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was founded by David C. Chou in 1994. It advocates Taiwan become a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to statehood.
簡介
[台灣建州運動]在1994年被周威霖與他的同志們在台灣建立, 這個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 透過自決與公投, 加入美國], 第一個階段先讓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第二階段再經一次公投成為美國一州.

[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是台灣前途解決的[中程解決方案], 在台灣成為美國領地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 台灣領地人民再來進行第二次的公投, 那時公投的選項當然可以包括[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台灣獨立建國].[台灣繼續做為美國的領地]及其它的方案.

[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極力主張與強力推動[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這應該是 [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及中國聯手偷竊台灣主權] 的所有台灣住民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舊金山和約]中被日本拋棄的台灣主權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台灣建州運動]決心與台灣住民. 台美人.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一起捍衛台灣主權, 並呼籲台灣住民將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 以維護並促進台灣人民與美國的共同利益.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下)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下)
附錄二:


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

撰述人:周威霖(「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
2009年4月10日發表

一、前言
二、馬英九對美國政府的承諾
三、馬英九政權是否正在改變台海戰略情勢
(甲)各方對馬英九的看法
(乙)逐項檢驗馬政權的大政方針與對中政策
(1)對美軍購、台灣建軍與中台軍事互信機制
(2)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3)和平協議或中程協議
(4)化獨漸統、終極統一
(5)CEFA與兩岸共同市場
四、美國現階段在台海仍持兩手策略,但可能在進行微調
五、美國對台灣前途是否有終局安排
六、「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的策略與做法


一、前言

本文延續撰述人先前所發表的「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文,對執政將滿一年的馬英九團隊的對中政策加以觀察與解析,本文觀察的重點在檢視馬英九施政的若干面向是否透露出他企圖要或已正在改變台海戰略態勢的訊息,因為他若正在試圖改變而美國又加以背書,那就意味著台灣終將淪為中國的勢力範圍或淪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灣在終戰後數十年的美國時代也將要劃下休止符。

本文對馬英九團隊的施政所提出的檢驗標準是:(1)它的施政是否違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2)它的施政是否已違反美國「台灣不獨、中國不武、台海兩岸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3)它的施政是否已改變從蔣介石到陳水扁數十年台灣與美國共同營建的台海戰略態勢。


二、馬英九對美國政府的承諾

2006年3月22日,擔任台北市長兼國民黨主席、已取得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資格的馬英九依慣例訪美。他拜會美國國會、新聞界與智庫界,並與白宮、國務院及國防部三大系統的高層會晤,就美中台關係提出看法與願景,也對美國政府做出承諾。

馬在美期間,對美國就當選後會履行什麼承諾的真實與詳細內容,外界不得而知,但我們仍能從媒體的報導與我們所建立的若干管道所提供的訊息,加以綜合研判。

馬該次訪美,見到了當時小布希政府台海政策的最高實際操盤人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左立克(Robert Zollick)。根據報導, 馬向要求北京做「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的左副卿保證,他當選台灣的總統後,(1)他的政府將使台灣不做「麻煩製造者」,而要做「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他將全力協助維持區域的穩定,(2)他的政府將主張「維持台海現狀」,(3)他的政府將向美國提出「五要五不」,與中國務實、積極交往,(4)台美關係將不會因兩岸關係改善而衰退,相反地,台美關係會更穩健。

據說左副卿對馬的陳述與保證感到很滿意,也很欣慰,這種說法應屬可信,因為陳水扁從2000年執政後,就不斷對他給予美國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加以調整,並因而與華府交惡,在這種情況下,華府自然對馬產生某種期待,何況馬又很善體人意地迎合左副卿的「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的概念,以協助美國維護東亞的區域和平與穩定,左副卿自然是深得我心,龍心大悅。馬把左的「負責任 的利害關係人」那個美中交往的最高指導方針巧妙地加以借用,並藉此將台灣納入此一和平架構,維持美中台「三贏」之局,扮演協助台海、東亞、西太平洋和平與穩定的角色。

