由民主勢力,我們只要讀這些日子來老共在海外及香港的喉舌與傳聲筒所發出的殺伐之聲,就可略知一二。





建州運動先請台灣與台美鄉親讀老共的「環球時報」在10/22/2014發表的一篇社論:

「占中勢力莫成全球反華陣營新成員」
[我們使用台灣的老K的中央社所製作的繁體文版]

//香港發生的占中已經持續3周多,港府昨天與學聯實現對話,學聯方面第一時間的表態並不積極,占中何時結束仍不確定。

圍繞占中的外部政治形勢越來越清晰。西方反華勢力對它全面支持,除此之外,流亡的藏獨、疆獨、台獨勢力以及法輪功、民運分子都成為它的啦啦隊。它們就是與中國現政權敵對的傳統力量組合。

無論占中積極分子及它的港內支持者最初有什麼樣的目的,他們都應對正在形成的上述事態高度警覺。首先他們不應成為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部力量的玩偶或杠杆,更進一步說,他們尤其不要允許自己充當與中國現政權勢不兩立的先鋒力量。

反華勢力似乎要形成一個擴大了的新陣營,香港極端勢力成為它的新成員。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情況將會很糟,而且最糟糕的地方將是香港。這個亞洲金融中心以及曾經的模範法治社會將從此成為這股勢力的人質,香港將變成外部敵對力量聯合與崛起的中國進行較量的政治活火山。

我們的勸告是,香港占中勢力須審時度勢,不要不顧一切往這個危險的角色裡鑽。他們未必真的想這樣做,然而他們就是亞太政治大博弈中的一個局部,形勢會裹挾著他們朝極端的方向走。

對參與占中的香港青年學生,我們尤其要多說幾句話。蓬勃發展的中國是他們的祖國,香港處在中國崛起的激流中。國家的發展會使香港學生有更多機會,但也需要他們為中國崛起過程的安全承擔相應責任

占中如果發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與它發生在中國最繁榮的特別行政區裡,其地緣政治意義完全不同。香港學生應當及時建立起自己的集體政治視野,看清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如何成為了一個親者痛仇者快局面的主角。

如果香港占中勢力繼續往前拱,必將導致國際反華力量更大規模、以及更持久的集結。越往後占中勢力越難戛然而止,他們有可能失去自控力,在一個由國際政治規律主導的大博弈中隨波逐流。

歷史的激流中,常會發生一些難以思議的角色轉換,一個陣營的邊緣部分甚至某些中心成員會在力量的複雜衝撞中轉變成原來陣營的敵人。我們強烈希望這樣的情況不在占中者同他們的祖國之間發生。

以西方為中心的外部勢力會繼續為香港占中者喝彩,那些早年跑出去的流亡者們會視占中為他們時來運轉的希望。一個針對崛起中國的陣形眼看著一天天成型。它的目標是要重傷中國,作為扳倒中國的序曲。請問這是香港參與占中年輕學生們的初衷嗎?

如果不是,請那些學生早早離開。

至於極少數視社會主義中國為死敵的人,這個國家自會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靠蘇聯與共產國際的扶植而起家並拿到政權與天下的老共最害怕他們的敵人(即境內外的中國民運人士、維權人士)與境外的盟友互通聲氣,他們最希望他們的敵人笨笨的,不求外援,孤立無援,然後任由勢力強大的老共來消滅民主派。

上面那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老共呼籲香港的民主派,不要與境外的自由民主力量合作,以利老共來消滅人單勢孤的他們。老共以民族主義為訴求,希望香港的民主派為中國竄起、成為新邪惡帝國效力。

氣急敗壞的老共當然不會忘記要恐嚇境外的民主勢力,「環球時報」這個黑暗的媒體發出這樣的狂言: 「至於極少數視社會主義中國為死敵的人,這個國家自會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老共對世界各地所發生的顏色革命極為敏感,他們已到談顏色就立即色變的地步。不明究理、霧裡看花的人總以為老共是無敵鐵金鋼,但從老共每年編列的預算,維穩的預算似乎都超過國防預算,就可看出老共所統治的中國內部的問題以及老共是如何地害怕它可能被自己統治的人民推翻。

我們現在張貼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可以反映老共的恐懼:

香港特首梁某對「佔中」示威者發出警告: 不要測試北京的耐心,趕快撤離

                 香港特首梁某對「佔中」示威者發出警告: 不要測試北京的耐心,趕快撤離



香港青年學生與民主派的「佔中行動」已快到了與香港當局及它背後的北京攤牌的時刻,台灣建州運動與華裔的美國學者余英時一樣,希望「佔中行動」的領導層與戰友們都能堅持並挺住,即便大家明知這個行動不會成功,也要繼續抗爭,香港的青年學生與民主派「不能做乖孫子,最後變成奴隸」。

