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was founded by David C. Chou in 1994. It advocates Taiwan become a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to statehood.
簡介
[台灣建州運動]在1994年被周威霖與他的同志們在台灣建立, 這個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 透過自決與公投, 加入美國], 第一個階段先讓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第二階段再經一次公投成為美國一州.

[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是台灣前途解決的[中程解決方案], 在台灣成為美國領地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 台灣領地人民再來進行第二次的公投, 那時公投的選項當然可以包括[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台灣獨立建國].[台灣繼續做為美國的領地]及其它的方案.

[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極力主張與強力推動[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這應該是 [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及中國聯手偷竊台灣主權] 的所有台灣住民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舊金山和約]中被日本拋棄的台灣主權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台灣建州運動]決心與台灣住民. 台美人.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一起捍衛台灣主權, 並呼籲台灣住民將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 以維護並促進台灣人民與美國的共同利益.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下)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下)
附錄二:


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

撰述人:周威霖(「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
2009年4月10日發表

一、前言
二、馬英九對美國政府的承諾
三、馬英九政權是否正在改變台海戰略情勢
(甲)各方對馬英九的看法
(乙)逐項檢驗馬政權的大政方針與對中政策
(1)對美軍購、台灣建軍與中台軍事互信機制
(2)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3)和平協議或中程協議
(4)化獨漸統、終極統一
(5)CEFA與兩岸共同市場
四、美國現階段在台海仍持兩手策略,但可能在進行微調
五、美國對台灣前途是否有終局安排
六、「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的策略與做法


一、前言

本文延續撰述人先前所發表的「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文,對執政將滿一年的馬英九團隊的對中政策加以觀察與解析,本文觀察的重點在檢視馬英九施政的若干面向是否透露出他企圖要或已正在改變台海戰略態勢的訊息,因為他若正在試圖改變而美國又加以背書,那就意味著台灣終將淪為中國的勢力範圍或淪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灣在終戰後數十年的美國時代也將要劃下休止符。

本文對馬英九團隊的施政所提出的檢驗標準是:(1)它的施政是否違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2)它的施政是否已違反美國「台灣不獨、中國不武、台海兩岸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3)它的施政是否已改變從蔣介石到陳水扁數十年台灣與美國共同營建的台海戰略態勢。


二、馬英九對美國政府的承諾

2006年3月22日,擔任台北市長兼國民黨主席、已取得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資格的馬英九依慣例訪美。他拜會美國國會、新聞界與智庫界,並與白宮、國務院及國防部三大系統的高層會晤,就美中台關係提出看法與願景,也對美國政府做出承諾。

馬在美期間,對美國就當選後會履行什麼承諾的真實與詳細內容,外界不得而知,但我們仍能從媒體的報導與我們所建立的若干管道所提供的訊息,加以綜合研判。

馬該次訪美,見到了當時小布希政府台海政策的最高實際操盤人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左立克(Robert Zollick)。根據報導, 馬向要求北京做「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的左副卿保證,他當選台灣的總統後,(1)他的政府將使台灣不做「麻煩製造者」,而要做「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他將全力協助維持區域的穩定,(2)他的政府將主張「維持台海現狀」,(3)他的政府將向美國提出「五要五不」,與中國務實、積極交往,(4)台美關係將不會因兩岸關係改善而衰退,相反地,台美關係會更穩健。

據說左副卿對馬的陳述與保證感到很滿意,也很欣慰,這種說法應屬可信,因為陳水扁從2000年執政後,就不斷對他給予美國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加以調整,並因而與華府交惡,在這種情況下,華府自然對馬產生某種期待,何況馬又很善體人意地迎合左副卿的「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的概念,以協助美國維護東亞的區域和平與穩定,左副卿自然是深得我心,龍心大悅。馬把左的「負責任 的利害關係人」那個美中交往的最高指導方針巧妙地加以借用,並藉此將台灣納入此一和平架構,維持美中台「三贏」之局,扮演協助台海、東亞、西太平洋和平與穩定的角色。

馬給左副卿的「五要五不」承諾,其中包括了「不統、不獨、不武」,在馬執政後,華府就會根據這些承諾,不斷地檢驗馬英九。

在大選前,與中共進行第三度合作的國民黨為了勝選,矯情地與欺世盜名地舉行「愛台保台大會」,提出國民黨對兩岸政策的所謂「五點堅持」,其中第四點是堅決執行「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維持兩岸現狀,共求和平發展,換言之,與共產黨合作的國民黨把馬的理念列入政綱,以求化解民眾對國民黨賣台的疑慮,以期獲得勝選。

2008年5月20日,馬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我們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 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由於這是公開發表的主張,所以比較可信,雖然在政治場域中,有時私下的承諾反而比較可信。

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充分配合了華府的台海政策,「不統、不獨」就是維持美國「台灣法律地位未定」、「台灣主權歸屬尚未確立」、「台灣的法律與政治地位模糊」的「台海現狀」,而「不武」就是「協助美國維持東亞與西太平洋的區域和平與穩定,台灣前途和平解決」。在馬當選前後,他多次表示,「他不會在任內與中國大陸進行統一談判,也反對台獨」,很顯然地,他很了解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與思維,他也很了解美國會維護「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台灣或事實上(非法律上)擁有台灣的主權」的現實,這個現實就是美國現階段仍然認知以及要 維護的「台海現狀」。

馬十分機伶與聰明,他跟華府及世界各地來台的訪客與媒體不斷表示,他堅守「維持現狀」的政策,不僅台灣、中國大陸以及鄰國,包括日本與美國,都將因此受益,我們必須指出,他的陳述基本上美國是聽得進去的。

2008年5月22日,馬表示,他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合乎各方的利益,美方的訪客(應係指美國政府派來台北參加馬就職典禮的慶賀團成員)對台灣情勢的發展,表示欣慰與樂觀,因為「兩岸關係在他的主導下,已朝向和平發展路途邁進,台灣不會在某些議題,採取對大陸挑釁的行動」,他又說,「這對美國來講,也有歷史意義,國共雙方跟美國打交道六十年,從來沒有一個時刻,美國可以在國共雙方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同時保持良好的關係」。

必須指出,馬的「不 統、不獨、不武」政策得到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馬政府在2008年5月31日出爐的民調顯示,有81%的受訪民眾贊成該政策。

2008年3月22日,馬當選那一天,小布希總統具名發表一份聲明。他首先讚揚台灣是「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他接著說,「台灣和北京要運用所有可用的方法,尋求對話,為和平與穩定建立必要的基礎,並避免會改變兩岸局勢的片面行動」,他說他相信「這次選舉也提供兩岸溝通、接觸、解決歧見的全新機會」。毫無疑問地,美國政府期待台海和平穩定、兩岸進行接觸與對話,但任何一方不得有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至於若台北與北京聯手改變台海現狀而沒有華府的同意或背書,算不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沒有人能給答案。

前面我們說,馬把左副卿的「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那個美中 交往的最高指導方針巧妙地加以借用,並藉此將台灣納入此一和平架構,維持美中台「三贏」之局,扮演協助台海、東亞、西太平洋和平與穩定的角色。關於這一點,繼左立克擔任副卿的奈葛澎(John D. Negroponte)於2008年5月15日在參議院外委會「全球化的美中關係」聽證會中的一段證詞可以看出馬與華府是有默契的。奈副卿表示,美國未來與馬政府的關係要放在「亞洲和平與穩定的框架中」,他並表示,台灣三月的總統大選之後,台海兩岸關係有正面的發展,他認為,馬的當選「讓我們安全渡過了兩岸關係的一段緊張時期」。

應該指出,美國做為一個世界霸權,美國做為一個台海秩序的創造者與守護神,他從來不把台灣問題孤立看待,而是把台灣問題放在他的世界大戰略布局中來思考與處理,特別是在中國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確立、中國已然在對美國的世界霸權進行挑戰的現在,台灣人,包括台灣的建州派與台灣的獨派,都必須認清此項事實,在不逾越或不危害美國的世界大戰略思考、布局與利益的框架下,扮演 好自己的角色,採取穩健的策略,在美國的同情、默許或支持下,逐步向既定的目標邁進,倘若再跟陳水扁一樣莽撞,永遠無法達到目的


附錄二:
三、馬英九政權是否正在改變台海戰略情勢



(甲)各方對馬英九的看法

根據台美關係專家陳一新教授的分析(「兩岸開啟大戰略」一文,中國時報,2008年9月6日),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馬政府的大戰略,其戰略思維包括五個要點:

(1)台灣將美國視為最重要的盟邦,因此馬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必須與美國重建互信,並加強台中雙方的安全與經貿的合作。

(2)台灣也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因此把恢復兩岸談判機制以及海基、海協兩會的復談,列為優先要務。

(3)針對台美關係,台北是以兩岸關係的進度為權力運作的槓桿,台北希望能與華府在美台 自由貿易協定之問題上重啟談判,取得美國的安全保障,並發展更緊密的台美軍事關係。

(4)針對台海兩岸關係,台北則以台美安全與台美經貿關係作為後盾,並以台灣可能再度政黨輪替,作為與北京交涉的工具,在與北京進行的談判中,避免在東亞經濟整合中,台灣被邊緣化。

(5)台北新戰略思維的基本操作方式,就是台美關係與台海兩岸關係交互為用,相輔相成,從華府取得安全保障,而從北京獲得經貿利益。

陳教授這項分析基本上正確反映了馬政權的戰略思維,但是接下來,我們要問的是:這個政經分離、左右逢源的思維在涉及台灣的主權時,對馬政權而言,真的有可操作性嗎?答案是:沒有。

這套戰略思維若稍微調整一下,對「台灣建州運動」而言,才具有可操作性。換言之,只有台灣建州派執政 ,台灣才可能在政經分離下,左右逢源,台灣既能在美國的保護與體制下,確保了安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又在美國法律的規範及美國經貿政策下,與中國從事經貿往來與文化的交流。

