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述人: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發表日期: 2004年
第三次增修: 2013年7月4日
發表日期: 2004年
第三次增修: 2013年7月4日
(VII)
1994年7月4日,曾經留美的周威霖(David C. Chou)與他的同志們創立了「51俱樂部」 (The 51st Club of Taiwan),啟動了「台灣建州運動」(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51俱樂部」是在白理將軍做出美國應該領有福爾摩莎的建議後,亦即在大約150年之後,台灣人在台灣所成立的第一個台灣建州社團,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台灣建州社團。
「51俱樂部」的成員由於經商及研究的緣故,往來與遊歷世界各國,與美國社會建立了深廣的聯繫,也有豐富的美國經驗。他們看到台灣前途的解決陷入困境,台灣岌岌可危,他們看到國民黨的權貴家庭(包括孫中山後人、蔣介石後人、馬英九家族、連戰家人、宋楚瑜家人、宋美齡家族)及台灣社會各界(特別是政界、軍方、外交界、企業界、醫界、媒體界、文教界、娛樂界)的領導與菁英層家庭成員普遍擁有美國籍,大多已有了美國護照做為護身符,因而萌生「台美整合、台灣加入美國、台灣最終成為美國一州、讓台灣廣大的中層與基層弱勢民眾集體歸化美國並接受美國的保護與提攜」的構想。
建州運動工作者不忍台灣被威權、人治、反民主、踐踏人權、腐敗、較為落伍的中國併吞,不忍台灣人民辛苦得來的民主(即使仍顯粗糙、仍在初級階段)與自由(即使仍有些半吊子)毀之一旦,不忍台灣人民在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上倒退,因此在建州路上勇往直前,也因此從建州運動啟動後,它就受到台灣右翼與左翼統派、甚至是來自中共的批判,也被扣上「漢奸」、「美帝走狗」、「民族敗類」 的帽子,一小撮來自台灣獨派陣營及自稱是獨派的極端與狂熱份子也對建州派(特別是周威霖)進行惡毒的中傷與攻訐,但這一小撮人非理性的謾罵及卑鄙下流的人身攻擊都沒有挫折建州工作者的意志。
「台灣建州運動」認為:台灣的主權在美國的監護之下且台灣的安全在美國的保護之下,台灣人民在未來的適當時機,在美國的同意與保護下,有權舉辦公投,對台灣的主權歸屬進行公決。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進行公決時,除了要考慮自己的最大利益之外,也要顧及美國在台灣的根本及核心利益。為了同時顧及台灣人民自身及美國的利益,所以,「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應加入美國。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美國監護或「準託管」狀態之下的台灣,應循北馬里亞納群島之前例,透過人民公投或複決,把被美國監護的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使台灣成為美國的自治邦(或稱自治領地),亦即在台灣建立「福爾摩莎自治邦」(The Commonwealth of Formosa)。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兩階段加入美國:台灣在第一階段經公投成為美國的自治邦,然後在第二階段向美國國會申請成為美國的一州。
在台灣兩階段加入美國的過程中,「台灣建州運動」主張進行「台美整合工程」,台灣分階段與美國進行軍事、外交、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法律、司法、社會、教育、語言……等各領域的整合,讓台灣與美國逐步同質化,但也維持某種特殊性。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現階段,台灣人民有權制訂一部不觸及台灣主權議題的合時、合身、合宜的「基本法」,而在以後與美國進行整合的每個階段,亦有權制訂合時、合身、合宜的「憲法」。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人民與政府必須全力協助及配合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爭,因為美國安全,台灣才會安全。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台灣加入美國之前,台灣必須建軍備戰,並有效處理中國在台灣的第五縱隊及中共同路人,確保台灣在遭受中國武裝攻擊時,能夠支撐到美國援軍來到。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台灣遭受共軍襲擊時,美軍應於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迅速接管台灣戰區及台灣,以保境安民。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台灣加入美國之前,美國應考慮援引往昔的「軍事租借法案」,提供台灣必要而足夠的防衛性武器系統,但台灣必須保證防止軍事機密及武器流入中國。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美國協助將台灣建設成美國與西方世界的「亞太營運中心」,讓台灣不被中國孤立及被亞洲各國邊緣化。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美國政府宜透過親美保台的「台灣建州運動」,對台灣人民釋出更多更大的利益與善意,以爭取台灣人民更大的向心。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社會各界人士透過個別與集體的方式,與美國建立更深更廣的民間聯繫。
(VIII)
台灣的「聯共制台」人馬為了達成台灣最終被中國併吞的目的,聲稱「台灣屬於中國」,他們企圖藉「中華民國體制」來壓制反中國併吞的台灣人民,同時也附和中國政府的「台灣與大陸同屬中國」的歪論,配合中國政府對台灣人民所進行的統戰攻勢。