只要是智商不低於80的政治觀察家都能很快做出結論: 「佔中行動」的訴求不會成功,這是因為他們真正的對手是北京那些中國恐龍,那些恐龍是當今世界最反動、邪惡、恐怖與最具威脅性的武裝暴力集團,這個集團已在稍早前把「佔中行動」定性為「背後有外國勢力指使及操縱的動亂」。

既是「動亂」,那就要鎮壓。北京的計策是,透過黑道打砸與暴力等方式來激怒學生,誘發學生暴動,然後迫令香港特首命令警察強力鎮壓,倘若死傷慘重,引發全世界的譴責,北京再來扮好人,撤換與犧牲特首,以平息民憤。倘若港警辦事不力或鎮壓失敗,北京再出動解放軍來鎮壓,也就是說,若「台灣高雄美麗島事件的模式」失敗或行不通,就採取「中國北京天安門解放軍屠殺的模式」來清場與收場。

我們希望承載著世人的厚望與期許的佔中勇士們能挺住,倘若北京失去耐心,出手鎮壓,再度暴露其恐怖與殘暴的本質與面目,這就是佔中勇士們對世人最大的貢獻,再度把中國惡龍打出原形就是佔中行動的成功。

中國惡龍的存在、中國惡龍的張牙舞爪、中國惡龍欲挑戰美國所建立的「自由國際秩序」與「大美和平」、中國惡龍欲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權、中國惡龍危害東亞與世界,讓台灣人、日本人、中國周邊國家的人民、美國人與愛好自由與民主的世人都能再度集結,準備消滅或擊敗中國惡龍,這是繼消滅納粹德國與擊敗共產蘇聯之後,世人最大的挑戰與最有意義的任務及使命,我們這一代人能碰到中國惡龍的竄起與囂張,算是我們走運,這是老天要給我們揚名立萬的機會,這是老天要彰顯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奮鬥的價值的「刻意安排」。




香港特首梁某接受「紐約時報」、倫敦「金融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的聯合採訪,這項採訪已出現在今天(10/21/2014)的「金融時報」上。

為了讓鄉親們較易讀,我先把「世界日報」今天的頭版頭條新聞的一部分轉貼出來:

「梁振英:北京未插手, 香港『運氣好』」
世界日報中國新聞組/綜合20日電
October 21, 2014

//香港特首梁振英21日在在港府與學生代表對話前接受三外國媒體聯合專訪時表示,「北京還未介入阻止示威,是香港『運氣好』」(Hong Kong ‘lucky’ China has not stopped protests),他同時警告示威者不要挑戰北京的耐性。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梁振英指目前香港正發生的示威,與北京領導人認為或覺得應該處理的界線,只是一線之差,稱中央暫時仍讓港府去應對有關情況。他表示,在當前困難時刻,挑戰他或挑戰港府於事無補,也對香港的高度自治無幫助。

他稱與學生對話並非等於與對方談判,只是讓學生有機會向政府直接表達訴求。他重申中央的語調,稱示威者是受外部勢力煽動,令港府甚為擔心。

香港警方20日指佔中正處於暴亂邊緣,希望示威者不要再擴大佔領範圍。香港高等法院同日也頒布禁制令,禁止示威者佔領金鐘和旺角部分地段。不過示威者並未理會禁制令,21日仍留守佔領地點,香港政府與香港學聯已商定21日晚6時就政改對話,能否促成佔中收場廣受注目。分析人士指出,警方的說法顯示以武力清場的可能性已越來越大。

香港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許鎮德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形容旺角形勢「差不多失控」,正步向「暴亂邊緣」,呼籲學生盡快撤離。

他說,旺角佔領區有滋事分子有計畫、有組織地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襲擊警方。19日晚有人戴頭盔、眼罩、保鮮紙及以膠軟墊護手,並手持雨傘作勢衝擊警方,是有備而來,他們亦叫囂及辱罵警察,企圖引起大混亂。

他還說,警方留意到社交媒體上有人聲言要在「雨遮下面放小童作為人盾」,警方嚴正譴責。警方19日在區內拘捕三名男子,涉嫌普通襲擊及藏有攻擊性武器等。//




特首梁某與許姓警官所釋出的訊息是: ---Read More--- (1)旺角形勢「差不多失控」,正步向「暴亂邊緣」。意思是香港當局與北京已在準備製造暴亂,做為鎮壓的藉口。(2) 示威者不要挑戰北京的耐性,北京已失去耐性,已逼特首下令港警鎮壓。(3)學生趕快撤離,免得被港警與解放軍鎮壓與屠殺,學生若撤離,梁某就不必背鎮壓與屠殺的黑鍋,並最終導致黯然下台的命運