大家都知道,在國民黨或馬英九這種統派的執政下,台灣與中國進行更緊密的經貿往來或欲從中國獲得更大的經貿利益(應該說,是台灣的資本家與國民黨官僚資本家獲利,而一般民眾則承受失業之苦),就得準備吞下台灣被中國併吞的苦果,因為北京在與台灣所進行的任何談判與安排中,都是在不違反「一中原則」的前提之下進行,千方百計要把台灣納入「一中架構」,要讓台灣與中國的「一中架構」全面法制化。

台灣的獨派或民進黨執政,和統派或國民黨執政一樣,在台灣人民的兩套價值之間,在政治與經濟之間,與中 國互動,都無法取得平衡,都會顧此失彼,捉襟見肘,只有台灣建州派執政,與中國互動,才能在政治與經濟兩個領域,魚與熊掌兼得。

也許有人會質疑我們的說法,會認為台灣加入美國、美中關係會惡化,台灣因而也從中國得不到經濟利益,這種看法極其膚淺。合理的推估是,在台灣加入美國之後,做為美國一部分的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可能會惡化,但這段時間會極為短暫,因為中國對美國(包括台灣)的抵制,形同自殺。

從陳教授的分析看來,在馬英九執政下的台灣仍會是美國西太平洋防衛圈的一部分,台灣仍是美國的保護地,台海安全與和平仍是美日安保體系的共同戰略目標,也就是說,馬英九不會去改變台海的戰略態勢。

但是台灣綠營的領導與菁英層普遍認為,馬政權的施政事實上已在改變 台海的戰略態勢,亦即在改變李扁政權所經營的台灣依附於美日同盟之下的準同盟關係。

2008年6月5日,日本「讀賣新聞」刊載對馬英九的專訪,在一項有關美日安保及台灣今後對日對美關係的問題上,馬表示「美日安保措施在維持區域和平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本上我是贊成的」,但他這項表態並沒有得到綠營人士的接受。

東吳大學教授羅致政於2008年6月21日在「自由時報」發表「馬政府戰略轉向,台日美同盟漂移」一文。他認為,馬上任後處理兩岸與外交關係的做法已透露出馬政府準備調整國家戰略方向的跡象,他質疑馬是否會從「民族主義」出發,與中國發展「同胞關係」,而將此關係置於台美與台日的「同盟關係」之上。羅在馬執政才一個月時,當然無法遽下結論,但他說,若馬要執行戰略轉向,他 「所必須面臨的一項最大牽制力量將是來自台灣內部的民間力量」。

什麼是「台灣內部的民間力量」?這當然是指「反中國併吞台灣的力量」,但這股力量真能對馬政權發揮牽制力量嗎?真值得懷疑。我們認為,真正能對馬英九政權的戰略轉向進行約束的力量只有來自華府的關切與干預。

在羅致政發表他那篇代表綠營的主流觀點的文章後不久,亦即在2008年7月10日,國民黨副主席關中一行人在中國杭州參加一項研討會。根據中央社的報導,隨行的前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主張兩岸簽訂和平協議,他還建議台灣與大陸雙方合力維護其在各自統治下或有主張主權之中國領土,並「協力對抗第三國」。

什麼是「協力對抗第三國」? ---Read More--- 邱指的當然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結盟,來共同對抗美日。這是至今為止,我們所聽到的來自國 民黨右翼統派份子最危險與最離譜的言論與主張。邱某現在雖非國民黨的從政黨員,但是他曾是國民黨政權的高幹,所以他的言論仍能代表一部分國民黨人的思維,這是很值得台灣人警惕的。

綠營的賴怡忠於2008年7月26日在「中國時報」上發表「美日為何對馬有信心危機」一文,他認為,馬政府上台後一系列的向中全面傾斜的作為已讓不少分析家認定馬政權的確有「傾中、遠美日」的戰略,而這已引起美日的疑慮。他接著說,如果不明瞭「美日同盟才是硬道理」的基本戰略、減少美日的意外、與放棄「以中反制美日」不切實際的主張,屆時可能在美日不信任、中國不買帳的狀況下,因戰略孤立導致台灣完全的孤立。

馬英九執政後,美國的金融秩序與經濟發展爆發了嚴重的問題,已接近執政末期的小布希政府面對 一連串的國內嚴重問題,對中國自然更加懷柔,在台海就更加希望出現和平穩定的局面,也因此,我們看到小布希政府對馬的對中政策基本上加以肯定與讚許。

例如,在2008年7月30日,小布希在白宮表示,目前美中台關係處於較好的位置,他對兩岸關係現況表示十分滿意,他說他以前在他的橢圓形辦公室說了一些話(亦即批評陳水扁總統),但現在已經處理得很好了(指台灣現在情況已趨於穩定),他還表明,美國在兩岸議題上確有「紅線」,這個「紅線」就是「台灣不能片面宣佈獨立」。8月7日,小布希在曼谷就美國的亞洲政策發表演說,他說「台海一度掀起的緊張已平靜下來,我們正見證一個新階段的和平與穩定」。9月18日,副國務卿奈葛澎在香港表示,美國政府對台灣出現的新政府感到鼓舞,新政府就任後與北京開始 對話,美國認為這是好事。

2009年1月上任的歐巴馬民主黨新政府當然就更不用說了。2月12日,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在首場外交政策發表會中表示,美國對台海兩岸的對話感到鼓舞,美國會在一個中國政策的架構下,繼續支持兩岸的對話,他說美國必須遵循一個中國政策,因為這為美國提供了基本架構,符合這個區域的利益,不但促成了台灣的民主,也帶來兩岸的繁榮。

2008年12月7日,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在台北指出,「有些美國人會擔心馬總統(對中國)過於妥協,但這是少數,包括小布希政府、主流學者、歐巴馬和麥肯,都認為近來兩岸緊張關係降低是符合美國的利益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沒有理由去阻止它」。卜的觀察與「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米德偉Derek Mitchell一樣,米在稍早前即表示,「在華府,對馬英九的施政的支持有共識」(“There is a consensus of support (in Washington) of what Ma is doing.”)。他說,「經常被綠營指為侵蝕台灣主權的馬英九的外交休兵,被參加CSIS研討會的人士高度讚賞,這些人士形容馬的外交休兵是戰略性的、聰明的、以及適當的,不僅促進台灣迫切的利益,例如國際空間的擴大,也符合美中兩國的利益」。(Ma’s “diplomatic truce,” often lambasted by the Green Camp as denigrating Taiwan’s sovereignty, was highly praised by the CSIS panelists, describing the tactic as “strategic, smart and appropriate,” which not only promoting the pressing interests of Taiwan such as au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pace, but also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馬英九的對中政策當然也會受到質疑,美國國會研究處兩岸問題專家鄧凱麗(Kerry Dumbaugh)在2008年10月21日向國會提出了一份報告,她指出「有些觀察家擔心,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政府為了追求經濟提升以及因應台灣企業界的壓力,急速與北京統合的結果,可能傷及美國的區域利益」。

在馬英九當選後及執政前這段期間,「威爾遜中心」有一場研討會,中國通譚若思(Terrill Ross)說,台灣如果與中國合併,不符合美國利益,不符合日本利益,不符合韓國利益,甚至越南、菲律賓都不願意見到」。據2008年5月19日「中國時報」的一篇報導,當時在台下的昔日一位在國務院主管過台海事務的人士毫不掩飾地應和說,「對,對,就是這樣」。這是至今為止,我們所知的美國人士最深沉的憂慮與最強烈的反對,只可惜談譚若思不是現任的美國政府官員。

在馬當選及執政後,台灣本土人士與民進黨人士對馬的解讀和認知與華府主流派及主政者對馬的公開解讀出現了極大的落差。華府主流派及主政者公開對馬的施政表示肯定與讚許,但李登輝說,「馬政府向中國傾斜,美日等國已紛紛提出警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說,馬政府快速向中國傾斜,已經給台灣社會帶來不安,也讓美國等國際盟友質疑台 灣未來是否還具有戰略上的意義,很顯然,李蔡二人均從不同的管道(但顯然屬於非主流與非官方)獲知對馬施政的不同反應與評價。

在美國學界的反應中,很值得注意的是背景特殊的喬治城大學的沙特教授(Robert G. Sutter),他自馬英九執政以來,就對馬的政策發表過幾次的評論。在2008年6月26日,他在該大學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中說,「台灣在美中兩強之間,是處於弱勢,自己要搞清楚美國的根本利益,若馬政府未來背離美國利益,而與中國走在一起,美國不排除犧牲台灣,直接與北京就台灣問題達成協議」。沙特此說若屬實,他不知是否代表美國政府傳達訊息或者這僅是一位學者專家的研判與反應,我們認為是屬於後者。

沙特又說:「兩岸和解固然好,但----------如果台灣未來不能與美國的利益整合,出現不同的國防策略,美國必要時,可以自己和北京交易」。他提醒,台灣是以小事大,美國不會清楚劃出紅線,但碰到美國的根本利益,後果會很嚴重。在2008年9月5日,他又指出,海峽兩岸的實力不對稱是一大問題,美國的態度目前 也不明朗,小布希政府僅表示樂見兩岸和平對話,降低緊張,但對於未來美國會怎麼做非常低調沉默。從他這段說法,我們可以知道,連沙特這樣的背景的台海事務專家學者也沒有足夠的資訊掌握美國政府在台海事務的動向。

沙特看起來與許多台灣人一樣,十分焦慮。他對馬英九對中國一頭熱,十分擔心,也對美國政府容忍中國對台擴大影響力而表示高度關切。在2009年3月5日,他在CSIS「太平洋論壇」發表”Cross-Strait Moderat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 Policy Adjustments Needed”一文。他首先說,美國對中採取正面交往並支持馬英九的對中保證,並沒有面對兩岸實力的改變以及中國對台愈來愈有影響力的事實,美國在支持兩岸接觸與降低緊張的同時,也間接強化並深化了中國對台之影響力,他因而質疑,如果美國愈來愈能接受中國左右台灣的強大影響力,是不是為美國當台海調人或是美中密切討論台灣未來開了大門?沙特進一步指出,美國政府和政策圈的專家多半認為,最近台海的發展顯示,在中國對台影響力愈來愈大之際,靠美國在台海維繫的平衡已不再可行。他因此認為,美國政府應該調整,如果美國決定接受中國的對台影響力,修正靠美國力量在台海維持平衡的做法,就應該密切諮詢並教育美國的國會與媒體,並評估這對美國亞太戰略與亞太盟邦的影響。