由於中國的崛起,大國地位的確立,再加上台灣的中共同路人的裡應外合,台灣如風中之殘燭,隨時有被中國併吞的危險。
幸好,美國至今仍有武力保台的意志與實力,美日軍事同盟也已把台海的和平列為美日的共同戰略目標,所以中國要跨過美國第七艦隊,併吞台灣,並非易事。
美國現在以「台灣不得獨立、中國不得對台動武、兩岸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與承諾來維護台海的和平及台灣「高度自治、不受中國統治」的現狀。
「台灣建州運動」認為,在美國所定義及維護的台海現狀之下,台灣人民最聰明及最理想的選擇與道路是:台灣在強大的美國的監護及保護下,有步驟地及平穩地與美國進行整合,朝「台灣成為美國一州」的方向和平地過渡。
若不如此,台灣人民將處在「不能獨、不願統」的情境中,不進不退、不上不下,前途茫茫。令人憂心的是,台灣人民在聯共制台的黨派的牽引下,永遠無法擺脫中國統戰的侵蝕,永遠無法擺脫中國的騷擾、糾纏、顛覆、滲透、分化,且一旦中國坐大,逼迫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讓步,甚至迫使美國讓出台灣的籌碼與機會就會增加,屆時台灣人民在國際上的處境就更艱難,終致會讓台灣人民喪失自決的機會。
2005年5月12日,陳水扁總統在電視專訪中說,「李登輝前總統在擔任總統時,對外,當時中國尚未那麼強大,台灣尚未如此孤立,對內,國會還有三分之二的支持,如今,他所面對的是中國愈來愈大漢,(台灣的)國際壓力愈來愈大,台灣處境更加艱難。」
「台灣建州運動」認為,台灣人民應及早下定決心,加入美國,在時局仍然可為之前。台灣人民若再期待中國會民主化,會「和平演變」,會出現戈巴契夫,或甚至崩解,並因而促成台灣獨立或「與民主中國統一」的願望實現,這是十分不切實際而且危險的。
在 2005年初,陳水扁總統就公開宣稱他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他甚且公開說:關於制憲及更改國號,他「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是李登輝再執政,也做不到,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
追求台灣法理獨立或台灣國家正常化並沒錯,「台灣建州運動」也不反對,但問題是窒礙坎坷,台灣人民必須另尋「風險最低、成本最少、效益最大」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亦即「台美整合,台灣加入美國,台灣先成為美國的領地, 最後成為美國一州」。
讓我們以美國學者譚慎格(John Tkacik)及林霨(Arthur Waldron)的話來做這一部分的結語。
Tkacik及Waldron在2002年9月18日「亞洲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說: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非指美國接受北京對台灣擁有主權的宣示。雖然美國自1979年起承認北京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對台灣仍然抱持不可知論(亦即台灣律地位仍然位未定論及台灣未來不知走向何方論)。即使蔣介石從中國撤退到台灣,美國政府並沒有承認蔣介石的政權對台灣擁有主權,只承認它對台灣的施政權或治權。
Tkacik及Waldron接著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台灣是美國在二次大戰以後從投降的日本手上拿回來的,美國做為台灣的主權監護者,上述的做法是恰當的,他永遠也不會從自己手上把台灣交給任何人。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美國監護或「準託管」狀態之下的台灣,應循北馬里亞納群島之前例,透過人民公投或複決,把被美國監護的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使台灣成為美國的自治邦(或稱自治領地),亦即在台灣建立「福爾摩莎自治邦」(The Commonwealth of Formosa)。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兩階段加入美國:台灣在第一階段經公投成為美國的自治邦,然後在第二階段向美國國會申請成為美國的一州。
在台灣兩階段加入美國的過程中,「台灣建州運動」主張進行「台美整合工程」,台灣分階段與美國進行軍事、外交、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法律、司法、社會、教育、語言……等各領域的整合,讓台灣與美國逐步同質化,但也維持某種特殊性。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現階段,台灣人民有權制訂一部不觸及台灣主權議題的合時、合身、合宜的「基本法」,而在以後與美國進行整合的每個階段,亦有權制訂合時、合身、合宜的「憲法」。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人民與政府必須全力協助及配合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爭,因為美國安全,台灣才會安全。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台灣加入美國之前,台灣必須建軍備戰,並有效處理中國在台灣的第五縱隊及中共同路人,確保台灣在遭受中國武裝攻擊時,能夠支撐到美國援軍來到。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台灣遭受共軍襲擊時,美軍應於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迅速接管台灣戰區及台灣,以保境安民。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在台灣加入美國之前,美國應考慮援引往昔的「軍事租借法案」,提供台灣必要而足夠的防衛性武器系統,但台灣必須保證防止軍事機密及武器流入中國。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美國協助將台灣建設成美國與西方世界的「亞太營運中心」,讓台灣不被中國孤立及被亞洲各國邊緣化。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美國政府宜透過親美保台的「台灣建州運動」,對台灣人民釋出更多更大的利益與善意,以爭取台灣人民更大的向心。