馬給左副卿的「五要五不」承諾,其中包括了「不統、不獨、不武」,在馬執政後,華府就會根據這些承諾,不斷地檢驗馬英九。

在大選前,與中共進行第三度合作的國民黨為了勝選,矯情地與欺世盜名地舉行「愛台保台大會」,提出國民黨對兩岸政策的所謂「五點堅持」,其中第四點是堅決執行「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維持兩岸現狀,共求和平發展,換言之,與共產黨合作的國民黨把馬的理念列入政綱,以求化解民眾對國民黨賣台的疑慮,以期獲得勝選。

2008年5月20日,馬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我們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 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由於這是公開發表的主張,所以比較可信,雖然在政治場域中,有時私下的承諾反而比較可信。

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充分配合了華府的台海政策,「不統、不獨」就是維持美國「台灣法律地位未定」、「台灣主權歸屬尚未確立」、「台灣的法律與政治地位模糊」的「台海現狀」,而「不武」就是「協助美國維持東亞與西太平洋的區域和平與穩定,台灣前途和平解決」。在馬當選前後,他多次表示,「他不會在任內與中國大陸進行統一談判,也反對台獨」,很顯然地,他很了解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與思維,他也很了解美國會維護「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台灣或事實上(非法律上)擁有台灣的主權」的現實,這個現實就是美國現階段仍然認知以及要 維護的「台海現狀」。

馬十分機伶與聰明,他跟華府及世界各地來台的訪客與媒體不斷表示,他堅守「維持現狀」的政策,不僅台灣、中國大陸以及鄰國,包括日本與美國,都將因此受益,我們必須指出,他的陳述基本上美國是聽得進去的。

2008年5月22日,馬表示,他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合乎各方的利益,美方的訪客(應係指美國政府派來台北參加馬就職典禮的慶賀團成員)對台灣情勢的發展,表示欣慰與樂觀,因為「兩岸關係在他的主導下,已朝向和平發展路途邁進,台灣不會在某些議題,採取對大陸挑釁的行動」,他又說,「這對美國來講,也有歷史意義,國共雙方跟美國打交道六十年,從來沒有一個時刻,美國可以在國共雙方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同時保持良好的關係」。

必須指出,馬的「不 統、不獨、不武」政策得到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馬政府在2008年5月31日出爐的民調顯示,有81%的受訪民眾贊成該政策。

2008年3月22日,馬當選那一天,小布希總統具名發表一份聲明。他首先讚揚台灣是「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他接著說,「台灣和北京要運用所有可用的方法,尋求對話,為和平與穩定建立必要的基礎,並避免會改變兩岸局勢的片面行動」,他說他相信「這次選舉也提供兩岸溝通、接觸、解決歧見的全新機會」。毫無疑問地,美國政府期待台海和平穩定、兩岸進行接觸與對話,但任何一方不得有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至於若台北與北京聯手改變台海現狀而沒有華府的同意或背書,算不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沒有人能給答案。

前面我們說,馬把左副卿的「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那個美中 交往的最高指導方針巧妙地加以借用,並藉此將台灣納入此一和平架構,維持美中台「三贏」之局,扮演協助台海、東亞、西太平洋和平與穩定的角色。關於這一點,繼左立克擔任副卿的奈葛澎(John D. Negroponte)於2008年5月15日在參議院外委會「全球化的美中關係」聽證會中的一段證詞可以看出馬與華府是有默契的。奈副卿表示,美國未來與馬政府的關係要放在「亞洲和平與穩定的框架中」,他並表示,台灣三月的總統大選之後,台海兩岸關係有正面的發展,他認為,馬的當選「讓我們安全渡過了兩岸關係的一段緊張時期」。

應該指出,美國做為一個世界霸權,美國做為一個台海秩序的創造者與守護神,他從來不把台灣問題孤立看待,而是把台灣問題放在他的世界大戰略布局中來思考與處理,特別是在中國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確立、中國已然在對美國的世界霸權進行挑戰的現在,台灣人,包括台灣的建州派與台灣的獨派,都必須認清此項事實,在不逾越或不危害美國的世界大戰略思考、布局與利益的框架下,扮演 好自己的角色,採取穩健的策略,在美國的同情、默許或支持下,逐步向既定的目標邁進,倘若再跟陳水扁一樣莽撞,永遠無法達到目的


附錄二:
三、馬英九政權是否正在改變台海戰略情勢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上)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上)
---老共張某這次跑到華盛頓,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 所謂「陸委會」的前副主委張顯耀被馬英九治理當局指控為向北京洩密的共諜的事件。建州派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與解釋和一些綠營的人士不同。