沙特教授的意思是:美 國政府支持馬英九的對中傾斜政策,對中國對台進行外交孤立毫無作為,對台灣與中國進一步的經濟整合給予鼓勵,對台海的軍力平衡向中國一方傾斜也加以容忍,也容忍中國對台擴大影響力,這是否意味著美國要修正或放棄過去以美國的力量在台海維持平衡的做法,讓台灣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如果是這樣,那美國政府就應該與美國的國會進行諮商,也要對這一戰略調整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

對沙特教授而言,由於搞「化獨漸統、終極統一」的馬英九的執政再加上美國政府與美國政界與學界主流對馬施政的背書,已經在使台灣進入「中國航道」而逐漸難以逆轉,並已經在改變台海的戰略態勢,他這種看法也是台灣建州派與台灣獨派的主流看法。

前面提過,沙特教授曾說,「台灣在美中兩強之間,是處於弱勢 ,自己要搞清楚美國的根本利益,若馬政府未來背離美國利益,而與中國走在一起,美國不排除犧牲台灣,直接與北京就台灣問題達成協議」。「台灣建州運動」認為,沙特不排除犧牲台灣的說法與想法太極端,對台灣的建州派、獨派及綠營台灣人太不公平,沙特應該設法協助台灣的建州派與獨派來保衛台灣,讓台灣能繼續留在美國的懷抱或留在美國的陣營,而不是因為台灣的統派、國民黨、馬政權親中或投共就憤而要犧牲台灣,這是懲罰台灣的建州派與獨派,便宜了台灣的統派、國民黨、馬政權。

針對沙特的觀點與建議,美國兩名台海事務專家卜睿哲與容安瀾(Alan Romberg)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於2009年3月12日,在CSIS「太平洋論壇」發表對沙特的回應文章,該文指出,美國雖然支持台海兩岸關係的改善,但也會改善美國自身與台灣的關係,包括安全領域,他們認為,台灣不是沒有抗拒中國影響力的資源,最大的資源就是民主,如果台灣選民發現馬英九沒有實現競選承諾或違反他們的利益,而向北京屈服,選民可以用選票懲罰馬及國民黨。

卜與容二人很顯然對台灣的選民的智慧與判斷過於樂觀,他們還尚未能充分理解與掌握美國政府不斷對馬政權的對中政策與親中政策發出的肯定與讚許的訊息對台灣人所造成的心理與精神的打擊與負面影響,許多台灣人認為,美國正在將台灣推向中國,美國正在放棄台灣,所以失敗主義與投降主義已在台灣人之間逐漸蔓延,而許多過去熱烈支持台灣獨立建國的台美人也因為許多台灣住民讓國民黨再度執政,因而痛心疾首,他們認為台灣人無可救藥,因此對台灣的事務及台灣的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倘若這種情緒逐漸擴散,台灣人將會面臨很大的危機。

不管沙特教授這一派的人士如何憂心,不管綠營人士如何憂憤,美國政府仍然繼續對馬政權的親中政策給予背書。在「台灣關係法」實施將屆滿三十年之際,亦即在2009年3月中旬,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抵台訪問,拜會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薄表示,「美國政府要我帶來(對馬英九的政策)誠摯的肯定之意」,他説,台灣在美國政府的好朋友對馬上任一年來的兩岸政策「有相當高的評價」,認為這「符合台灣與美國的利益」。

薄瑞光在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晤時,並不贊成民進黨與綠營「在馬政權的施政下,台灣主權在流失」的主流觀點,薄針對現階段的兩岸關係,強調台海穩定與和平對話的重要原則。他指出,「美方對兩岸關係沒有所謂『紅線』存在,並且對現況感到放心」,換句話說,薄瑞光傳達的訊息是:美國政府肯定馬政權的對中政策,美國沒有給馬英九劃紅線,美國對馬英九的施政十分放心,言下之意是,美國政府給馬英九的對中政策加以背書,不同意台灣綠營人士對馬英九的「反獨促統、化獨漸統 、終極統一」的解讀。美國政府這種態度與立場是否會加速台海形勢的重大與不可反轉的變化,很值得台灣人、台灣建州派、台灣獨派關注。

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的時代,美國政府給「台灣法理獨立」及「台灣正常化」劃了紅線,但現在美國政府卻對馬英九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名、投降為實的政策大開綠燈,且為其鳴鼓開道或為其敲邊鼓。2009年3月24日,美國眾議院無異議通過的第55號共同決議案也認定,台灣在2008年5月的二次政黨輪替及政權和平轉移是台灣民主的深化,而非台灣綠營人士所認定的民主倒退,這真值得台灣人加以嚴重地關切。

(乙)逐項檢驗馬政權的大政方針與對中政策

在逐項檢驗馬政權的大政方針與對中政策之前,我們先來檢視馬英九在2008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8年12月31日所發表的對台談話及2009年3月18日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等三人的談話要點。

馬英九在他的就職演說中談到及承諾:(1)他要「堅持開放,大幅鬆綁,要引導企業連結亞太」。(2)他的政府有防衛台灣的決心,他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採購必要的防衛武器,他將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區域穩定。(3)他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4)他將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與北京儘早恢復協商。(5)他將推動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6)他將與北京就台灣的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

胡錦濤在2008年除夕對馬的公開談話做出全面性回應,其要點包括:(1)兩岸只要立足在「一中框架」的原則上, 「什麼事情都好商量」。(2)兩岸要推進經濟合作。(3)要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強化「精神紐帶」。(4)要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5)要台北一起維護「中國的國家主權」,共同協商涉外事務(這一項是公然要台灣承認中國為其宗主國,將美國勢力與影響力完全逐出台灣)。(6)要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在「台灣關係法」即將屆滿三十周年之際,AIT理事主席薄瑞光來台,他的談話要點有:(1)美國仍會持續遵守「台灣關係法」對台灣的承諾,對台灣的防衛需求提供協助。(2)兩岸雙方的對話對促進彼此穩定及避免錯估情勢有很大的助益。(3)兩岸三通對台灣人民有相當利益,也符合美國商業界的利益。(4)在馬英九執政後,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力並沒有減弱,馬也沒有給華府帶來任何意外,言下之意是,馬的對中政策與美 國的台海政策吻合,或者馬的對中政策都已事先取得美國的同意或背書。(5)他對中國武力威脅台灣表示關切,中國對台的飛彈部署必須撤除。最值得台灣人注意與關切的是,如我們前面所說的,薄瑞光此行乃是來對馬英九的對中政策全面性與概括性地加以背書(他還藉與台灣媒體的茶敘,傳達美國政府的立場與態度,讓台灣媒體進行第一手的了解),而不是來對台灣人及獨派陣營引以為患的馬英九政策劃紅線,踩煞車,華府的立場與態度很顯然只會加重台灣人與獨派陣營的無助感與焦慮。

華府幾乎完全不理會也不尊重綠營人士的認知判斷觀點與感受可能的原因有:(1)馬英九現在執政,應該給他一個機會。(2)美國財政與經濟情勢十分嚴峻,在台海事務上,現階段很需要北京的善意與合作。(3)美國認為馬政權並沒有或尚沒 有違背他自己的承諾,尚未或沒有改變台海的戰略態勢。(4)美國可能沒有排除台灣與中國「和平統一」的終局安排,所以大大方方地支持馬英九。

(1)對美軍購、台灣建軍與中台軍事互信機制

在陳水扁執政初期,小布希總統就批准了台灣的大宗軍購案,但由於國親新三黨及統派掌控立法院,再加上親中自由派知識份子與所謂反戰份子、甚至還有綠營一些蛋頭的反對與阻撓,軍購預算案無法通過。因為馬英九與國民黨對軍購案進行長期的阻撓與破壞,再加上馬政權在軍購案上態度的曖昧及其親中立場遭到美國軍方與保守派的質疑,終於導致華府一度傳出凍結對台軍售的風聲。

經過長期的延宕與不確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於2008年7月18日指出,美國政府忠實執行「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需要的武器裝備,以維持 足夠的防衛的立場沒有改變,而且這個立場適用於美國政府各部門,到了10月3日,美國行政部門終於將縮了水的對台軍售案通知國會

對於台灣的建軍,美國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辛恩(James Sinn)在2007年12月表示,從防衛的觀點看,防止台海兩岸誤判的最好辦法就是堅定地維持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同時與中國維持坦誠和建設性的關係。他跟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說,區域穩定有賴於「一個強大的台灣」,台灣必須有能力嚇阻中國的脅迫,最好的嚇阻就是台灣要具備強大軍事防衛能力,他也認為,台海的軍事平衡已向中國方面傾斜,這讓他感到關切與憂慮。

在2009年3月4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及安全審議委員會」舉辦一項聽證會,國防部亞太部門副助理部長謝偉森(David Sedney)表示,國防部希望見到胡錦濤所提的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一事能有進展。與謝偉森一起出席作證的國務院亞太副助卿羅瑞智(John J. Norris, Jr.)說,美國認為,兩岸的和談是好事,他希望能建立新動力,以影響兩岸軍事態勢,讓北京重新檢討對台軍事部署。

談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馬政府的國防部長在立法院報告時指出,「大陸放棄武力犯台」及「大陸對台針對性部署要減少」是與中國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兩大原則。

關於中國對台的飛彈部署,美國認為,這是對台灣的最大威脅,但美國並沒有天真到認為要求中國撤除飛彈部署是可行的。在江澤民統治的時代,江某曾向美國提出中方撤飛彈以交換美國停止對台軍售的建議,但美國政府加以拒絕,理由是撤除與重新部署飛彈都只需要幾天,可是終止軍售卻會影響到台軍長久的戰力維繫,這兩件事不能拿來進行類比與交易。

我們覺得十分好奇的是,中國從不放棄對台主張主權,也從不放棄對台動 武,在這種情形下,台灣方面企圖與北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不是很可笑又很危險嗎?怪的是,華府竟會天真到認為台灣應與北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難道它不知道台軍中有許多高級軍官懷有「大一統」的思想,一旦台軍與共軍進行軍事交流,台軍會土崩瓦解嗎?難道華府不擔心台軍因與共軍建立互信機制,因而失去憂患意識嗎?

