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was founded by David C. Chou in 1994. It advocates Taiwan become a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to statehood.
簡介
[台灣建州運動]在1994年被周威霖與他的同志們在台灣建立, 這個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 透過自決與公投, 加入美國], 第一個階段先讓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第二階段再經一次公投成為美國一州.

[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是台灣前途解決的[中程解決方案], 在台灣成為美國領地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 台灣領地人民再來進行第二次的公投, 那時公投的選項當然可以包括[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台灣獨立建國].[台灣繼續做為美國的領地]及其它的方案.

[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極力主張與強力推動[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這應該是 [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及中國聯手偷竊台灣主權] 的所有台灣住民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舊金山和約]中被日本拋棄的台灣主權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台灣建州運動]決心與台灣住民. 台美人.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一起捍衛台灣主權, 並呼籲台灣住民將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 以維護並促進台灣人民與美國的共同利益.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上)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上)
---老共張某這次跑到華盛頓,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 所謂「陸委會」的前副主委張顯耀被馬英九治理當局指控為向北京洩密的共諜的事件。建州派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與解釋和一些綠營的人士不同。




建州運動在前些年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在2008年3月31日發表的「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另一篇是在2009年4月10日發表的「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

我們當年之所以寫這兩篇文章,是因為馬某是一個陰柔的、狐媚的、棉裡藏針的賣台集團頭人,他即使在競選的過程中,散播了許多煙霧,來迷惑淺綠人士、中間選民以及華府,但是他的親中、賣台與反美本質不會變,他只要有機會或者只要華府一有閃失或鬆懈 ,他就一定會背著華府,出賣台灣人與華府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把馬集團比擬為「潘金蓮集團」,大家只要看馬集團如何讓台灣門戶大開 ,讓北京那些「西門慶」大搖大擺地來台灣搞統戰,就會同意我們的比擬是十分貼切的。

由於 「潘金蓮集團」是得到多數台灣選民的選票與支持而得以建立「台灣關係法」所指稱的「台灣治理當局」的,所以建州運動無法指控、嘲諷或斥責台灣選民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將「潘金蓮集團」在建立政權後可能採取的重大策略、政策、方針與行動,加以identify及列舉,做為今後我們觀察該集團在對美、對日與對中政策及施政的指引或指標,同時,不斷提醒華府(包括國會)對「潘金蓮集團」進行嚴密的監控,防止「潘金蓮集團」將台灣推向被中國併吞的不歸點,這其中我們特別注意「中台軍事互信機制」與所謂的「和平協議」兩個議題,因為「潘金蓮集團」若在這兩個議題上如她們所願,那麼她們就會成為西門慶豢養與玩弄的壓寨夫人,而我們台灣人就會淪為西門慶的小廝與潘金蓮的丫鬟 ,從此難以翻身。

我們本來計劃每隔一年就寫一篇「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可惜後來沒有繼續寫。





日前,中國的國台辦主任張某在台灣趴趴走之後,就前往華府與美國國務院的官員及若干國安外交事務的專家學者 ,就台海事務舉行會談。

我們現在先請台灣與台美鄉親們讀一篇報導:

《中南海掃瞄》「張志軍訪美,沒火花」
世界日報記者韓劍華
September 07, 2014

[這篇文章是在美國的赤藍媒體刊登的文章,僅供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參考用,因為它的論調完全不符合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的利益。]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美行,與美國高官會談,沒有激情,不見火花;張志軍多次以「談得愉快」形容雙方相見歡。兩岸已是當前中美間爭議性較小的議題。

自2003年起,國台辦主任定期來美與美國官學界直接對話溝通,中美高層希望經由主管涉台官員面對面溝通涉台議題,避免誤判情勢。張志軍本月2日到6日展開上任以來首次訪美行程。

過去六年間,是中美、兩岸的穩定時期。張志軍說,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目前沒有重大磨擦,這是歷來較好的時期;過去六年,亦是6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最為顯著、內耗最少、民眾受益最多的六年。

張志軍此行與美方商談的是架構性議題,美方也探詢張志軍首次訪台後的觀感。張志軍主管對台工作,自然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此行雙方達成遵循一中政策、三個公報的共識,並表達支持鼓勵兩岸關係良好發展趨勢。雙方雖曾觸及軍售議題,但這畢竟不是國台辦主管業務,雙方各自表達立場即輕輕帶過。