建州運動在前些年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在2008年3月31日發表的「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另一篇是在2009年4月10日發表的「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

我們當年之所以寫這兩篇文章,是因為馬某是一個陰柔的、狐媚的、棉裡藏針的賣台集團頭人,他即使在競選的過程中,散播了許多煙霧,來迷惑淺綠人士、中間選民以及華府,但是他的親中、賣台與反美本質不會變,他只要有機會或者只要華府一有閃失或鬆懈 ,他就一定會背著華府,出賣台灣人與華府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把馬集團比擬為「潘金蓮集團」,大家只要看馬集團如何讓台灣門戶大開 ,讓北京那些「西門慶」大搖大擺地來台灣搞統戰,就會同意我們的比擬是十分貼切的。

由於 「潘金蓮集團」是得到多數台灣選民的選票與支持而得以建立「台灣關係法」所指稱的「台灣治理當局」的,所以建州運動無法指控、嘲諷或斥責台灣選民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將「潘金蓮集團」在建立政權後可能採取的重大策略、政策、方針與行動,加以identify及列舉,做為今後我們觀察該集團在對美、對日與對中政策及施政的指引或指標,同時,不斷提醒華府(包括國會)對「潘金蓮集團」進行嚴密的監控,防止「潘金蓮集團」將台灣推向被中國併吞的不歸點,這其中我們特別注意「中台軍事互信機制」與所謂的「和平協議」兩個議題,因為「潘金蓮集團」若在這兩個議題上如她們所願,那麼她們就會成為西門慶豢養與玩弄的壓寨夫人,而我們台灣人就會淪為西門慶的小廝與潘金蓮的丫鬟 ,從此難以翻身。

我們本來計劃每隔一年就寫一篇「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可惜後來沒有繼續寫。





日前,中國的國台辦主任張某在台灣趴趴走之後,就前往華府與美國國務院的官員及若干國安外交事務的專家學者 ,就台海事務舉行會談。

我們現在先請台灣與台美鄉親們讀一篇報導:

《中南海掃瞄》「張志軍訪美,沒火花」
世界日報記者韓劍華
September 07, 2014

[這篇文章是在美國的赤藍媒體刊登的文章,僅供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參考用,因為它的論調完全不符合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的利益。]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美行,與美國高官會談,沒有激情,不見火花;張志軍多次以「談得愉快」形容雙方相見歡。兩岸已是當前中美間爭議性較小的議題。

自2003年起,國台辦主任定期來美與美國官學界直接對話溝通,中美高層希望經由主管涉台官員面對面溝通涉台議題,避免誤判情勢。張志軍本月2日到6日展開上任以來首次訪美行程。

過去六年間,是中美、兩岸的穩定時期。張志軍說,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目前沒有重大磨擦,這是歷來較好的時期;過去六年,亦是6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最為顯著、內耗最少、民眾受益最多的六年。

張志軍此行與美方商談的是架構性議題,美方也探詢張志軍首次訪台後的觀感。張志軍主管對台工作,自然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此行雙方達成遵循一中政策、三個公報的共識,並表達支持鼓勵兩岸關係良好發展趨勢。雙方雖曾觸及軍售議題,但這畢竟不是國台辦主管業務,雙方各自表達立場即輕輕帶過。

談及兩岸關係,張志軍在美重申北京對台工作主軸: ---Read More--- 和平發展、反對台獨。他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民眾的最大共識,這是兩岸民眾歷經14年切身感受所得出的結論。此外,張志軍亦指台獨是台海和平、兩岸發展最主要破壞因素,他在舊金山會見僑界語重心長地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至於兩岸突發事件,如台灣3月爆發太陽花學潮、8月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被辭職事件,掀起陣陣漣漪,外界一度憂心北京不悅衝擊兩岸關係。對此張志軍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不會因台灣出現個別事件而停滯,中國大陸對台大政方針也不會因一些個別事件而改變

回顧14年來,台灣歷經了二次政黨輪替,期間中美台三方都明顯感受到兩岸關係並非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

鄉親們只要讀「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這一段報導,就知道老共不管做什麼,就是要完成把台灣及台灣人關入「一中鳥籠」的邪惡與終極目標。