(2)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何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北京、馬政權及綠營的認知與解讀均不同,綠營(如陳水扁,他只承認有「九二香港會談基礎」或「九二精神」),並不承認有所謂的「九二共識」,包括這個名詞出現時當權的辜振甫(他只承認有「相互諒解」)及李登輝總統本人在內,也不承認這個東西的存在。李登輝跟馬英九提過,沒有所謂的「九二共識」,但馬英九不予理會,他還到 處嚷嚷,說全世界提「九二共識」最多次的就是他,他還說,世界各國都有他們自己的「一中各表」,「一中各表」不是台灣或國民黨的專利,更不是他或蘇起(創造「九二共識」這個名詞的人)的專利,這是早就有的東西,這是世界各國拿來保留與台灣打交道的空間的東西,在2008年1月2日,他說他當選後,有關兩岸協商,若談主權問題,處理的方式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國民黨與馬英九所認知的「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他們宣稱他們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兩岸之間「互不否認對方存在」。北京對「九二共識」的理解與解釋是「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而所謂「一個中國」,現階段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中 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5年3月4日提出「胡四點」時說,「只要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與談判即可恢復,而且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北京的意思是,只要你台灣同意投降,北京就願意坐下來跟台灣談投降的方式,而且可以談得讓台灣盡性與滿意),2006年4月,胡某再次強調「堅持『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2008年3月26日,小布希總統與胡錦濤通電話,事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Stephen J. Hadley)舉行記者會,指胡某稱:「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台海兩岸的協商談判,是北京的一貫立場」(北京方面發了新聞稿,但中文版與英文版內容有出入,英文版的內容是:胡錦濤告訴小布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我們的一貫立場,也就是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各自表述」),他說胡某這項談話「很有意思」,他認為「很有意思」的原因是,「九二共識」這個由李登輝的舊部屬蘇起所創造的名詞被北京所接受,並被廣泛用於台海兩岸關係的領域,最後又成為北京對美國政府陳述其立場的用語。

從整個事件看起來,這是馬英九與蘇起敲鑼打鼓打頭陣,再由白宮國安顧問安排小布希總統主動與北京通話,經過美中兩國總統討論、美國總統背書並由國安顧問口頭闡釋「九二 共識」即為「一中各表」,藉此以來啟動台海兩岸對話與談判。

對華府而言,「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用哈德利的話說,就是「承認兩岸『只有一個中國』,但兩岸也同意彼此對「一個中國」有不同的定義」,也就是說,北京與台北可以在有關各方同意對「一個中國」的定義有不同的見解與立場下,進行接觸、對話、談判、和解,以尋求台海的和平與穩定,但華府無法掌握的是,這只是北京欺騙世人的伎倆,因為他們要的只是「一中」而非「各表」,「各表」只是北京要美國放心地讓台北上談判桌、甚至敦促台北上談判桌的誘餌,以及親中反美的國民黨要投共賣台的煙幕而已,任憑你天真無邪的馬英九說什麼「一個德國,兩個國家」或者「大陸地區,台灣地區」,北京都不會理睬你,在實踐上,北 京不會容許馬去表「中華民國」,而馬也不敢在北京政權之前表他的「中華民國」,所以到頭來,馬英九的「一中各表」只是自欺欺人,真正獲利的是北京,它得到馬英九背書的「一個中國」。

事理至為明顯,北京從來容不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它怎麼可能會容許「一中各表」?我們若從布胡通電話之後,北京政權在國際事務與兩岸事務上的實踐,就可知它完全不能容忍與接受「一中各表」的空間,亦即完全不准馬政權在國際上表述「中華民國」的空間,馬政權甚至在台灣面對北京的來使,也不敢展示他所謂的中華民國的國家符碼,馬政權這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策是破產的政策,而這個政策不但沒有被華府質疑、反對、阻止,相反地,還有來自華府高層的背書。哈德利說,「小布希主動致電給 胡,一方面是因為台灣選舉的結果提供了鼓勵中國和台灣交往並解決歧見的機會,小布希不想讓機會跑掉」,這段話顯示了華府的態度與立場。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必須了解,華府使用的辭彙畢竟是「一中政策」,而非北京使用的「一中原則」,更何況它還是「我們的一中政策」或「美國的一中政策」。華府經常提醒各界,它所謂的「一中政策」是「我們的一中政策」或「美國的一中政策」,有別於北京與台北所認知或理解的「一中政策」,從這裡看來,「美國的一中政策」確實很複雜、很多樣、又很模糊,華府絕非天真簡單。

到今天為止,我們可以說,「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沒有在法律上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不管這個中國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08年8月間,據說在馬英九過境美國時,美國在台 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向馬英九宣達兩項指示:「不能暗示北京對台擁有主權」以及「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不能由北京行使最終同意權」,不過,這項訊息與報導未經華府官方證實,比較可信的反倒是在2007年9月5日,傳出美國國務院向聯合國秘書處提出一外交項照會,表示不接受祕書處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的錯誤解釋。

(3)和平協議或中程協議

2007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的十七大中,首度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納入他的政治報告。他提出要在「一中原則」的基礎上,建構兩岸的「和平發展架構」。北京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這隻狼為了迷惑美國人及世人,為了不讓馬政權裡頭那些小兔子及台灣一些小羔羊害怕,所以以「和平發展」來包裝「和平統一」,以「和平統一」來包裝「併 吞台灣」。台灣人當然看得清楚胡某的圖謀,陳水扁政府的陸委會隨即公開駁斥胡某,阿扁的陸委會指出,「台灣主權由兩千三百萬人民擁有,台灣的未來也應由台灣人民自行決定,這是台灣人民堅決的立場與共識,中國將『一個中國原則』強加於台灣人民,才是當前兩岸關係的最大障礙」。

類似胡某這種要把台灣框起來、圈起來、堵起來、讓台灣跑不掉或讓中國滿足它把台灣視為禁臠的姑息構想,在美國學界與智庫界中早就出現,如中國通何漢理(Harry Harding)曾提出在台海建立一個「積極的、穩定的兩岸關係架構」,即「和平發展架構」,不過,談這種觀念與構想,最有名的還是李侃如教授(Kenneth G. Lieberthal)在1998年提出的「兩岸簽訂五十年不變的中程協議」的建議以及他和藍普頓教授(David M. Lampton)在2004年4月12日所共同提出的「建立台海穩定架構」,他的建議之所以比較值得關注,乃是因為他在1998-2000年間,曾出任柯林頓政府的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一職

李侃如所提的”a stable framework across the strait for a long period ----- counted not in years but in decades”包含幾個核心要素:(1)台灣方面能繼續主張它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它必須避免採取朝向法理獨立的步驟。(2)北京可以繼續宣稱「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它必須放棄要以武力改變台灣地位的威脅。(3)在前面這兩個前提上,北京與台北協議,給予台灣更大的國際空間,包括參與全球性及地區性的國際組織。(4)兩岸必須同意建立互信機制,來減少潛在的衝突,美國必須承諾扮演適當的支援性角色,若海峽的緊張降低,美國應該減少對台灣的軍售。(5)兩岸應在此架構下擴大往來,包括官方與民間,以增進雙方的互相了解。(6)美、日、歐盟各國必須保證,在此期間,不承認台灣獨立,但也必須將中國在台灣沒有挑釁的情況下武力犯台視為一項極為重大的、立即的關切。

在2004年,陳水扁政府的陸 委會曾提出「兩岸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說帖」,就是受到李侃如的影響,李侃如曾被柯林頓延攬為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顯然是他的構想受到柯林頓或他的國安顧問一定程度的注意與青睞,但奇怪的是,卸任後的柯林頓在2005年2月底來台訪問時,在餐敘上,阿扁總統曾請教他對李侃如的「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看法,不知是不是柯林頓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還是柯不想冒犯邀請他的主人,還是柯講良心話,柯竟然對李的構想加以質疑並潑冷水。

柯林頓提出的質疑是:(1)此種協議由誰來保障?(2)若協議不設定終局,北京不會有簽的興趣,若設定終局,將給繼任者及後代子孫造成困擾,限制了他們未來自由選擇的條件與空間。(3)若協議屆滿而台灣的多數民意仍不願選擇與中國「統一」,這種協議就可能給了中國對 台動武的藉口,那對台灣就形成大限。

從柯林頓的回答,我們初步可以做出「柯林頓的國家安全會議可能曾就李侃如的構想做過討論或辯論」的結論,而柯給扁的答覆或許就是他當初參加國安會議討論時,與會高層官員的一些評論與反應。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沒看到華府在推動或在正式推動美國版、美國主導並由美國監督的「中程協議」或「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這可能是因為華府認為根本沒有必要,或華府認為兩岸的政治談判還不到時候,或北京並不樂見或有意排除華府介入,我們只見到北京與馬政權已開始在就他們所謂的「和平發展架構」進行一些發言與非正式的協商,特別是馬英九背後的國民黨已與中共舉行過數次的會談,這兩個狼狽為奸的兄弟黨倡議建立「和平論壇」,努力要推動它們所謂的「兩岸 和平協議」,這種「和平協議」當然是把美國排除在外、準備出賣台灣的投降協議。

(4)化獨漸統、終極統一

馬英九在他的就職演說中,雖然對台灣人民、美國及世人承諾「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但他也宣稱「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這就在正式的官方的場合中,露出了他那隻「終極統一」的狐狸尾巴。

在擔任國民黨主席與台北市長時,馬於2006年2月13日,在倫敦發表演說,他公開指出,中華民國憲法是一部「一中憲法」,因此,國民黨不排除當中國大陸在政治民主、經濟繁榮和社會福祉方面的發展可以與台灣相互調和時,以兩岸「終極統一」做為選項,這是他公開主張「終極統一」。他接下去又說,「但因台灣已是完全民主,要實 現兩岸統一,必須取得台灣人民的同意,國民黨沒有統一時間表,無論對台灣,還是--------統一都不具有急迫性」。由於形勢格禁,馬必須承認「統一沒有急迫性」,他只能在他的對中政策與施政中對台灣的親北京統派及北京大開方便之門,搞「化獨漸統」與「反獨促統」,讓台灣在文化上、經濟上、教育上及其他各領域依附中國或與中國整合,讓台灣人與中國人在「同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大帽子下,培養剪不斷的「民族情感」或「精神紐帶」。我們檢視馬執政後,在他的施政上,到處都可以看出這個政權向中國傾斜及與中國連結的色彩,長此以往,李扁政權的「去中國化」施政成果均將毀於一旦,台灣又被拉回「中國航道」。

華府一向鼓勵台海兩岸進行互訪與交流,它公開宣稱的理由是,這樣可以增加兩岸的 理解與互信,降低衝突,促進台海的和平與穩定,甚至可以協助美國促成中國的和平演變。令人納悶的是,難道華府不能理解中國方面對台主張主權,因而它要藉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來對台灣人搞滲透、分化、統戰、破壞?