談及兩岸關係,張志軍在美重申北京對台工作主軸: ---Read More--- 和平發展、反對台獨。他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民眾的最大共識,這是兩岸民眾歷經14年切身感受所得出的結論。此外,張志軍亦指台獨是台海和平、兩岸發展最主要破壞因素,他在舊金山會見僑界語重心長地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至於兩岸突發事件,如台灣3月爆發太陽花學潮、8月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被辭職事件,掀起陣陣漣漪,外界一度憂心北京不悅衝擊兩岸關係。對此張志軍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不會因台灣出現個別事件而停滯,中國大陸對台大政方針也不會因一些個別事件而改變

回顧14年來,台灣歷經了二次政黨輪替,期間中美台三方都明顯感受到兩岸關係並非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

鄉親們只要讀「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這一段報導,就知道老共不管做什麼,就是要完成把台灣及台灣人關入「一中鳥籠」的邪惡與終極目標。

建州運動則反其道而行,要幫助台灣人民遠離中國,不讓台灣與台灣人民被老共與老中騷擾、統戰 、滲透、顛覆、恐嚇與併吞,也不讓台灣與台灣人被老K及其同路人出賣,對美國,我們現階段特別關切的是 ,華府是否認真地讓「反中國併吞台灣、反老K賣台」的台灣人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與戰略上扮演一個比較積極的角色。


老共的「國台辦」主任訪美已形成慣例,企圖將「國際關切」的台灣前途問題轉化成「中國內政問題」(上)(上)
---老共張某這次跑到華盛頓,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 所謂「陸委會」的前副主委張顯耀被馬英九治理當局指控為向北京洩密的共諜的事件。建州派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與解釋和一些綠營的人士不同。




建州運動在前些年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在2008年3月31日發表的「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另一篇是在2009年4月10日發表的「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一)」。

我們當年之所以寫這兩篇文章,是因為馬某是一個陰柔的、狐媚的、棉裡藏針的賣台集團頭人,他即使在競選的過程中,散播了許多煙霧,來迷惑淺綠人士、中間選民以及華府,但是他的親中、賣台與反美本質不會變,他只要有機會或者只要華府一有閃失或鬆懈 ,他就一定會背著華府,出賣台灣人與華府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把馬集團比擬為「潘金蓮集團」,大家只要看馬集團如何讓台灣門戶大開 ,讓北京那些「西門慶」大搖大擺地來台灣搞統戰,就會同意我們的比擬是十分貼切的。

由於 「潘金蓮集團」是得到多數台灣選民的選票與支持而得以建立「台灣關係法」所指稱的「台灣治理當局」的,所以建州運動無法指控、嘲諷或斥責台灣選民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將「潘金蓮集團」在建立政權後可能採取的重大策略、政策、方針與行動,加以identify及列舉,做為今後我們觀察該集團在對美、對日與對中政策及施政的指引或指標,同時,不斷提醒華府(包括國會)對「潘金蓮集團」進行嚴密的監控,防止「潘金蓮集團」將台灣推向被中國併吞的不歸點,這其中我們特別注意「中台軍事互信機制」與所謂的「和平協議」兩個議題,因為「潘金蓮集團」若在這兩個議題上如她們所願,那麼她們就會成為西門慶豢養與玩弄的壓寨夫人,而我們台灣人就會淪為西門慶的小廝與潘金蓮的丫鬟 ,從此難以翻身。

我們本來計劃每隔一年就寫一篇「馬英九執政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可惜後來沒有繼續寫。





日前,中國的國台辦主任張某在台灣趴趴走之後,就前往華府與美國國務院的官員及若干國安外交事務的專家學者 ,就台海事務舉行會談。

我們現在先請台灣與台美鄉親們讀一篇報導:

《中南海掃瞄》「張志軍訪美,沒火花」
世界日報記者韓劍華
September 07, 2014

[這篇文章是在美國的赤藍媒體刊登的文章,僅供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參考用,因為它的論調完全不符合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的利益。]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美行,與美國高官會談,沒有激情,不見火花;張志軍多次以「談得愉快」形容雙方相見歡。兩岸已是當前中美間爭議性較小的議題。