建州運動則反其道而行,要幫助台灣人民遠離中國,不讓台灣與台灣人民被老共與老中騷擾、統戰 、滲透、顛覆、恐嚇與併吞,也不讓台灣與台灣人被老K及其同路人出賣,對美國,我們現階段特別關切的是 ,華府是否認真地讓「反中國併吞台灣、反老K賣台」的台灣人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與戰略上扮演一個比較積極的角色。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上)(上)
---老共張某這次跑到華盛頓,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 所謂「陸委會」的前副主委張顯耀被馬英九治理當局指控為向北京洩密的共諜的事件。建州派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與解釋和一些綠營的人士不同。




建州運動在前些年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在2008年3月31日發表的「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另一篇是在2009年4月10日發表的「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

我們當年之所以寫這兩篇文章,是因為馬某是一個陰柔的、狐媚的、棉裡藏針的賣台集團頭人,他即使在競選的過程中,散播了許多煙霧,來迷惑淺綠人士、中間選民以及華府,但是他的親中、賣台與反美本質不會變,他只要有機會或者只要華府一有閃失或鬆懈 ,他就一定會背著華府,出賣台灣人與華府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把馬集團比擬為「潘金蓮集團」,大家只要看馬集團如何讓台灣門戶大開 ,讓北京那些「西門慶」大搖大擺地來台灣搞統戰,就會同意我們的比擬是十分貼切的。

由於 「潘金蓮集團」是得到多數台灣選民的選票與支持而得以建立「台灣關係法」所指稱的「台灣治理當局」的,所以建州運動無法指控、嘲諷或斥責台灣選民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將「潘金蓮集團」在建立政權後可能採取的重大策略、政策、方針與行動,加以identify及列舉,做為今後我們觀察該集團在對美、對日與對中政策及施政的指引或指標,同時,不斷提醒華府(包括國會)對「潘金蓮集團」進行嚴密的監控,防止「潘金蓮集團」將台灣推向被中國併吞的不歸點,這其中我們特別注意「中台軍事互信機制」與所謂的「和平協議」兩個議題,因為「潘金蓮集團」若在這兩個議題上如她們所願,那麼她們就會成為西門慶豢養與玩弄的壓寨夫人,而我們台灣人就會淪為西門慶的小廝與潘金蓮的丫鬟 ,從此難以翻身。

我們本來計劃每隔一年就寫一篇「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可惜後來沒有繼續寫。





日前,中國的國台辦主任張某在台灣趴趴走之後,就前往華府與美國國務院的官員及若干國安外交事務的專家學者 ,就台海事務舉行會談。

我們現在先請台灣與台美鄉親們讀一篇報導:

《中南海掃瞄》「張志軍訪美,沒火花」
世界日報記者韓劍華
September 07, 2014

[這篇文章是在美國的赤藍媒體刊登的文章,僅供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參考用,因為它的論調完全不符合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的利益。]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美行,與美國高官會談,沒有激情,不見火花;張志軍多次以「談得愉快」形容雙方相見歡。兩岸已是當前中美間爭議性較小的議題。

自2003年起,國台辦主任定期來美與美國官學界直接對話溝通,中美高層希望經由主管涉台官員面對面溝通涉台議題,避免誤判情勢。張志軍本月2日到6日展開上任以來首次訪美行程。

過去六年間,是中美、兩岸的穩定時期。張志軍說,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目前沒有重大磨擦,這是歷來較好的時期;過去六年,亦是6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最為顯著、內耗最少、民眾受益最多的六年。

張志軍此行與美方商談的是架構性議題,美方也探詢張志軍首次訪台後的觀感。張志軍主管對台工作,自然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此行雙方達成遵循一中政策、三個公報的共識,並表達支持鼓勵兩岸關係良好發展趨勢。雙方雖曾觸及軍售議題,但這畢竟不是國台辦主管業務,雙方各自表達立場即輕輕帶過。