最令台灣人不解的是,在陳水扁總統於2006年將李登輝時代的「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加以終結時,華府的奇特反應。

沒有錯,阿扁是在他的2000年就職演說中,對美國及北京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一沒有」指「沒有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問題」),阿扁的確應該對美國維持「一沒有」的承諾,但是認真說來,阿扁廢棄「一沒有」的承諾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有了「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就跟有「一中憲法」及「中華民國體制」一樣,都與美國所欲維護的台灣「不統、不獨」現狀 有了矛盾,但是華府卻小題大作,硬咬著阿扁的尾巴,硬要扁政府把「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改成「終止國統會與國統綱領」,而且硬要聲明美國的認知是「國統會依然存在」,國務院發言人還要硬柪什麼「台灣方面清楚表明國統會沒有廢除」,還要扁政府公開而且毫不含糊地確認它並沒有廢除「國統會」(We expec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publicly and unambiguously affirm that the February 27 announcement did not abolish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

從美國的官方聲明或發言來看,華府的確從沒有公開表示過它反對或不支持台灣與中國的所謂「統一」,相反地,它還一再宣稱它有「它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即使它的「一中政策」與北京、台灣統派、台灣獨派所理解的均有不同,但無可諱言地,華府動不動就搬出「美國的一中政策」,這難免給一般人「美國有或傾向於台灣與中國『統一』的終局安排」的想像空間,這無形中讓台灣人在心理上、政治上及國際宣傳上處於劣勢。

(5)CEFA與兩岸共同市場

歷任美國政府幾乎有一項很強的共識:台海兩岸的經貿交流是增強兩岸互相理解、降低或防止衝突的緩衝器,或是可以協助美國將中國和平演變的催化劑或利器,台海兩岸的經貿往來也可將中國整合進入美國、台灣、中國的產業合作鏈,而「 大中華區」的產業整合符合美國產業界與商業界的利益,因而美國商會、美國在台協會、美國國務院、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署、美國商業部都樂於見到甚至催促台灣與中國進行經濟整合,這些機構有時還放出令人不解的訊息:台灣若想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前提是台灣先要與中國強化經貿關係(「台灣建州運動」則相反,我們認為,台灣與中國強化經貿往來及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台灣成為美國的一部分」)。這種危險的訊息與主張讓有識之士、台灣人、台灣的綠營人士感到十分駭異與不解,有人甚至解讀為「美國是要台灣完全向中國靠攏或要迫使台灣接受中國的併吞」。

台灣人基於戰略、政治、心理與經濟的理由,極盼望美國及其他國家能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可以理解的是,台灣人這種盼望必然會遭到北 京的破壞與阻撓,但怪異的是,華府竟然會提出要台灣方面擴大對中國開放、台灣要先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然後美方才能考慮與台灣磋商自貿協定的說法。有這種說法的人,美國貿易代表處前副代表巴提亞(Karan K. Bhatia)是其中之一,這樣乖張的立場與主張,連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白樂崎(Natale H.
Bellocchi)都看不下去,他說「美國貿易代表署似乎認為台灣應該更貼近中國,這簡直是說該署的政策是:直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否則不會有(美台)自由貿易協定--------,若依照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提議,台灣要促成自由貿易協定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最終將超出一個自由國家所能接受的範圍」。

白大使說的一點也沒錯,因為他知道,台灣若要與中國在WTO體制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是完全不可能被北京接受的,北京只可能迫使台灣接受香港版的、在「一中架構」下的「更緊密經濟合作安排」(CECA),不管這種安排最終以什麼名稱出現,換句話說,美國政府若干機構是在將台灣推向「一國兩制」式的「統一」,美國這一群莫名其妙的政治與經濟動物正在把台灣人推向中共魔掌。

美國政府這種乖張而怪異的立場連「心向祖 國」的馬英九都得特別拿出來說。馬在擔任國民黨主席時,曾接受「自由時報」專訪,他逮住這個機會跟綠營的民眾喊話說,「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M. Young)日前說,『兩岸不三通,台美不會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這怎麼會扯在一起呢?美方難道如同獨派人士所說『要我們向中國大陸投降嗎?美方要出賣我們嗎?』關鍵在於美方看出情勢,不這樣做,(台灣)會被邊緣化,邊緣化就會危及美商在台灣的利益,這是很現實的」。

馬英九在2007年抬出了楊甦棣做為擋箭牌,來合理化他與國民黨藉經貿與中國搞「終極統一」的勾當,但是在2008年4月,被他內定要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的談話就洩露出馬江這一些人賣台的本質。針對將出任「陸委會」主委的賴幸媛「兩岸經貿議題應在WTO架構下談判」的談話,江的人馬指出,「兩岸其實是台灣想從大陸挖一點(經濟)利益,大陸則要一點政治利益,他要統戰,我要經濟,這怎麼可以拿到WTO去談?」

江丙坤這派人馬的思維就是 國民黨賣台集團的標準思維,他們為了他們一小撮人的經濟利益(美其名為為了台灣的經濟利益,其實是為了國民黨高幹及他們的兒孫的經濟與政治利益,他們在中國都已晉身為中國的官僚資本家,與中共進行緊密的政經勾結),可以大大方方地犧牲台灣與台灣人民的政治利益與整體利益,他們幹著要把台灣的主權奉送給北京的勾當,他們都不必擔心他們會受中共統治,因為他們與家人都早已備妥美國護照

馬英九的國民黨政權意圖建立「兩岸共同市場」,他的副手蕭萬長在大選前就說這就是「一中市場」,蕭的「一中市場說」後來被人揭發與抨擊,面對質疑,馬蕭陣營就說「兩岸共同市場」不是他們的政見,「一中市場說」是政敵對他們扣政治紅帽子,他們根本不曾說過「一中市場」。

對於馬蕭的詭辯,社運工 作者楊偉中為文指出,他們的說法「非常的不誠實,而且自我矛盾」。楊指出蕭在「一加一等於二--------邁向兩岸共同市場之路」一書中,就提到「兩岸共同市場」的「政治意義」很大,蕭繼續說,要讓「兩岸共同市場」成為兩岸「政治統合的基本架構」,「只有『兩岸共同市場』的出現,才有可能進行更全面的經濟、社會與政治制度的整合」。

2009年2月21日,「華盛頓郵報」在一篇報導中指出,馬政權與北京正在協商中的一紙範圍廣泛的經貿協議意味著朝兩岸可能的「統一」邁出重要的一步,該報導同時指出,雖然台灣方面一直試圖淡化此項經貿協議的政治意涵,北京當局卻已經在討論兩岸的終極統一,該報導引述中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的一段談話,「對兩岸經濟的完全整合而言,這是一個開始,對 於邁向終極的統一,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在馬政權、國民黨與北京的賣力合作下,在華府無條件的支持下,台灣已一步一步被推向「終極統一」,誰來喚醒美國政府?誰來阻止台灣人被人推向中國地獄的不歸路?


附錄二:
四、美國現階段在台海仍持兩手策略,但可能在進行微調

美國的台海政策一向有「在政治上軟,但在軍事上硬」的特色,美國政府,包括白宮、國務院、白宮國安會議、商務部、貿易代表署一向對中國釋出胡蘿蔔,而國會與國防部則經常對中國祭出棍棒,常對中國不假辭色,這是標準的兩手策略。

美國的台海政策要維持台海的和平與穩定,要維持美中正面的交往與建設性的關係,要維持美中的經貿往來,要中國在國際社區擔任「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要中國善盡在國際社會的責任,要 中國成為文明國際社會的一份子,美國敦促中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美國要台灣不在台海製造麻煩,但給予台灣軍事保護的承諾,希望台灣與中國進行接觸與對話,而由於美國透過對台灣給予保護的承諾及協助台灣提升防衛的能力,因而要讓台灣在與中國對話時展現自信。

美國的政策若套用卜睿哲的話,就是「在軍事上明確(保護台灣),但在敏感的政治議題上模糊」,也就是讓台灣的政治地位模糊,讓台灣保持在永遠不能尋求法理上明確定位的狀態。軍事上的明確指美國不許中國對台動武,美國不許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灣問題必須和平解決且需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

我們從馬英九執政後美國的若干作為,就知道美國這硬的一手仍然在用。

太平洋美軍司令吉亭上將(Adm. Timothy J. Keating)於2008年7月16日在華府一場演講中說,亞太區域內各方都知道,萬一中國對台動武,美國不會坐視,只要美國領導人下達指令,美軍有能力也做好準備,隨時回應,他麾下有統合戰力的部隊隨時能因應(來自中國的)任何具有敵意的軍事行動。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貝次教授(Richard Betts)等學者曾建議,下任美國總統應調整對台政策,減少對台之軍事承諾,他認為美國不必介入兩岸的戰爭。但美國政府官員在2008年9月18日駁斥貝次時表示,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承諾成功地嚇阻了中國的蠢動。

澳洲時代報(The Age)於2008年11月7日報導,美國核子潛艦部隊司令Jay Donnelly中將指出,美國正把六成的潛艦調往太平洋地區,以遏制中國。他說,中國擴充武力的目的在於阻止任何第三方涉入台灣的衝突,美國大量調動潛艦到太平洋,就是為了因應這種情勢。