梁某說「香港『運氣好』,北京未插手」, 這句話當然是胡說八道,正確的說法是: 北京的黑手始終在香港當局的背後,只是至今還沒有直接派兵鎮壓與屠殺」。

上面那則新聞報導最啟人疑竇的是「旺角佔領區有滋事分子有計畫、有組織地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襲擊警方。19日晚有人戴頭盔、眼罩、保鮮紙及以膠軟墊護手,並手持雨傘作勢衝擊警方,是有備而來,他們亦叫囂及辱罵警察,企圖引起大混亂」這一段,大家不用懷疑,這些「滋事份子」一定是老共與香港當局指使與組織的黑幫與其他的壞份子,這些人混進手無寸鐵及以「和平與愛」為口號的示威群眾之中,趁機攻擊警方,製造香港當局強力鎮壓的藉口,這是「高雄美麗島事件」的翻版與手法。

為了讓習慣閱讀英文報刊的鄉親閱讀「金融時報」的報導,我們現在把它張貼出來:

“Hong Kong ‘lucky’ China has not stopped protests, says C Y Leung”
Josh Noble and Julie Zhu in Hong Kong
The Financial Times
October 20, 2014 3:37 pm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C Y Leung has warned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not to test Beijing’s patience, as he pointed to a possible compromise for ending the civil disobedience campaign that has lasted more than three weeks. [特首梁某已經對主張民主的示威者發出警告: 不要去測試北京的耐心。注: 這句很恐怖的話意在提醒大家記得北京天安門的屠殺慘劇,倘若老共對同是中國人的青年學生都可以殺到眼紅,那對非我族類的香港學生肯定不會手軟。]

In his first on-the-record interview with international media since the start of protests, Mr Leung said Hong Kong had been “lucky” that Beijing had not yet felt the need to intervene in the stand-off over electoral reform.

“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what we do in Hong Kong and what [leaders in] Beijing think or might think they have to do. Now so far, Beijing has left it to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Mr Leung told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a joint interview on Monday.

“I think we should try our very best . . . to stay that way. Challenging myself, challenging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t these difficult times, will do no one any service, will do Hong Kong’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no service.”

Protesters first took to the streets on September 26 to demand changes to the way Hong Kong chooses its chief executive, its top politician. Under the present plan, around 5m residents will get to vote in the next election in 2017, the first time Hong Kong residents have enjoyed a “one man, one vote” system for the post.

However, the candidates for chief executive are set to be screened by a nomination committee that critics fear will be unrepresentative of the Hong Kong people. Thousands of protesters, many of them students, have been staging sit-in demonstrations across Hong Kong – closing major highways and shopping streets to traffic and even blockading the chief executive’s office – to call for a rethink.

The impasse has led to violent confrontations with police, and presented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with a full-blown political crisis.

Protesters want the nomination process opened up to the public, something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repeatedly ruled out, instead urging people to take the “deal on the table”.

“We are going to have universal suffrage in Hong Kong . . . that’s beyond doubt”, said Mr Leung, before reading out sections from a hardback copy of the Basic Law – a mini-constitution that governs the territory.

He warned of the dangers of populism and insisted the electoral system needed to protect minority groups.

“If it’s entirely a numbers game – numeric representation – then obviously you’d be talking to half the people in Hong Kong [that] earn less than US$1,800 a month,” he said in reference to the median per capita wage. “You would end up with that kind of politics and policies.”

His comments are likely to anger those in Hong Kong who argue its system of government favours the rich.

Hong Kong suffers from the highest inequality in the developed world, with one in five residents living in poverty, according to charity Feeding Hong Kong. Mr Leung admitted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ed to do more to fix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poor such as a lack of social mobility and the chronic shortage of housing, which he said was “not acceptable”.

Talks are due to take place between the student group leading the protes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on Tuesday, the first in what is likely to be a series of meetings between the two sides.

Mr Leung stressed that these were not “negotiations”, but rather a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make their case directly to the government. “We’d like to listen to the students as to what they have on their minds, and what their proposals are,” said Mr Leung at his official residence. “We are all ears.” [香港當局與北京的姿態很高,他們今天與學生的代表接觸,不是談判,而是要聽聽學生的陳述。]

Mr Leung said that the make-up of the nomination committee – due to be decided during a round of public consultations later this year – might offer some room for manoeuvre in striking an agreement with the students. The current plan would use the 1,200-member election committee that chose Mr Leung in 2012 as a template. “There could be a compromise, somewhere in between, by making the nomination committee more acceptable to these students,” he said.

Mr Leung said over the weekend that protesters had been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orces”, rhetoric previously seen in Chinese state media.

While he would not be drawn on the details, Mr Leung made it clear that it was a genuine worry for his administration.

“I didn’t overhear it in a teahouse. It’s something that concerns us. It’s something we need to deal with,” he said.

[以下三段只有網路版才有]

“Hong Kong is [the] kind of society . . . that attracts a good deal of external interest in our politics. It’s the situation today, it has been the situation for a very, very long time.”