談及兩岸關係,張志軍在美重申北京對台工作主軸: ---Read More--- 和平發展、反對台獨。他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民眾的最大共識,這是兩岸民眾歷經14年切身感受所得出的結論。此外,張志軍亦指台獨是台海和平、兩岸發展最主要破壞因素,他在舊金山會見僑界語重心長地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至於兩岸突發事件,如台灣3月爆發太陽花學潮、8月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被辭職事件,掀起陣陣漣漪,外界一度憂心北京不悅衝擊兩岸關係。對此張志軍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不會因台灣出現個別事件而停滯,中國大陸對台大政方針也不會因一些個別事件而改變

回顧14年來,台灣歷經了二次政黨輪替,期間中美台三方都明顯感受到兩岸關係並非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

鄉親們只要讀「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這一段報導,就知道老共不管做什麼,就是要完成把台灣及台灣人關入「一中鳥籠」的邪惡與終極目標。

建州運動則反其道而行,要幫助台灣人民遠離中國,不讓台灣與台灣人民被老共與老中騷擾、統戰 、滲透、顛覆、恐嚇與併吞,也不讓台灣與台灣人被老K及其同路人出賣,對美國,我們現階段特別關切的是 ,華府是否認真地讓「反中國併吞台灣、反老K賣台」的台灣人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與戰略上扮演一個比較積極的角色。


附錄一:


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

撰述人 

周威霖 
(David C. Chou,「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

2008年3月31日


第一章:美國在台海的戰略佈局
第二章:台海現狀
第三章: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與「一中政策」
第四章:美國會或要迫使台灣上談判桌嗎?
第五章:美國希望「和平解決」或「和平統一」?
第六章:中國為何接受及推銷「九二共識」?
第七章:在馬英九政權統治下,台灣會被推上「終極統一」的不歸路嗎?
第八章:代擬美國對策
第九章:「台灣建州運動」之對策



第一章:美國在台海的戰略佈局

2004年4月21日,凱利 (James A. Kelly) 在他擔任國務院東亞事務助卿時,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中作證。他發表了一篇極為重要的演說,題為「美國對台政策綜述」("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凱利當時說:「美國的首要關切是維護和平與穩定,以促進美國的利益、在台海地區避免戰爭的危險、確保台灣的民主、促進中國在地球社區的有建設性整合、以及個人自由在中國的傳播。由於美國介入台海兩岸衝突的可能性是十分的真實,美國總統知道美國人的生命受到潛在的威脅。美國的『一中政策』反映我們在台海維護和平的承諾之遵守,只要台海兩岸存在著無法妥協的差異」。

我們以這段話做為開場白,並以此讓大家了解美國的思維、邏輯、利益、及戰略佈局。

根據我們的了解,美國在東亞與西太平洋的大戰略佈局,特別是在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之後,是:

(1)在台海、東亞、與西太平洋維持軍事存在,以確保美國在此區所建立的和平與秩序不被中國這個新興強權挑戰及破壞、確保東亞不被中國支配。
(2)正視中國崛起,但要避免重蹈舊世界的覆轍,因此,必須設法讓中國接受西方的價值體系,讓中國自然融入文明的國際社會,讓中國加入市場全球化及經濟自由化的世界經濟體系,讓中國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及有建設性的利益相關者,以便預先儘可能設法防止中國崛起後與美國這個既有強權發生毀滅性或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或勢力範圍競奪。

在美國這樣的戰略思維與佈局下,美國希望的台灣與期待台灣扮演的角色是:

(1)滿足於美國所提供的防衛承諾及滿足於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不要成為美國所稱的「麻煩製造者」,不要破壞或試圖片面改變美國所界定的「台海現狀」。
(2)與中國維持和諧的關係,以避免美國疲於奔命,在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常規武力被過度稀釋與在東亞的陸上武力過於單薄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與地點,被迫投入一場錯誤的戰爭。
(3)與中國擴大交流與經貿往來,並在「大中華經濟區」從事一定程度的整合,以利美國及美商的經貿運作,並以軟力量協助美國將中國「和平演變」。
(4)增進自衛能力,在美國援軍抵達之前,有足夠的能力承受共軍的第一擊,同時增加與中國進行談判之籌碼,以協助美國維護台海的現狀。
(5)維護與深化民主,但繼續與美國保持親善與特殊的關係,不追求法理獨立,滿足於不受中國統治、事實獨立、高度自治的現狀。
(6)維護與深化民主,但繼續與美國保持親善與特殊的關係,不追求與中國的政治聯合,不被中國併吞,可以牽制中國在東亞的擴張及對美國在東亞領導權的挑戰。
(7)一個不追求與中國統一的國民黨與統派政權統治台灣。
(8)一個不追求台灣法理獨立或台灣正常化、又願意與中國和諧共處的民進黨或獨派政權統治台灣。
(9)在一個「中國不武、台灣不獨、美國的一中政策、台北與北京均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海不戰」的長期而穩定的架構下,維護美中台三邊的關係與互動。