歐巴馬總統提名的國防部長蓋次(Robert M. Gates)在2009年1月27日的國會任命聽證會上指出,中國軍事現代化是全面性的,可能威脅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作為及對盟邦的協助,美國必須完成關島、琉球和韓國的重新部署,配合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在日本的前進部署,美國的部隊,尤其是海空軍,已有一些項目在進行,用來反制中國科技可能對美國航空母艦造成的威脅,他們有能力對付未來中國可見的威脅,他向參議員們保證,雖然美軍目前要應付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戰事,要再應付其他地區的軍事衝突會有壓力,但他們有能力擊敗任何地區入侵的敵人,「無論是在波斯灣、朝鮮半島或是台灣海峽」。

在國防部長蓋次談話後,在2009年3月4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及安全審議委員會」舉辦一項聽證會,歐巴馬政府首次有系統地全面論述美中關係。國防部亞太 部門副助理部長謝偉森卻對美國國會發出一項很不尋常的訊息,他說「歷史告訴我們,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有很多例證,顯示出會充滿暴力與不安,然而中國不是這樣的例證,換言之,美國國防部似乎在把中國的崛起定性為「和平崛起」,只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資訊來判斷謝偉森這項發言是否為歐巴馬政府在經過內部的政策檢討之後所做成的結論,如果是,那美中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必會有根本的變革,並會因此帶動台海局勢的變化。

謝偉森繼續說,他所表達的立場「不僅符合美國的價值觀,而且更重要的,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因此,他做出如下的結論:「國際社會需要有足夠的彈性,以便適應中國這種大國崛起時的各種期待與要求」。他這段話很值得台灣人注意,因為若連美國都要因中國崛起而做出彈性 的適應,那台灣人今後要抵抗華府「要求台灣方面(特別是台灣的獨派陣營)對中國採取彈性的政策與措施,以便適應崛起的中國的各種期待與要求」的壓力就會感到很吃力了。

2009年3月19日,太平洋美軍總司令吉亭上將在他任內的最後一次國會聽證會上指出, ---Read More--- 「美台關係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與對西太平洋和平安全與繁榮的承諾」,他跟國會說,在非官方關係下,美台維持密切互動與交流,包括由太平洋美軍司令部支援並評估台灣的「漢光軍事演習」、對台軍提供諮詢與訓練的協助等,從基亭在國會的報告內容看來,美國對台灣防衛力量的提升工作並沒有鬆懈。

2009年3月24日,在「台灣關係法」即將立法與執行滿三十周年時,美國眾議院在北京的抗議中,無異議通過第55號共同決議案(標題是:”Recogniz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美國國會藉該決議案,(1)再確認它對「做為美台關係基石」的「台灣關係法」「絕不動搖的承諾」,(2)再確認它對台灣民主制度的支持,(3)支持堅強及深化的美台關係。

2009年3月25日,美國國防部公佈「2009年中國軍力報告」,這份報告與稍早前謝偉森所說的有些不同,報告說「中國未來的路徑充滿著很多的不確定,特別是關於它可能如何使用其擴張中的軍事力量」。一位在發表會中出席的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北京快速成長的軍力正在改變地區的軍力平衡,它可能被用來實現北京對領土有爭議地區的主權主張」。這份報告對台灣及東亞各國提出警訊,它也指出,北京對台灣劃出「七道紅線」。

基本上而言,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包含兩大元素,即圍堵與接觸。對中國進行軍事圍堵,以嚇阻中國,讓中國不 敢隨便對美國在東亞的保護地(台灣)及盟國動武。與中國進行接觸,是要讓共軍知道美軍的實力,因此不敢輕啟戰端,也要讓崛起的中國分攤國際責任,滿足中國的大國企求,同時也要讓中國進行和平演變,讓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害相關者」。

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強調的是美國與中國「接觸」那一面,並在那一個領域與美國進行充分的配合,但又跑過頭,無視美國「圍堵」中國那一面,因而成為台灣人及美國保守派眼中的投降派,而民進黨政權則過分強調美國「圍堵」中國那一面,在那一面充分配合,但又衝過頭,忽視美國與中國「接觸」那一面,因而成了美國政府及親中派眼中「台灣狗尾搖動美國狗頭」、「要美國開出一張讓美國子弟在台海流血的空白支票」、「企圖要美國為台獨火中取栗」的「麻煩製造者」 。


五、美國對台灣前途是否有終局安排

美國前副國務卿奈葛澎於2008年5月15日,在參議院外委會作證時說,「美國的終極目標在使台灣成為一個繁榮、安全、治理良好的社會」。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白樂崎在2006年9月4日「自由時報」發表的一篇專論中說,「美國希望出現的情況是,由一個不會與中國走得太近的國民黨勝選,或者由一個能與中國發展更良好關係的民進黨勝選」。東吳大學的徐永明教授說,「民主而不追求法理台獨的台灣大概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民主可以用來圍堵中國,但又不至於讓台灣被中國併吞,而不追求法理獨立的台灣則不會干擾北京與美國的利益交換,無須因台灣的獨立傾向而大動干戈,如此的台灣對美國而言,不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與北京共謀和平穩定架構的重要支柱」。以 上這些是兩位美國人對台灣的期待,還有一位台灣學者對美國對台灣的期待之解讀。

2008年7月16日,太平洋美軍司令吉亭在華府的那場軍事戰略演講中說:「當大家每天都可以安心上床睡覺,不必擔心台海兩岸間會發生軍事行動時,就已經接近兩岸局勢的最終解決方案了」。什麼是「兩岸局勢的最終解決方案」?他沒有繼續申明,或許他根本不知道,或許他曾在參與美國國安會議時,跟其他美國高層討論過,因此略知一二,但台灣人與外界都無法得知其中的奧秘。

2009年2月12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布來爾(Dennis C. Blair)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他說,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幫助台灣防衛的國家,因此,美國仍將協助台灣,讓中國無法對台灣採取軍事高壓手段,但他接著說,「台灣長期的安全有賴於與中國達成某種安排(some sort of an arrangement),而不是依賴軍事防禦,如果維持兩岸的適當平衡,兩岸自會朝政治與民間的交流方向解決問題」。他認為,台灣應獲得國際空間,同時應讓中國得到保證「一個中國」務實可行。在同一天,副國務卿史坦柏格又在另一個場合,提出「某種框架」的說法。

前太平洋美軍司令布來爾說出了他的台灣前途解決方案,雖然不夠具體,但是看起來是在若干美國政界(如薄瑞光與卜睿哲)與學界人士腦中的「中華國協」或「中華邦聯」模式,這種模式要讓中國人滿足他們的「一個中國」偏執,但又可以滿足台灣人不受中國統治的企求

看起來,史坦柏格與布來爾這兩位曾經歷1996年台海危機的美國政府高層官員已有志一同,在為台灣搞某一種框架,這種框架可能是在柯林頓時代被李侃如與藍普頓提出來的「一中架構 」下的「中程協議」,這有點接近北京與馬政權不斷提出的「和平協議」或「兩岸和平發展架構」。

李侃如與藍普頓截至目前為止,只提出所謂「中程協議」的概念與指導原則,但沒有觸及到細節,他們所謂的「中程協議」是否有可操作性?倘若美國民主黨與馬英九均能執政八年,而國際情勢的發展持續對中國有利,我們推估李藍的概念與提議應會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這個架構的設計可能還會在對北京較為有利的一方傾斜的情況下進行,倘若台灣沒有及時出現會被重視的美國勢力來做為反制,陷入孤立及處於絕對劣勢的台灣人的反對將會徒勞無功。

關於美國政府口中經常出現的「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建州運動」或周威霖在其他的論文中,曾進行分析與詮釋,所以我們在本文中不再加以覆述。我們在此 要再提醒讀者的是,「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有別於北京的「一中原則」,也有別於中國國民黨政權的「一中概念」及台灣本土政權所謂的「一中議題」,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在美國政府的聲明與談話中,顯示出它是一組模糊的、彈性的、隨時可以變動或微調的、互相矛盾的、兩面討好的、目的是要維護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的概念與元素。

對於台灣獨立的主張,美國政府的確劃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不等同於「反對」)的紅線,但對於所謂「台灣與中國統一」的主張呢?美國政府並沒有公開表示過它的支持,不過,我們也沒有見過它公開表示反對,很顯然,華府為了避開與北京的公開衝突,所以在所謂「台灣與中國統一」這一項議題上,給有關各方留下灰色地帶,給世人留下想像的空間,也給自己留下彈性與迴旋的餘地,這是一項極為高明的政策,雖然這對長久被吊在半空中的台灣人極為不公平,也極為不利。

除非美國沒有實力與意願 繼續維護它在台海與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與國家利益,否則與台海利益有關的各方欲迫使華府亮出底牌的企圖均難以得逞或如願,我們現在姑且假定華府口中的「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沒有排除把「台灣與中國統一」做為解決方案,那麼美國政府到底要台灣與什麼樣的中國「統一」,若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擁有主導的力量?