Mr Leung has also faced questions from opposition lawmakers over payments worth £4m he received from an Australian property company during his tenure as chief executive, which came to light following an investigation by Fairfax Media.

However he brushed aside any suggestions of impropriety, saying that the cash was “standard practice” as part of a non-compete agreement signed while still working in the private sector. He confirmed that he did not pay any tax on the payments as they were not considered salary.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老共邪門、殘暴、反動與犯錯,對我們台灣人比較有利(上)

                        老共邪門、殘暴、反動與犯錯,對我們台灣人比較有利



關於香港問題,建州運動已發表了兩篇文章,今天發表的是第三篇,這三篇都還沒深入地觸及核心問題。我們認為香港真正的問題是: 香港的問題真的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嗎?香港人民有沒有自決的權利?平均素質比較高的香港人真的反而只能做一個垃圾國家的二等國民嗎?香港能否與新加坡一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做為美國海軍的前進基地的city-state?這些問題,我們今天暫且不談

建州運動在10/6/2014張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紐約時報』有一篇報導,使用”From Tibet to Taiwan, China’s Outer Regions-----“這種可能會引起不知情的讀者誤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標題」,我們現在把其中兩段拿出來:

//在台灣,的確還是有一些尚未或不堅決主張或不堅決支持「台灣不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政治聯合」的人,他們之中仍有人對中國、北京或老共存有幻想,我們可以合理地想像或推測,港人的「佔中事件」多少會讓他們的「中國夢」或對中國的幻想破滅或帶來衝擊,這對台灣與台灣人是有利的。//

//但若有人認為「佔中事件」與北京的作為會讓市場佔有率只有個位數的「一國兩制解決模式」在台灣的市場更加萎縮,我們則不那麼認為。我們認為,即便歷年的民調已顯示,心智健全的多數台灣人民拒絕北京提出的所謂的「一國兩制」,但仍有極少數居心叵測的敗類、頭殼壞去的弱智者或心智不健全的人渣加以呼應或支持,這是一個正常社會的結構性異類或異端,他們是無法被教育的、無法被理喻的、無法被說服的賤種,有如過去在印度的種性制度中不幸被歸類為the untouchable的群類,這個呼應或支持所謂的「一國兩制」的群類在台灣社會中會維持大約1%至3%的穩定比例,我們只要把他們認為是不可被接觸的或不宜被接觸的賤種就可以了,把時間放在這些賤種的身上,是大可不必,因為他們犯賤,即便他們之中有不少人也是人模人樣或受過所謂的「高等教育」。//




老共是「反中國併吞台灣」的台灣住民的敵人,要把台灣賣給中國、然後把財富轉移到台灣境外去讓他們幾代的子孫在美國享用的那些沒有人性的野心政客也是我們台灣人不共戴天的敵人,這第二類的敵人中有的比較狡猾,他們以「民主」做為護符,他們的標準台詞是「台灣與中國未來要統一,但不是現在」、「台灣與中國要或應統一在自由、民主與均富之下」。這些野心政客的主張與願景在台灣當然也有市場,他們的支持者就是在歷次的民調中支持「台灣現在應該維持現狀,但最終應該統一」這個奇怪的選項的民眾。基本上而言,這類的民眾有深層的中國意識或中國認同,有台灣意識的政治工作者很難去教育、改變或convert他們,所以比較可行的辦法是,讓老共犯錯,老共犯錯他們才比較可能會死心,也就是說,老共的面目越猙獰,老共對中國的維權人士與民運人士的鎮壓越不手軟,老共對中國人民的人權越踐踏,老共對一黨專政的癮頭越大,中國在一黨專政下所產生的結構性貪腐越不堪聞問,台灣內部那些與老共勾結的野心政客與喪心病狂越鼓如簧之舌,也很可能越會讓那些在民調中支持「台灣現在應該維持現狀,但最終應該與中國統一」的民眾反感,換言之,我們認為,台派的政治工作者與其去教育及說服這類的民眾,不如讓老共犯錯[老共的本質是邪惡的與殘暴的,老共的體制也有結構性的與巨大的缺陷,所以他們一定會站在歷史的對立面,一定會反動,一定會犯大錯,這無需任何人鼓勵或幫忙],把那些天真的民眾趕跑

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應該樂於見到老共摧殘民主、踐踏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自由與人權,但請不要誤會,我們這樣說,並非表示我們對被老共鎮壓與欺凌的中國人民、香港人民、圖博人民與東土耳其斯坦人民沒有同情心,相反地,我們很同情他們,也樂見他們將來能擺脫老共[與老中]的統治,並獲得自由與人權。




建州運動始終反對任何個人、黨派、政府或國家把台灣與中國扯在一起,也反對任何個人、黨派、政府或國家把台灣與香港、圖博及東土耳其斯坦拿來相提並論。

雖然如此,若老共對香港的學生、青年與民主派的霸道能讓一些仍對老共或老中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的台灣人醒悟,並因而唾棄老共與遠離老中,我們還是樂見與歡迎的。