自2003年起,國台辦主任定期來美與美國官學界直接對話溝通,中美高層希望經由主管涉台官員面對面溝通涉台議題,避免誤判情勢。張志軍本月2日到6日展開上任以來首次訪美行程。

過去六年間,是中美、兩岸的穩定時期。張志軍說,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目前沒有重大磨擦,這是歷來較好的時期;過去六年,亦是6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最為顯著、內耗最少、民眾受益最多的六年。

張志軍此行與美方商談的是架構性議題,美方也探詢張志軍首次訪台後的觀感。張志軍主管對台工作,自然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此行雙方達成遵循一中政策、三個公報的共識,並表達支持鼓勵兩岸關係良好發展趨勢。雙方雖曾觸及軍售議題,但這畢竟不是國台辦主管業務,雙方各自表達立場即輕輕帶過。

談及兩岸關係,張志軍在美重申北京對台工作主軸: ---Read More--- 和平發展、反對台獨。他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民眾的最大共識,這是兩岸民眾歷經14年切身感受所得出的結論。此外,張志軍亦指台獨是台海和平、兩岸發展最主要破壞因素,他在舊金山會見僑界語重心長地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至於兩岸突發事件,如台灣3月爆發太陽花學潮、8月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被辭職事件,掀起陣陣漣漪,外界一度憂心北京不悅衝擊兩岸關係。對此張志軍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不會因台灣出現個別事件而停滯,中國大陸對台大政方針也不會因一些個別事件而改變

回顧14年來,台灣歷經了二次政黨輪替,期間中美台三方都明顯感受到兩岸關係並非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

鄉親們只要讀「北京宣稱『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一中框架』是兩岸重要政治基礎,相關各方如果挑戰跨越這條紅線,恐怕都需面對台海局勢有變、中美關係緊張的變局」這一段報導,就知道老共不管做什麼,就是要完成把台灣及台灣人關入「一中鳥籠」的邪惡與終極目標。

建州運動則反其道而行,要幫助台灣人民遠離中國,不讓台灣與台灣人民被老共與老中騷擾、統戰 、滲透、顛覆、恐嚇與併吞,也不讓台灣與台灣人被老K及其同路人出賣,對美國,我們現階段特別關切的是 ,華府是否認真地讓「反中國併吞台灣、反老K賣台」的台灣人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與戰略上扮演一個比較積極的角色。


附錄一:


馬英九當選後新形勢下的「台灣建州運動」

撰述人 

周威霖 
(David C. Chou,「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

2008年3月31日


第一章:美國在台海的戰略佈局
第二章:台海現狀
第三章: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與「一中政策」
第四章:美國會或要迫使台灣上談判桌嗎?
第五章:美國希望「和平解決」或「和平統一」?
第六章:中國為何接受及推銷「九二共識」?
第七章:在馬英九政權統治下,台灣會被推上「終極統一」的不歸路嗎?
第八章:代擬美國對策
第九章:「台灣建州運動」之對策



第一章:美國在台海的戰略佈局

2004年4月21日,凱利 (James A. Kelly) 在他擔任國務院東亞事務助卿時,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中作證。他發表了一篇極為重要的演說,題為「美國對台政策綜述」("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凱利當時說:「美國的首要關切是維護和平與穩定,以促進美國的利益、在台海地區避免戰爭的危險、確保台灣的民主、促進中國在地球社區的有建設性整合、以及個人自由在中國的傳播。由於美國介入台海兩岸衝突的可能性是十分的真實,美國總統知道美國人的生命受到潛在的威脅。美國的『一中政策』反映我們在台海維護和平的承諾之遵守,只要台海兩岸存在著無法妥協的差異」。

我們以這段話做為開場白,並以此讓大家了解美國的思維、邏輯、利益、及戰略佈局。

根據我們的了解,美國在東亞與西太平洋的大戰略佈局,特別是在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之後,是:

(1)在台海、東亞、與西太平洋維持軍事存在,以確保美國在此區所建立的和平與秩序不被中國這個新興強權挑戰及破壞、確保東亞不被中國支配。
(2)正視中國崛起,但要避免重蹈舊世界的覆轍,因此,必須設法讓中國接受西方的價值體系,讓中國自然融入文明的國際社會,讓中國加入市場全球化及經濟自由化的世界經濟體系,讓中國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及有建設性的利益相關者,以便預先儘可能設法防止中國崛起後與美國這個既有強權發生毀滅性或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或勢力範圍競奪。