第二章:台海現狀

談「台海現狀」或為「台海現狀」定義,並非易事,在這方面,是「人人一把號,各吹各個調」,每個利益相關者、每個黨派、每位專家學者都會有或提出不同的定義。

國務院前助卿凱利在前述的國會證詞中還說:「美國不支持台獨或單方改變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的行動」,美國政府申明「台海現狀」以美國定義的為準,而且只有美國說的才算數,的確,美國有意願維護這個現狀,而且美國真有實力來維護這個現狀,不被任何一方改變或破壞。

華府雖然一再提及「台海現狀」,而且一再聲明它要維護這個現狀,可是什麼是「台海現狀」呢?華府不是不知道,只是它必須公開讓「台海現狀」保持神秘、曖昧、含糊、與不可捉摸的狀態。前助卿凱利說: ---Read More--- 我曾述及「一中」,但我並沒有界定它,我不能確定我能很容易地界定它,但是我能告訴你,它不是什麼,它不是北京所提的「一中原則」,它也非台灣某些人所給的那種定義,但是它的確是傳達了台海兩岸的人民多少有交集的而且多年來成為美國的政策的那個「一中政策」。

凱利這段話的語意仍然十分模糊,說了還是白說,他的目的無非是讓「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不要被外界摸透,為美國保留在不同的情勢之下彈性處理台海事務的空間。

美國之外,在「台海現狀」這個議題上有利益的各方中,北京曾試圖為它下定義,不過,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的訴求對象,卻出現幾個版本。在中國對台的外交作戰中,它在全世界主張及堅持「一中原則」,其內容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錢其琛的版本,即所謂的「舊三段論」),而對台統戰的「國台辦」所持的「一中原則」內容則是:「雖然台灣與中國大陸尚未統一,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是朱鎔基的版本, 即所謂的「新三段論」,這個版本後來被載入 2005年3月14日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中),北京方面宣稱「自 1945年10月25日以來,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而這就是它所定義的「兩岸關係的現狀」。

北京對「台海現狀」的理解與解釋是帝國主義與擴張主義的產物,北京不斷宣稱,「根據『開羅聲明』與『波茨坦公告』,中國在1945年重新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此後,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過。」

在馬英九當選後,亦即在3月26日,小布希總統與胡錦濤進行熱線溝通,幾乎在同時,北京的「新華社」發表了英文版的聲明,其中一句是: 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 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 (台海兩岸雙方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在定義上彼此看法不同。) 若事後的發展顯示北京是朝此方向邁進,那也只能說明北京正在趁此時推動「和平統一」,而不是對「台海現狀」的定義進行了微調,也不是要接受「兩個中國」。

在李登輝執政時的國民黨政權所認知的「台海現狀」是「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治權只及於台澎金馬」,而在後期,則稱「台灣與中國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陳水扁執政時的民進黨政權與民進黨所認知的「台海現狀」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國號是中華民國,台灣不屬於中國」。

在當選後,馬英九於3月27日接受「自由時報」之專訪,他說「九二共識」是存在的,就是台海兩岸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他所謂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是台澎金馬,但根據憲法,固有疆域還包括中國大陸,這就是『憲法一中』」,這段談話應該就是馬英九所認知的「台海現狀」。

「台灣建州運動」所認知與理解的台海現狀是: 

(1)台澎法律地位未定,台澎主權不屬於「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屬於台灣人民。
(2)台澎的主權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3)台灣的安全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下,但台灣人民也承擔了防衛台灣的部分責任。
(4)美國政府給予它已不在法律上承認但仍在台灣事實存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的施政權,在台灣的立法院定期全面改選及台灣總統定期普遍民選之後,這個美國政府仍然打交道的事實政府對台灣的施政權比往昔顯然更具正當性。