在1945年12月,杜魯門總統指派馬歇爾將軍前往中國,調停國共的內戰,他在給馬將軍的信函中表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民主的中國是美國與聯合國的最重大的利益」。這項談話雖談及中國,但指涉的是國共在中國的內戰,難與台灣牽扯在一起,所以他所謂的「統一的」不能被解為與台灣有關。在已解密的1949年1月11日美國國安會議編號34/1的紀錄中,國務院、軍方與中情局共同擬具的文件指 出,「關於中國,美國的目標是由中國人自己最終發展成一個對美國友善的、統一的、穩定的、及獨立的中國」,這裡也提到「統一的」一詞,但也非針對台灣,而是針對蘇聯與中共,因為美國擔心蘇聯控制中國或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庸。

1996年2月,台海發生重大危機,柯林頓總統在一項發言中表示,他相信「一個穩定的、開放的、繁榮的、強大的中國對美國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朋友與盟邦是重要的」。

2002年9月17日,小布希總統在他所簽署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文件中指出,「美國關係是我們促進一個穩定的、和平的、與繁榮的亞太地區的重要戰略,我們歡迎一個強大的、和平的及繁榮的中國的出現,中國的民主發展對那樣的未來是重要的」。他稍後在某個場合又表示,它的政府「歡迎一個有自信的、和平的、 繁榮的、能珍惜與確信其成長與發展有賴於與世界各國有建設性的聯繫的中國」。

2003年11月5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Colin L. Powell)在德州農工大學的一場有關中國政策的演講中說,「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的、和平的與繁榮的中國的出現]。

在2009年3月4日,美國參議院舉辦的一項聽證會,會中歐巴馬政府的國防部亞太部門副助理部長謝偉森表示,「美國樂見穩定的、和平的與繁榮的中國崛起」,謝偉森此項發言是美國政府最近對它所期待的中國的描述。

以上這些發言都是無害的、漂亮的場面話,也沒有什麼大問題,比較值得台灣人關切的是,柯林頓政府在1993年底提出的「一個繁榮的、穩定的與『統一的』中國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的概念。另外,他的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陸士達(Stanley O. Roth)於2000年5月9日在「威爾遜中心」的一項研討會中演講,他說「美國政府的目標是:一個強大的、穩定的、開放的及繁榮的中國,這是美國政策的核心」,他同時說,「『一個強大的中國』指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Our object is a strong, stable, prosperous and open China, ------ which sits at the heart of U.S. policy. ---------- A strong China is a unified nation, confident of its ability to defend its borders and its interests. It works with its neighbors and partners to foster stability in the Asian Pacific region and beyond.)。

柯林頓政府上述兩項發言提及「統一的中國」,這當然很難不被解讀為與台灣有關,我們必須說,在華府的「阿拉丁神燈」中,應該也有一隻「台灣與中國統一」的精靈,它有時也會被不經意或刻意地放出來,安撫一下快壓不住的北京或嚇唬一下「不太聽話」的台灣人,不過,此後在小布希政府時代,它並沒有再提過「統一的中國」的概念,除了國務卿鮑威爾曾經提過一次「和平統一」之外,不過,該項發言在白宮的介入下,國務院很快就做出修正。

台灣被中國併吞或「統一」,對台灣建州派、台灣獨派及許多台灣人而言,那可說是災難與夢魘。陳水扁總統在卸任後,曾在一本書中說,「美國的立場是不支持甚至是反對台灣獨立的」。他認為,美國希望台海「和平解決,慢慢傾向『和平統一』,這是對 台灣非常不利的」。據說,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唐山有一次在一個十幾位獨派領袖的餐會上表示,他擔任總統府秘書長時,親眼見到美國在台協會楊甦棣處長攜帶華府反對陳總統的凍結「國統會」與「國統綱領」案及「入聯公投」案的「白宮訓令」,要阿扁仔細聽,然後楊大人就一字一字地唸,唸完後,阿扁回答:「我知道了」。這件事應該是真,因此,情況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有些台灣人認為華府是在把台灣推向中國,這不能說是杞人憂天。

由於台灣出現了一個民選的、具有民意基礎、向台灣人民及華府承諾「三不」(不統、不獨、不戰)、但又懷有「化獨漸統,終極統一」的陰謀的馬政權,美國政府、智庫界與學界的台海事務專家學者不可能永遠不把「台灣與中國統一」的議題拿出來討論,在國民黨與中共搞「 第三次合作」與馬英九執政之前,「台灣與中國統一」的議題只是假設性的議題,但已有具有遠見的學者,如喬治城大學的塔克教授(Nancy B. Tucker),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談。她在2002年夏季號的「華盛頓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發表一篇內容極為扎實的論文-----------「如果台灣選擇統一,美國是否應該在乎?」(If Taiwan Chooses Unification,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Care?)

塔克教授開頭就說,「如果台灣選擇與中國統一,美國的利益是否會受到危害?截至現在(指2002年,當時是民進黨與獨派執政),美國的政策一直都假定統一只會在北京那一方使用武力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在沒有預期和平磋商能縮短兩岸巨大的鴻溝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官員一直都沒有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做出計劃---------,美國政府只是宣稱,只要過程是和平的,那華府就不管結果是如何」。但是塔克教授看出台海兩岸的互動日趨頻繁,特別是台灣商人大規模西進,終會對台灣政府的政策造成壓力。她提到一名中國的官員在接受訪問時,得意地宣稱,「中國的經濟就是我們最好的武器,我們無需攻擊台灣,我們將買下台灣,這是非常中國式的做法」(塔克在2002年,已能合理地預期台灣會出現連戰、關中、江丙坤、 張榮恭這類型的人物,國民黨副主席關中2008年7月在中國湖北參加活動時,公然指出,若國民黨能長期執政,「兩岸水到渠成的和平統一,是國民黨的衷心希望」)。

塔克教授說,「問題是,如果台灣選擇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與中國統一,這到底是解決了還是惡化了美國在亞洲的安全難題?」對她而言,不管中國將來的屬性如何,也不管中國與美國的利益是否符合,一個比較強大的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會對它的利益更在意也更堅持,而台灣與中國統一將會導致中國海空武力更重大的投射能力的增強,「台灣是塞住中國瓶子的塞子」,是扼住中國東面航道與進出太平洋航道的咽喉,台灣若選擇與中國統一,這對美國與盟國的戰略與安全利益將帶來極為重大的影響,她說:「很明顯地,如果中國最終是企圖要把美國勢力逐出 西太平洋,而非與美國和平共存,那麼任何會幫助中國更壯大的作為,包括任由台灣與中國統一,那就不符美國的利益」。

塔克教授最後很正確地指出:「若台灣選擇追求與中國統一,美國將只有極少的選項來防止此事發生」,美國將會發現,它被自己的政策與聲明所束縛,並陷入道德與政治的困境,他將會發現,它若阻止台灣主動與中國尋求「統一」一事,會面臨尷尬的情境,她說:「如果台灣的輿論轉成贊成統一,而台灣的民選領導人也宣佈統一的時刻來臨,華府將沒有立場來加以反對,華府若反對,它將冒台灣人民的敵意之險,也會危害到華府尋求要保衛的『民主機制』,不但如此,華府的反對還會冒犯美國人民,因為美國人民會認為華府是在對台灣人民民主的選擇進行不當的干預。」

塔克教授在2002年就未 雨綢繆及正確地做出分析,如今看來,她的確有先見之明,五年後,在2007年4月26日,布魯金斯的「中國研究計劃」負責人貝德(Jeffrey A. Bader,現為歐巴馬政府的國安會亞洲部資深主任)在華府一項聚會上也表示,現在大家都在談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但都只談過程,而非結果,他很想知道,若結果是台灣與中國出現某種形式的「統一」,美國能否接受。這真是一個非常嚴肅而重大的問題。如何將台灣人民導向正確的思考與方向,如何使美國在東亞與西太平洋的根本與核心利益(即安全與戰略利益)不因台灣人民的錯誤選擇而受到危害,如何讓美國的立場不會出現尷尬與艱難,反而能讓美國游刃有餘並能名正言順地將台灣收為己有,1994年即被「台灣建州運動」提出的「台美整合,台灣加入美國,台灣建州」就是答案。


附錄二:
六、「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的策略與做法

由於「台灣建州運動」從1994年就提出「台灣的主權在美國的政治監護之下,台灣的安全 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下,台灣人民得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在美國的同意與保護下,透過自決與公投,將歸屬未定的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國,台灣成為美國的一部分,或者決定脫離美國的監護,獨立建國」的理論、論述與主張,因而啟動了最近四、五年台灣法律地位問題新一波的研究。我們看到台灣最近幾年,突然冒出幾名半路出家的「和尚」,沒有受過正規與嚴格的法律訓練卻著作或發言盈庭,對台灣法律地位及台海現狀做出美國國務院官員所指的「缺乏歷史與法律支撐的臆斷」(他們要為台灣前途找出解套的方案的動機與善意,無需懷疑),他們並據此臆斷而發展出一些很難站得住腳的申論、論述與主張,怪的是,竟有一兩位曾擔任過台灣高層官員的人士(他們希望開創政治生涯的第二春)可能出於「自願性的 無知」,也將那些在象牙塔中被編造出來的「理論」朗朗上口,奉為金科玉律,在台灣與美國大膽發言,引人側目,混然不知那些一知半解的「理論大師」所編織的的半生不熟的「理論」根本禁不起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的辯駁與檢驗,也根本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與需要,因而不會被美國政府所接受。

最近三年來,我們也注意到台灣有一個由一些具有邊緣性格的民眾與投機型的小政客所組成的小黨派,拿著美國國務院官員所指的「缺乏歷史與法律支撐的臆斷」到美國去打官司,希望美國聯邦法院接受他們的臆斷與理論,並要求華府接受與支持他們所籌組的「政府」。這些戈培爾型的小黨棍跟國民黨、共產黨、法西斯、納粹黨一樣,不斷製造神話與迷思,企圖讓他們所虛構的理論變成一些資訊不足的民眾的信仰,他們信仰 自己的虛構,也陷入偏執及歇斯底里,他們也希望不明究理的百姓跟著膜拜他們的「理論大師」的虛構,可是美國哥倫比亞特區的聯邦地區與上訴法院已藉「政治問題原則」而對該案件做出對他們不利的裁決,他們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上訴也將會很快地被駁回,無法進入實質審判的程序,他們試圖為台灣人突破困境的心意無需被否定,但他們走錯路,因為「台灣共和國」不會在美國法院或國際法庭誕生。

「台灣建州運動」極不願浪費時間在美國的台海政策上做出解讀,更不願浪費時間在美國可能的「台灣法律地位」的認知或定義上做解讀(雖然這有必要),我們認為,對台灣人民比較重要、比較有意義、比較能操之在我的事是「積極地要在台灣建立美國勢力,消極地要在台灣建立親美勢力」,給美國政府與人民接 納台灣與台灣人民、讓台灣加入美國的最好理由,或者給美國政府與人民同情台灣與台灣人民、能增強美國政府與人民保衛台灣與台灣人民的意願與意志的一個較好的理由。