在美國這樣的戰略思維與佈局下,美國希望的台灣與期待台灣扮演的角色是:

(1)滿足於美國所提供的防衛承諾及滿足於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不要成為美國所稱的「麻煩製造者」,不要破壞或試圖片面改變美國所界定的「台海現狀」。
(2)與中國維持和諧的關係,以避免美國疲於奔命,在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常規武力被過度稀釋與在東亞的陸上武力過於單薄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與地點,被迫投入一場錯誤的戰爭。
(3)與中國擴大交流與經貿往來,並在「大中華經濟區」從事一定程度的整合,以利美國及美商的經貿運作,並以軟力量協助美國將中國「和平演變」。
(4)增進自衛能力,在美國援軍抵達之前,有足夠的能力承受共軍的第一擊,同時增加與中國進行談判之籌碼,以協助美國維護台海的現狀。
(5)維護與深化民主,但繼續與美國保持親善與特殊的關係,不追求法理獨立,滿足於不受中國統治、事實獨立、高度自治的現狀。
(6)維護與深化民主,但繼續與美國保持親善與特殊的關係,不追求與中國的政治聯合,不被中國併吞,可以牽制中國在東亞的擴張及對美國在東亞領導權的挑戰。
(7)一個不追求與中國統一的國民黨與統派政權統治台灣。
(8)一個不追求台灣法理獨立或台灣正常化、又願意與中國和諧共處的民進黨或獨派政權統治台灣。
(9)在一個「中國不武、台灣不獨、美國的一中政策、台北與北京均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海不戰」的長期而穩定的架構下,維護美中台三邊的關係與互動。



第二章:台海現狀

談「台海現狀」或為「台海現狀」定義,並非易事,在這方面,是「人人一把號,各吹各個調」,每個利益相關者、每個黨派、每位專家學者都會有或提出不同的定義。

國務院前助卿凱利在前述的國會證詞中還說:「美國不支持台獨或單方改變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的行動」,美國政府申明「台海現狀」以美國定義的為準,而且只有美國說的才算數,的確,美國有意願維護這個現狀,而且美國真有實力來維護這個現狀,不被任何一方改變或破壞。

華府雖然一再提及「台海現狀」,而且一再聲明它要維護這個現狀,可是什麼是「台海現狀」呢?華府不是不知道,只是它必須公開讓「台海現狀」保持神秘、曖昧、含糊、與不可捉摸的狀態。前助卿凱利說: ---Read More--- 我曾述及「一中」,但我並沒有界定它,我不能確定我能很容易地界定它,但是我能告訴你,它不是什麼,它不是北京所提的「一中原則」,它也非台灣某些人所給的那種定義,但是它的確是傳達了台海兩岸的人民多少有交集的而且多年來成為美國的政策的那個「一中政策」。

凱利這段話的語意仍然十分模糊,說了還是白說,他的目的無非是讓「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不要被外界摸透,為美國保留在不同的情勢之下彈性處理台海事務的空間。

美國之外,在「台海現狀」這個議題上有利益的各方中,北京曾試圖為它下定義,不過,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的訴求對象,卻出現幾個版本。在中國對台的外交作戰中,它在全世界主張及堅持「一中原則」,其內容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錢其琛的版本,即所謂的「舊三段論」),而對台統戰的「國台辦」所持的「一中原則」內容則是:「雖然台灣與中國大陸尚未統一,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是朱鎔基的版本, 即所謂的「新三段論」,這個版本後來被載入 2005年3月14日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中),北京方面宣稱「自 1945年10月25日以來,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而這就是它所定義的「兩岸關係的現狀」。

北京對「台海現狀」的理解與解釋是帝國主義與擴張主義的產物,北京不斷宣稱,「根據『開羅聲明』與『波茨坦公告』,中國在1945年重新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此後,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過。」