已恢復紙面版的Newsweek周刊今天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把它張貼出來:

美國政府過去或現在究竟有沒有偏愛某種特定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

                      美國政府過去或現在究竟有沒有偏愛某種特定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


美國政府過去或現在究竟有沒有preferred/prefers某種特定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相信這是所有關心台灣的前途與命運的人士與政治觀察家十分關切或極感興趣的重大問題。

我們常聽人家說,我們一生的劇本是早就被寫好的,只不過我們沒有機會讀到那個劇本,這種說法非常宿命、懸疑、唯美,也吊足了我們的胃口。我們沒有一個能做準確預言的水晶球,所以在這個世間,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們都找不到答案,我們更無法預知未來。

美國政府在過去或現在究竟有沒有preferred/prefers某種特定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這個問題也是玄之又玄。首先,我們得問,到底過去或現在美國政府有沒有寫這種劇本?若有,劇本放在哪裡?它的內容究竟是什麼?老實說,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多半都都會有難以抑制的想偷窺的欲望與衝動。

由於建州派不是胡言亂語的、以愚弄及詐騙台灣人民及台美人為常業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政治撈子,所以我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仍是維持一貫的審慎及負責任的態度與作風,我們不會跟其他若干大小黨派一樣,只為了今天能把政治獻金或選票騙到手,就努力去編造明天就會穿梆的謊言或神話。




有關台灣前途的解決方案,有幾點我們可以很有信心也很負責任地說: (1)美國政府在過去的確在國家安全會議中討論過,提出了幾種可能的選項,也都對這些選項(包括美國託管與回歸日本)進行了可行性的評估,至於現在有沒有,我們沒有答案。建州運動的領導層不是白宮那些頭頭肚子裡的蛔虫,建州運動也沒有大言不慚地宣稱「美國政府有對建州運動派出官方的代表」,更沒有大言不慚地宣稱我們的領導人或最高顧問是根本不存在的「白宮護台小組」的「召集人」,所以,很抱歉,我們真的沒有答案。(2)我們不知道美國政府過去或現在究竟有沒有preferred/prefers某種特定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我們只知道某些與台灣事務有關的人士preferred或prefers某種或某些特定的選項或方案,但這些都是他們的私人或個人的主張或偏好,那些主張或偏好都不是在他們具有公職或官方的身份時,在官方或正式的場合所提出。(3)至今為止,美國官方的發言或說法都是指向台灣前途的「和平解決」,而非所謂的「和平統一」[記憶所及,在美國政府的高層官員中,只有前國務卿Colin Powell以及現任的國防部長Chuck Hagel曾在任內說過「和平統一」,但他們的發言都迅即被美國政府糾正,美國政府總是重申與堅持「和平解決」的說法與立場]。我們無法確知美國政府的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但我們確知,美國政府公開與官方的說法都是指向開放性的「和平解決」,而非帶有預設立場的「和平統一」。(4)我們確知,每當北京企圖在發言上偷竊台灣主權或想混水摸魚時,華府都會透過某種作為,來表達美國反對的立場,讓老共自討沒趣。(5)我們確知,在馬英九當局企圖透過某種方式把台灣的主權主權出賣給北京時,華府總是以巧妙的方式,公開地加以阻止,以便讓外界及台灣人知道美國政府的立場。



深為台灣人、台美人及美國國安事務界所敬重的台美人盧主義前輩潛心研究美台關係、台灣的安全與美國的安全等議題已數十年,且卓然有成,2010年,他把過去就這些議題或領域的研究成果收集成冊並出版,書名叫”America’s Security and Taiwan’s Freedom”[他沒有用Jay T. Loo的真名出版,用的是Li Thian-hok這個別名或筆名。在由台灣人史家張炎憲主持的「盧主義訪談紀錄」中有一節在講述筆名李天福的淵源,「訪談紀錄」被收錄在「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所出版的「青春逐夢台灣國」一書中]。


我在前一陣子,在台美人所建立的Formosa Foundation的網站中發現一個寶貴的資料,我現在把該基金會在2010年所辦的一項名為The Ambassador Program的活動的部分資料張貼於下:

PROGRAM ACTIVITIES SUMMARY 
Monday, June 14 , 2010


Grassroots Diplomacy: Reflections from a Patriot 

As a long-time human rights advocate for Taiwan, Jay T. Loo spoke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He also shared anecdotes of other Taiwanese American advocates and their success stories. 

Loo summarized the American strategy in handling the China-Taiwan 
dispute: Dual Deterrence – deterring China from using force against 
Taiwan, and at the same time deterring Taiwan from declaring 
independence; Dual Assurance – assuring to China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eventually let China have Taiwan, and assuring to Taiwa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pressure Taiwan to surrender to China. 