我們現在舉個例來說明。在1970年,在第91屆美國國會第二會期,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美國安全協議和對外承諾小組委員會所舉辦的一項聽證中的證詞,最能說明及指明美國所持的「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立場以及美國給予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的施政權:「由於台澎沒有被任何現存的國際處分所含括,因此台澎主權是一項有待未來國際解決的未決問題,.............美國承認中華民國對台澎合法佔領並對台澎合法行使管轄權」(原文是: "As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are not covered by any existing international disposition, sovereignty over the area is an unsettled question subject to future international res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legitimately occupying and exercising jurisdiction over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美國政府在1979年後,在法律上已不承認「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政府」,也不承認「中華民國」或台灣是國家或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在實踐上,美國把台灣視同為國家的政治實體,透過「台灣關係法」,把在台灣事實上存在而且還在繼續運作的「中華民國政府」稱為「在台灣的統治當局」,繼續給它對台灣的施政權,並與之交往。

美國政府在基本上讓台灣進行高度自治,台灣內政自主,在安全防衛與外交事務上,也有部分或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然而,在台灣主權及台灣前途的議題上,美國則不准台灣政府加以碰觸,凡是觸及這類議題的言行或內政措施都遭到華府的干預。

台海問題呈現了極其複雜的法律與政治面貌,美國只有將這兩方面加以切割,華府凍結了台灣主權歸屬的議題,不准台灣的獨派政府也不准北京政府挑戰、破壞、改變「台海現狀」,不過,華府考慮到要讓在台灣的統治當局能順利運作又不會給台海現狀帶來劇烈的變動,因此,在它聲明「中華民國不是國家」之同時,又說「中華民國多年來是一個未決的議題」,讓事實上仍然在台灣存在以及還被世界上二十個小國承認的「中華民國」能「正常地」及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有限度地運作。

小布希政權在胡錦濤提及了「九二共識」之後表達了高度的興趣,並做出正面的回應,相當程度地說明「中華民國」這塊破招牌對華府而言,還有些利用的價值。



第三章: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與「一中政策」

凱利助卿在前述的國會證詞中,也指出美國的核心政策,它們是:(1)美國仍然對奠基於「美中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之上的「一中政策」有承諾,(2)美國不支持台獨,美國不支持會單方改變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的行動,(3)對北京而言,這意指不得對台灣使用武力或威脅要對台灣使用武力,對台北而言,它意指必須在經營台海兩岸關係的所有層面時,均必須審慎,對台海兩岸而言,它意指任何一方均不得以任何言行,來片面改變台灣的地位,(4)美國將繼續根據「台灣關係法」,把適當的防衛性軍事裝備賣給台灣,(5)美國把對台使用武力一事視為嚴重關切,因此,美國將維持其能力,以便抵抗對台灣使用武力或對台灣進行其他任何形式的脅迫。

凱利上面這一段話告訴我們,美國有它的「一中政策」,而且「一中政策」還是美國的核心政策,他這段話也讓我們了解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的內含。

2006年,國務卿萊斯在美國國會表示: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包括「一個中國政策」、「美中三項公報」、「台灣關係法」,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配套。

近年來,美國政府一再宣示的美國台海兩岸政策是:「台灣不獨、中國不武、台海不戰、台海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現狀」,美國以此政策加上它有執行此政策之意願與實力,因而得以維護它在台海所建立的秩序。

什麼是「美國的一中政策」?

2004年2月6日,當時的國務院東亞事務副助卿薛瑞福 (Randall G. Schriver) 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辦的聽證會上說,「我們美國自己的一中政策」具有幾個要素:

「美國『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的戰略與政策是一個與「大美和平」(Pax Americana)及「台灣的安全」的維繫息息相關的serious business,它是否被確實執行是建州運動持續與恆久的重大關切(下貳)

「美國『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的戰略與政策是一個與「大美和平」(Pax Americana)及「台灣的安全」的維繫息息相關的serious business,它是否被確實執行是建州運動持續與恆久的重大關切(下貳)