我們認為,現階段綠營的五百多萬台灣選民應該努力去爭取那些跑去支持國民黨與馬英九的兩百多萬中間選民,以便讓台灣的政權回到「反中國併吞台灣」的政黨及領導人手中,這樣才能阻止台灣被馬英九政權及國民黨推向被中國併吞的不歸路,關於這一點,「台灣建州運動」當然責無旁貸,必須盡心盡力,我們當堅守台灣人的大是大非,與「反中國併吞台灣」的其他黨派通力合作。

但傾獨的台灣人民把政權拿回來之後,獨派的台灣人與台美人卻必須記起李扁時代 ---Read More--- 「華府不支持台獨,華府打壓台獨,台灣人與台灣本土政權與美國的關係陷入低 潮或緊張」的慘痛教訓,不要在推動「台灣法理獨立或台灣國家正常化的議程」上再與華府起衝突。獨派的台灣人與台美人必須改弦易轍,放棄「建國路」,改走「建州路」。台灣獨立建國與美國的國家利益重疊或平行的部分少,但台灣建州與美國的國家利益重疊的部分極大,甚至可以說是同一,台灣建州是最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台美人的最大利益,是很多華美人的利益,也是美國最大與最長遠的國家利益,理論上說,建州運動比起建國運動在台灣、在美國、在全世界,都可以獲得較多人的支持。

建州運動必須努力協助台獨運動轉化,這種轉化工作應從中層的台灣獨派人士及中層的台美人獨派開始做起,然後再從中層深入到基層,我們應該在台灣與美國的台灣人社區建立「美國社群」,以成為推動台灣向 美國國會進行「加入美國公投請願」的支持基礎及核心力量。

在本文結束前,我們要提一下歐巴馬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藉著在倫敦召開的G20高峰會所舉行的首次「歐胡會」。在會後,北京依過去的慣例,對台灣問題自說自話,以對台灣人民進行心理戰。「新華社」發表的訊息宣稱:「中方讚賞美方多次重申支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台獨」。大家要注意的是,這不是美中的聯合聲明或公報,只是北京的自言自語,北京也慣常將華府的「不支持台獨」曲解成「反對台獨」(即使華府最近幾年的作為顯示出它有「反對台獨」的傾向與特徵,但華府並沒有吐出「反對台獨」這幾個字)。

在「歐胡會」後,美方在倫敦發佈的兩份背景文件或聲明都沒有提「新華社」上述的內容或談話,其 中一份背景資料根本沒有提及台灣,另一份有提及歐胡兩人提及台灣,但有新聞記者問及歐胡如何談論台灣與西藏問題,在場的白宮高級官員只就西藏問題加以答覆,並沒有就台灣問題加以回應。

白宮新聞秘書辦公室於2009年4月1日發佈歐胡會兩項官方文件,其中一項文件的其中一段文字十分引人注目,白宮高級官員說:「歐巴馬總統表明,我們將無法解決這些全球性的議題,除非美中一起工作」(“We are looking to work with the Chinese on global issues. Global issues mean the economy and all the political issues I mentioned.------- So the President made clear that we aren’t going to be able to resolve any of these global issues unle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ork together.”)。

從上面這段發言看來,中國的大國地位已經確立,且為美國所承認,華府已認為許多全球性議題或越來越多的全球性議題必須與北京合作,才能解決,這對台灣人是一個極大的警訊。我們或許已經可以說,「台獨建國」已因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而缺乏或逐漸喪失實現的遠景(除非美國願意扮演當年法國投入海陸軍協助美利堅的獨派),現在台灣人及台美人剩下的唯一機會,恐怕只剩台灣建州了,如果台灣人與台美人再繼續蹉跎,再繼續走建國路,等到中國羽翼更豐、翅膀更硬、硬到要與美國「共管台海」、「共管太平洋」,那時連台灣建州的機會都已不再,「台灣加入美國」已是台灣人及台美人的最後一條生路,但要加入美國則必須趁早,無法或尚未建立的「台灣共和國」後有中國「埃及法老王」的追兵, 前有美國政府堵住前進之路,我們必須帶著家小與細軟趕快逃生,趕快建立「美國台灣州」。


增補及修正:

2009年5月6日,在第三章(甲)節增補: 2009年5月1日,白宮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貝德、美國前駐中國大使芮孝儉(J. Stapleton Roy)、AIT台北辦事處前主任包道格(Douglas H. Paal)、國安會亞太部門前資深主任李侃如及韋德寧(Dennis C. Wilder)接受親中的華裔美國人所組成的「百人會」的邀請,與談美中台關係。從他們的發言,可看出與台海事務有關的美國政府官員與美國政界、學界、智庫界菁英的現階段主流觀點。

貝德說:(1)歐巴馬政府認為,崛起後的中國的影響力已大增,當前世界許多問題若無中國的積極參與,都不會成功。(2)歐巴馬政府未將中國視為一個威脅或敵人,而是一個興起中的領袖與重要的全球力量,中國應負起更多的責任,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雖然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下對台灣的安全與防衛負有某種責任,但美國歡迎台海降低緊張,不歡迎台海兩岸升高緊張情勢。(4)馬英九已表明台灣與中國在可見的未來,沒有「統一」時間表,所以這不是美國現在要擔心的問題,眼前美國要面對的問題是台海兩岸的和解,美國不支持台灣與 中國發生緊張,因為這不符美國的利益,若台海兩岸達成降低緊張之協議,他想不出美國政府有任何理由亮紅燈或黃燈,從蔣經國時代起,美國就鼓勵台海兩岸加強互動,所以今天(台海和解)
的進展符合美國一貫的立場。(5)有人可能認為台海兩岸之間「可能發生令我們關切的事情(應係指所謂「統一」的問題),但是他沒有看到有誰在討論這種事,也沒有看到這種事出現在馬英九的議事日程上。

韋德寧說:他很尊敬陳水扁前總統,陳水扁在台灣意識與台灣本土化所採取的作為很重要,應受到重視,但陳前總統之後越過了華府感到自在的範圍,被華府視為「挑釁」。

包道格說:美國應該對台灣的民主有信心,馬政府是台灣人民選出來的政府,不可能違反民意與憲法,而與中國達成協議,台灣人民有很大的能力監督台 海兩岸關係的品質與走向。

李侃如說:北京顯然從台灣的民主發展中得到教訓,知道要贏得台灣人民的心,所以對台政策出現轉變與彈性。

雖然「百人會」沒有邀請比較親台的美國政界、學界、智庫界人士及保守派人士,但無可諱言地,上面這幾位人士的發言代表了現階段美國對台海事務的主流觀點,也正確反映了現階段華府的對台政策與政策取向,雖然保守派、軍方與五角大廈有較為不同的觀點(他們的觀點,在台灣的安全與防衛的領域,雖不能說可以一鎚定音,但至少能對親中派或鴿派起到很大的牽制作用)。

從小布希政府的後半期到今天歐巴馬執政的初期美國政府、政界、學界、智庫界菁英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反中國併吞台灣」的台灣菁英的主流觀點與美國的菁英的主流觀點已呈現巨大的落差, 「反中國併吞」的台灣菁英的觀點與判斷是:馬英九國民黨政權的施政已完全向中國傾斜,而且似已越過台灣被中國併吞或「和平統一」的不歸點,台灣已淪入中國的勢力範圍,中國已成為台灣的宗主國,台灣已被關入「一中牢籠」,台灣已逐步脫離美日的陣營,華府與東京遭到馬英九的蒙騙,還在對馬英九的對中政策感到自在,還在對馬英九給予掌聲與背書,混然不知他們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台灣。

我們也可從美國的主流觀點看出這種巨大落差的根源:(1)中國已是崛起的大國,美國又為國內外各種問題所困,只能在台海採取守勢,樂見台海進行和解,不願見台灣人給美國在台海「製造緊張」。(2)美國人認為馬英九政府是經過普選產生的,應該給他施政的機會。(3)美國人認為馬英九並沒有將「統一」放上議事日程,馬並沒 有違反他給美國「不統、不獨、不武」的承諾。(4)美國人對台灣的民主有信心,認為台灣的憲法與民主機制有力量制衡或制裁馬英九。(5)美國人對美國在西太平洋與東亞的防衛力量與軍事部署有信心。

不過很顯然,「反中國併吞」的台灣菁英卻沒有分享上述美國菁英的認知、判斷與信心,反而加以質疑,「反中國併吞」的台灣菁英(包括「台灣建州運動」的領導層)認為,美國菁英過度樂觀天真、大意輕率,他們對他們正在失去或丟掉台灣一事混然不覺,他們完全不能正確評估與預見「國共第三度合作」正在為中國併吞台灣及北京在台灣建立與美日在太平洋爭霸的前進基地開路,他們對「反中國併吞台灣」的台灣菁英的觀點、呼籲與苦心孤詣,置若罔聞,毫不同情,甚至嗤之以鼻,他們讓「反中國併吞台灣」的台灣人感 到孤立與茫然,並因而可能導致或加速親美親日、「反中國併吞台灣」的勢力的絕望、崩潰與瓦解。

2009年5月6日,在第六章增補:很顯然,台灣的獨立建國陣營必須加強與親台的美國與日本的保守勢力、政界、軍方、學界、智庫界、媒體界聯繫與結盟,而台灣建州陣營則必須突破各種困難,取得必要的資源,開始在美台兩地建立指向「台灣加入美國」的「美國社區」或美國勢力。

2009年5月15日,在第三章(甲)節增補: 2009年5月12日,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在「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全會中,就歐巴馬政府的亞洲政策發表演說時表示,美國歡迎台海兩岸關係的進展,美國政府目前並沒有計畫對對台政策進行檢討,但將來可能視各別政策的需要,對美台關係進行微調。

2009年5月15日,在第三章(乙)節(3)(4)增補: 2009年5月9日,新加坡媒體刊載馬英九接受專訪的內容。馬英九表示,他若在2012年連任,「將不排除與北京就政治性議題進行談判」。這一說法顯示他希望北京繼續幫他做業績,讓他順利連任,也顯示他志得意滿,無所顧忌,因此把他心中想說的都說出來。不過,很顯然,他發覺苗頭不對,所以特別安排在5月11日接受親馬與親中媒體的訪問,他改口說,「不排除並非一定要做」,他也故伎重施,強調「在他的任期內,不管是四年或八年,他都不會與北京協商『統一』的問題」。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