「台灣建州運動」主張:台灣社會各界人士透過個別與集體的方式,與美國建立更深更廣的民間聯繫。
(VIII)
台灣的「聯共制台」人馬為了達成台灣最終被中國併吞的目的,聲稱「台灣屬於中國」,他們企圖藉「中華民國體制」來壓制反中國併吞的台灣人民,同時也附和中國政府的「台灣與大陸同屬中國」的歪論,配合中國政府對台灣人民所進行的統戰攻勢。
由於中國的崛起,大國地位的確立,再加上台灣的中共同路人的裡應外合,台灣如風中之殘燭,隨時有被中國併吞的危險。
幸好,美國至今仍有武力保台的意志與實力,美日軍事同盟也已把台海的和平列為美日的共同戰略目標,所以中國要跨過美國第七艦隊,併吞台灣,並非易事。
美國現在以「台灣不得獨立、中國不得對台動武、兩岸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與承諾來維護台海的和平及台灣「高度自治、不受中國統治」的現狀。
「台灣建州運動」認為,在美國所定義及維護的台海現狀之下,台灣人民最聰明及最理想的選擇與道路是:台灣在強大的美國的監護及保護下,有步驟地及平穩地與美國進行整合,朝「台灣成為美國一州」的方向和平地過渡。
若不如此,台灣人民將處在「不能獨、不願統」的情境中,不進不退、不上不下,前途茫茫。令人憂心的是,台灣人民在聯共制台的黨派的牽引下,永遠無法擺脫中國統戰的侵蝕,永遠無法擺脫中國的騷擾、糾纏、顛覆、滲透、分化,且一旦中國坐大,逼迫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讓步,甚至迫使美國讓出台灣的籌碼與機會就會增加,屆時台灣人民在國際上的處境就更艱難,終致會讓台灣人民喪失自決的機會。
2005年5月12日,陳水扁總統在電視專訪中說,「李登輝前總統在擔任總統時,對外,當時中國尚未那麼強大,台灣尚未如此孤立,對內,國會還有三分之二的支持,如今,他所面對的是中國愈來愈大漢,(台灣的)國際壓力愈來愈大,台灣處境更加艱難。」
「台灣建州運動」認為,台灣人民應及早下定決心,加入美國,在時局仍然可為之前。台灣人民若再期待中國會民主化,會「和平演變」,會出現戈巴契夫,或甚至崩解,並因而促成台灣獨立或「與民主中國統一」的願望實現,這是十分不切實際而且危險的。
在 2005年初,陳水扁總統就公開宣稱他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他甚且公開說:關於制憲及更改國號,他「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是李登輝再執政,也做不到,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
追求台灣法理獨立或台灣國家正常化並沒錯,「台灣建州運動」也不反對,但問題是窒礙坎坷,台灣人民必須另尋「風險最低、成本最少、效益最大」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亦即「台美整合,台灣加入美國,台灣先成為美國的領地, 最後成為美國一州」。
讓我們以美國學者譚慎格(John Tkacik)及林霨(Arthur Waldron)的話來做這一部分的結語。
Tkacik及Waldron在2002年9月18日「亞洲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說: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非指美國接受北京對台灣擁有主權的宣示。雖然美國自1979年起承認北京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對台灣仍然抱持不可知論(亦即台灣律地位仍然位未定論及台灣未來不知走向何方論)。即使蔣介石從中國撤退到台灣,美國政府並沒有承認蔣介石的政權對台灣擁有主權,只承認它對台灣的施政權或治權。
Tkacik及Waldron接著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台灣是美國在二次大戰以後從投降的日本手上拿回來的,美國做為台灣的主權監護者,上述的做法是恰當的,他永遠也不會從自己手上把台灣交給任何人。
(IX)
在陳水扁執政時代,台灣的民主有相當程度的正面發展,台灣前途解決的論辯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民進黨主席游錫堃與親民黨的發言人黃義交先後對媒體公開表示,「台灣成為美國一州」也可以成為台灣前途解決的選項,而前往美國首府訪問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也在美國做出相同的表示。「台灣人民自決的權利」與「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可做為台灣前途公決的選項」無需得到台灣其他黨派的首肯,但若台灣現有的主要政黨願意對此做出正面的表態,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2008年5月,主張「化獨漸統、終極統一」的馬英九執政,在與中共進行「第三次合作」的國民黨的推波助瀾之下,馬英九政權必然會不斷向中國傾斜,倘若美國政府對馬政權改變台海戰略態勢的行徑不加以阻止,那「仍在美國監護之下的台灣主權」必然會在名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實為「一中架構」之下,必然會被中國逐步偷竊,為了挽救台灣的危亡,「台灣建州運動」與「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出賣、反中國併吞」的台灣人民只有奮起, 並與美國緊密合作, 挽既倒於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