“Wars and Rumors of War”
By Richard Klass
Huffingtonpost.com
08/31/2014 

The United States faces the possibility of greater involvement in two wars: one with Russia and one with the 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 aka the Islamic State. One is a throwback to nationalist wars of the past. The other is a worrying harbinger of the future. But for Ukraine the future is now. [美國面臨了在兩場戰爭擴大介入的可能性: 一場是與俄羅斯的戰爭,一場是與伊斯蘭國的戰爭。]

The Russian invasion and undermining of Ukraine continues as do the absurd denials by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 The latest front around the port city of Mariupolin southeast Ukraine appears aimed at opening a land corridor to the previously seized Crimea. It could also presage a push to extend the land corridor to Transnistria, the ethnic Russian part of Moldova. This would cut off Ukraine from the Black Sea and leave it a land-locked rump state. The rebels and their Russian supporters deem this the "Novouisiya" or New Russia and Putin continues to deny Russian involvement while saying a new state must be part of any negotiated settlement.

The respons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EU) is predictable: another gradual tightening of economic sanctions crafted not to hurt themselves too much. Such incremental steps give Russia time to adjust.

Putin knows that the sanctions are causing more pain to Russia than they and the Russian counter boycott of European food products are causing the West. He is betting, however, that his autocratic Russia has a much greater tolerance for such pain than the democracies of the West.. After all the West cannot even bring itself to call the invasion an invasion, let alone an act of war.

While Putin reaps the rewards of political popularity and an unmistakable message to Russia's "near abroad", European and American special interests and economic malaise dampen the Western response. To date, he is winning the bet. Russia is willing to tolerate current and increased levels of pain. Europe and the U.S. not so much.

With Russia on the march in Ukraine and the Islamic State sweeping across the Mesopotamian desert obliterating the Syria - Iraq border, NATO will meet this week in Wales. The first priority should be Ukraine. ISIL can wait. It will be slowed by current U.S. bombing policy and diplomacy to coordinate or at least de-conflict regional interests. cannot be effective until there is a credibly inclusive government in Baghdad.

The first thing on NATO's agenda is to call the invasion an invasion and aggressively refute Putin's lies. Polls show Russians oppose an invasion but believe his lies. Every effort should be made including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social media to alter this misperception. Actions to support this strategy could include a staged walk out if he addresses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this fall and moving the 2018 world cup to the Netherlands. Russia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U.S. should have their visas revoked and be sent home.

Next, Putin's calculus must be changed. Both the energy and financial sanctions, should be severely tightened. And the sanctions should be imposed in a quantum leap, not gradually. Identified accounts of Putin and his close collaborators in wester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be frozen.

Ukraine must be helped and Russia weakened militarily. NATO infrastructure funds should be used to purchase the two assault ships being built in France for Russia. All sales of military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suspended. NATO should accelerate moves to preposition equipment and headquarters in Poland and the Baltic and increase exercises of a rapid deployment force in the region. Ukraine should be provided military training, logistic support and equipment, especially anti-tank and anti-aircraft systems.

Some will contend that such moves will provoke Putin. But Putin continues to provoke the West and not responding has only encouraged him. Might this back him into a corner? Yes so NATO needs to offer an exit ramp. The West will offer to lift the sanctions and commit to a lengthy moratorium on Ukraine joining NATO. Ukraine will agree to protections for Russian ethnic citizens and language. In return, Putin will withdraw all his forces and "volunteers" from Ukraine, cease all support to the rebels and agree to 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of a new referendum in Crimea.

If Putin accepts such an offer, we will know his real concerns are NATO on his border and a hostile Ukraine, both legitimate. If he declines and continues his invasion and dismemberment of Ukraine, we will know he seeks a New Russia. In that case we will be in a New Cold War and, sooner or later, a hot one. [若普金繼續侵略烏克蘭,且對烏克蘭進行裂解,我們就可確認他是在追求一個「新俄羅斯」,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就會進入一場新冷戰,而且遲早它將變成一場熱戰。]




歐巴馬對外界對他在外交與國際事務的政策、態度、作為與不作為的批評,當然會很在意,特別是在期中選舉就快到、民主黨籍候選人不願他來輔選、他的跛鴨時期提前到來、民主黨被各方認為將失去參眾兩院的控制權的現在,他更在意,因此,他自己與他的行政團隊就必須找各種說法或理由,來安慰自己並安撫美國人。

底下這一篇「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歐巴馬日前在募款活動中,對他的金主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