上面這一段是在介紹盧主義前輩以及他在該項活動中為學員演講的主要論點:美國在處理中台爭端的戰略或策略可以簡略地說: 雙重嚇阻---遏阻中國對台動武,也遏阻台灣宣佈獨立; 雙重保證---向中國保證,美國最終會讓中國擁有台灣,也向台灣保證,美國不會逼迫台灣向中國投降。

「向中國保證,美國最終會讓中國擁有台灣」這段陳述引起了我的注意與興趣。

由於盧前輩當年在向學員演說時,只準備了大綱,沒有準備講稿,之後,主辦的機構「福爾摩沙基金會」也沒有出版或發表他的講詞,所以,我只能遵照盧前輩的指示,參考他老人家撰寫的”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face the facts about China”一文,該文首先出在英文台北時報(Op-ed, June 12, 2007),後來被收錄在”America’s Security and Taiwan’s Freedom”一書中(pp. 167-171)。

盧前輩指出,在2007年4月,位於紐約的「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智庫(The U.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出版了一份以”U.S.-China Relations: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為題的報告,這份報告由一個30人組成的獨立工作小組所撰寫,這些人士都是從智庫及學術界來的著名學者以及一些著名的前政府官員和企業界領袖,盧前輩說,這份報告意味著美國主流政策菁英層的共識。[若我們現在說,那是當時的美國菁英層一些人的共識,應該不會有錯。]

盧前輩也指出: “The task force report gives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U.S. government has recognized the PRC’s claim of sovereignty over Taiwan.”[「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那個獨立工作小組所撰寫的那份報告給人的印象是: 美國政府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 接著盧前輩藉著工作小組的一名成員---賓州大學教授林蔚(Prof. Arthur Waldron)---的反對意見來提醒大家: “Waldron refutes this interpretation by citing various documents including then U.S. president Ronald Reagan’s April 1982 ‘Six Assurances’ to Taipei, promis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not formally recogniz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aiwan.”[林蔚引用了若干文件,來反駁該項報告的結論,這些文件包括雷根總統給台北的六項保證:承諾美國將不會正式或官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林蔚說的應該沒錯,建州運動的研究也是得到同樣的結論 。我們今天不再贅述,只請鄉親們回頭去讀我們在2013年7月所張貼的一篇核心論文 ---「台澎、金馬的法律地位與台灣前途解決方案」。

在另外一段 盧前輩說: “The report appears to favor eventual peaceful annexation of Taiwan by the PRC, so as to avoid a conflic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us, the report is silent on the right of the Taiwanese to determine their own future, even though both the Clinton and Bush administrations have said any future settlement of Taiwan’s status must have the assent of the twenty-three million of Taiwanese.”[該項報告看起來好像是贊成台灣最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兼併,如此可避免美中之間的衝突,也因此,報告對「台灣人來決定台灣前途」的權利一事保持沉默,即使柯林頓與小布希兩個政府都曾說,未來台灣地位的解決必須經過兩千三百萬台灣人的同意。]

關於這個,還是讓我們把前面的一段話再説一遍: 「至今為止,美國官方的發言或說法都是指向台灣前途的「和平解決」,而非所謂的「和平統一」[記憶所及,在美國政府的高層官員中,只有前國務卿Colin Powell以及現任的國防部長Chuck Hagel曾在任內說過「和平統一」,但他們的發言都迅即被美國政府糾正,美國政府總是堅持「和平解決」的說法與立場]。」





在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卡特政府的副國務卿Warren Christopher曾在眾院外交委員會的一項聽證會中發表了這麼一段證詞: “”We are neutral on the question of reunification. What we are not neutral about is how that [re]unification shall come about if it does come about. What we have said and what we have stated is if there is to be reunification, it shall be by peaceful means. But we have been neutral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should be reunification.” [美國在所謂的台灣與中國再統一的問題上的立場是中立的,我們不中立的是所謂的再統一要如何達成,如果它真的要發生。美國已經說的以及已經已經陳述的是,如有所謂的統一,那它就必須透過和平的手段,但是我們美國一直在「台灣與中國是否必須有所謂的統一」這個問題上保持中立。] 這段證詞很顯然與「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那個獨立工作小組所撰寫的那份報告給人的印象不同。

Warren Christopher的證詞發表在1970年代,到2007年,已歷經數十年,這中間並無任何公開與可信的證據顯示美國政府承認與接受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所以我們不知道「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這些美國菁英為何會在他們的報告中做出一些陳述,讓外界以及被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敬重的盧主義前輩得到這樣一個印象:「 美國政府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這可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新保守派健將PAUL WOLFOWITZ最近的文章所透露的訊息

                         美國新保守派健將PAUL WOLFOWITZ最近的文章所透露的訊息



曾擔任小布希政府的副國防部長、現在擔任「美台商會」(The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主席的美國新保守派健將Paul Wolfowitz日前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寫的這一篇被登在”OPINION”的版面。

建州運動現在把Paul的文章轉貼在下面(請看附錄),該文有兩個標題,正式的標題被平面版的報紙所用,在括弧內那個標題則是被在10/9/2014出現的網路版新聞所用。我們以前說過: (1)美國不少媒體在電子版新聞報導中使用的標題,常與平面版的不同,(2)不少媒體的電子版新聞報導通常比平面版提早一天出現,(3)兩種版本的新聞報導的內容通常完全相同,不過有時某種版面的新聞報導的最後一段或最後兩、三段並沒有在另一種版面出現。




做為「美台商會」的主席,Paul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呼籲華府對台灣採取更具企圖心的步驟,例如,與台灣簽署一些新的貿易協定(指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與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等)以及授權對台軍售,他說: “But despite periodic statements of support, the U.S. has been unwilling to take more ambitious steps—such as signing new trade agreements and authorizing arms sales.”

Paul 的文章的起頭第一段說: “Taiwan celebrates its National Day on Friday commemorating the 103rd anniversary of the Wuchang Uprising, which eventually brought down the Qing Dynasty and led in 1912 to the cre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oday more commonly known as Taiwan. Taiwan’s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was followed by the evolution to what is now a thriving democracy, the first in a Chinese society. It is one of the great success stories of the past 50 years.”

這一段呈現的是「中華民國史觀」,我們因此可以看到Paul所認識的台灣仍是「中華民國」這個時代錯置的殘留物(anachronism),我們不知要到何時美國的政界菁英的多數才能普遍接受台灣人的史觀,而非接受與台灣人的利益站在對立面的「中華民國史觀」或「中國人的史觀」,很顯然,若要改善或扭轉這種對台灣人不利的情勢,台灣人與台美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Paul在第二段說: “If the U.S. doesn’t change course, the next 18 months could witnes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U.S.-China tensions over Taiwan.” 他的意思是: 若華府現在不改變做法,那麼18個月後,我們可能就會見證美中的緊張關係因台灣而有重大的升高。

這句話很有意思,有必要加以解讀,我們希望我們能正確解讀。 ---Read More--- 第一,18個月後,算一算,就是在2016年5月台灣的領導人就任之後。那又為什麼美中關係可能會因為台灣而升高緊張關係呢?顯然,Paul與美國政界與國安事務界的許多人一樣,已看好民進黨將會再度執政,再度執政的民進黨必會充分配合美國的「重返亞洲」的政策,向美國採購新的武器系統,努力建軍,跟日本、菲律賓等國一樣,善盡保衛自由民主陣營的責任,但也會因此遭到正在進行「第三度合作」的中國國共兩黨瘋狂的聯手抵制,並因而導致美中的緊張關係升高。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或為了降低緊張關係,最可行的辦法是,在歐巴馬與馬英九卸任前,敲定並執行重大軍售案,這是目前美國方面與台灣方面若干股勢力在努力的方向與項目。

在歐巴馬與馬英九卸任前敲定並實行重大軍售案,這是不得不然,台灣人與台派必須欣然接受,即便老K這幫黨政軍敗類與軍火販子會從中取得天文數字的回扣(這是台灣納稅人的血汗錢),而且還會把軍事機密賣給老共,又賺到另一筆髒錢,我們台灣人為了台灣與美台關係的大局,現階段也只有如此,這種令人吐血的情況只有等到有一天「台灣加入美國」的主張實現時,才會結束。

倘若在歐巴馬與馬英九卸任前沒有敲定並執行重大軍售案,一旦民進黨再度執政,與老共勾結的、該死的老K又會在立法院進行頑抗與抵制,讓軍購的預算又無法編列,不打緊,華府又會把帳錯算在民進黨政府身上,而且台海緊張情勢及美中的緊張情勢也都會升高。

鄉親們讀到這裡,就又會再度意識到與老共勾結及賣台的老K還有處心積慮要併吞台灣的老共是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的心腹大患,我們若不說服美國菁英層來約束及壓過這群敗類與匪類,我們台灣人必死無葬身之地。




Paul這篇文章雖有「中華民國史觀」,不過他仍然注意到”President Ma’s China-centric policies” (馬英九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政策),Paul也與多數的美國政界菁英一樣,希望或樂見台灣維持現狀,他說: “The people of Taiwan do not support unification, nor do they favor provoking Beijing by pursuing de jure independence. Almost 90% of the population prefers the status quo.”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附錄:

Lax U.S. Policy on Taiwan Invites a Face-Off With China” (“U.S. Taiwan Policy Threatens a Face-Off With China”)
By PAUL WOLFOWITZ
WALL STREET JOURNAL
10/10/2014

----The re-emergence of cross-Strait tensions would threaten stability in East Asia in a fundamental way.


Taiwan celebrates its National Day on Friday commemorating the 103rd anniversary of the Wuchang Uprising, which eventually brought down the Qing Dynasty and led in 1912 to the cre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oday more commonly known as Taiwan. Taiwan’s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was followed by the evolution to what is now a thriving democracy, the first in a Chinese society. It is one of the great success stories of the past 50 years.

However, Taiwan’s future, and American interests, are imperiled by a lack of U.S. support to counter Taiwanese fears of economic marginalization or to balance the pressure of China’s military buildup and its refusal to renounce the use of force to bring Taiwan under China’s control. If the U.S. doesn’t change course, the next 18 months could witnes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U.S.-China tensions over Taiwan.

China has dealt with Taiwan’s democracy with more wisdom than it has shown in Hong Kong, but that should not be taken for granted. The U.S. has a stake in China’s continuing to emphasize carrots rather than sticks in its relations with Taiwan, as well as in encouraging moderation in Taiwan.

Next month, Taiwan goes to the polls for countrywide municipal elections that will set the tone for its January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e ruling Kuomintang (KMT) is in a precarious position given the deep unpopularity of President Ma Ying-jeou’s government—a result of economic underperformance and food-related scandals that have brought government competence into question. The prime challenger is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which is committed in the long term to Taiwan’s de jure independence from China—a position that is anathema in Beijing. The DPP is well positioned to win many major municipal seats, including the crown jewel of Taipei City. Such an outcome would propel the DPP into the lead for the presidential race.

Since 2008 China has concluded multiple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als, including airline agreements resulting in more than 500 weekly flights (compared with almost none in 2008) and a liberalization of tourist visits from China, which took the number of mainland visitors to Taiwan to 2.8 million last year. China pursues a dual strategy of economic carrots, such as improved market access, along with military sticks. The latter includ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mprovements to M-9 and M-11 ballistic missiles base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s well as deployment of type 071 amphibious boats. The Chinese navy is also growing in overall strength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hina hopes to embrace Taiwan more tightly through economic ties while also preparing military options if it decides to take action to accomplish its ultimate goal of unification. Taiwan’s President Ma is also pursuing a dual-track strategy by normaliz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rough economic engagement with China while attempting to balance that engagement with closer ties to the U.S. Sadly, while the U.S. has benefited from reduced tensions, it has not provided the balance Taiwan so badly needs.

America’s hesitance has led to fears of marginalization in Taiwan and criticism of what are viewed as President Ma’s China-centric policies. The people of Taiwan do not support unification, nor do they favor provoking Beijing by pursuing de jure independence. Almost 90% of the population prefers the status quo.

The U.S. should do more to encourage Taiwan to maintain its moderate course, whatever the outcome of next year’s election. But despite periodic statements of support, the U.S. has been unwilling to take more ambitious steps—such as signing new trade agreements and authorizing arms sales. This unwillingness to act appears to be based on a false choice between support for Taiwan and good working relations with China. This sends the wrong signal to Beijing about American resolve, and it could encourage precisely the behavior from Beijing that would provoke the very reaction from Taiwan that Washington hopes to avoid.

The U.S. can and should do several things in the next few months to strengthen its position in this unique trilateral relationship.

The U.S. has frozen its Taiwan trade ties over Taiwan’s refusal to change its laws to allow the import of pork containing the steroid ractopamine, which is blocking the launch of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negotiations. The BIA is the bridge to Taiwan’s candidacy as a second-round member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a central component of America’s Asia policy. Pork is an important U.S. commodity and needs to be addressed, but linking it to the BIA and allowing it to derail the broader U.S. effort in the region is to miss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Taiwan membership in the TPP is a core U.S. interest, and it is time to delink pork from the BIA launch.

Taiwan also faces an ominous and growing military threat from China. The U.S. is legally and historically committed “to enable Taiwan to maintain a sufficient self-defense capability,” yet it has been more than three years since the last U.S. arms sale—the longest period since 1979. Taiwan has asked for fighters to bolster its aging fleet, as well as for U.S. support in asking Congress to approve a plan that would allow for the co-development of a diesel submarine either through the use of a foreign design or of a new U.S. design.

These requests are entirely reasonable and would already have been processed if not for the U.S. giving in to Chinese objections. This weakens Taiwan while emboldening China and in turn leaves Taiwan more dependent on the U.S. for its security.

The re-emergence of cross-Strait tensions would threaten stability in East Asia in a more fundamental way than even the current disputes over islands and territorial waters. Recent events in Hong Kong should be a reminder of Beijing’s capacity for miscalculation, and of how free people may react when their freedom is threatened. The U.S. can help avoid this outcome by being more active in supporting Taiwan.

(Mr. Wolfowitz, a scholar at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has served as deputy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and is currently chairman of the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