在馬英九當選後,亦即在3月26日,小布希總統與胡錦濤進行熱線溝通,幾乎在同時,北京的「新華社」發表了英文版的聲明,其中一句是: 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 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 (台海兩岸雙方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在定義上彼此看法不同。) 若事後的發展顯示北京是朝此方向邁進,那也只能說明北京正在趁此時推動「和平統一」,而不是對「台海現狀」的定義進行了微調,也不是要接受「兩個中國」。

在李登輝執政時的國民黨政權所認知的「台海現狀」是「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治權只及於台澎金馬」,而在後期,則稱「台灣與中國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陳水扁執政時的民進黨政權與民進黨所認知的「台海現狀」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國號是中華民國,台灣不屬於中國」。

在當選後,馬英九於3月27日接受「自由時報」之專訪,他說「九二共識」是存在的,就是台海兩岸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他所謂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是台澎金馬,但根據憲法,固有疆域還包括中國大陸,這就是『憲法一中』」,這段談話應該就是馬英九所認知的「台海現狀」。

「台灣建州運動」所認知與理解的台海現狀是: 

(1)台澎法律地位未定,台澎主權不屬於「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屬於台灣人民。
(2)台澎的主權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3)台灣的安全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下,但台灣人民也承擔了防衛台灣的部分責任。
(4)美國政府給予它已不在法律上承認但仍在台灣事實存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的施政權,在台灣的立法院定期全面改選及台灣總統定期普遍民選之後,這個美國政府仍然打交道的事實政府對台灣的施政權比往昔顯然更具正當性。

我們現在舉個例來說明。在1970年,在第91屆美國國會第二會期,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美國安全協議和對外承諾小組委員會所舉辦的一項聽證中的證詞,最能說明及指明美國所持的「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立場以及美國給予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的施政權:「由於台澎沒有被任何現存的國際處分所含括,因此台澎主權是一項有待未來國際解決的未決問題,.............美國承認中華民國對台澎合法佔領並對台澎合法行使管轄權」(原文是: "As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are not covered by any existing international disposition, sovereignty over the area is an unsettled question subject to future international res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legitimately occupying and exercising jurisdiction over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美國政府在1979年後,在法律上已不承認「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政府」,也不承認「中華民國」或台灣是國家或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在實踐上,美國把台灣視同為國家的政治實體,透過「台灣關係法」,把在台灣事實上存在而且還在繼續運作的「中華民國政府」稱為「在台灣的統治當局」,繼續給它對台灣的施政權,並與之交往。

美國政府在基本上讓台灣進行高度自治,台灣內政自主,在安全防衛與外交事務上,也有部分或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然而,在台灣主權及台灣前途的議題上,美國則不准台灣政府加以碰觸,凡是觸及這類議題的言行或內政措施都遭到華府的干預。

台海問題呈現了極其複雜的法律與政治面貌,美國只有將這兩方面加以切割,華府凍結了台灣主權歸屬的議題,不准台灣的獨派政府也不准北京政府挑戰、破壞、改變「台海現狀」,不過,華府考慮到要讓在台灣的統治當局能順利運作又不會給台海現狀帶來劇烈的變動,因此,在它聲明「中華民國不是國家」之同時,又說「中華民國多年來是一個未決的議題」,讓事實上仍然在台灣存在以及還被世界上二十個小國承認的「中華民國」能「正常地」及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有限度地運作。

小布希政權在胡錦濤提及了「九二共識」之後表達了高度的興趣,並做出正面的回應,相當程度地說明「中華民國」這塊破招牌對華府而言,還有些利用的價值。



第三章: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與「一中政策」

凱利助卿在前述的國會證詞中,也指出美國的核心政策,它們是:(1)美國仍然對奠基於「美中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之上的「一中政策」有承諾,(2)美國不支持台獨,美國不支持會單方改變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的行動,(3)對北京而言,這意指不得對台灣使用武力或威脅要對台灣使用武力,對台北而言,它意指必須在經營台海兩岸關係的所有層面時,均必須審慎,對台海兩岸而言,它意指任何一方均不得以任何言行,來片面改變台灣的地位,(4)美國將繼續根據「台灣關係法」,把適當的防衛性軍事裝備賣給台灣,(5)美國把對台使用武力一事視為嚴重關切,因此,美國將維持其能力,以便抵抗對台灣使用武力或對台灣進行其他任何形式的脅迫。

凱利上面這一段話告訴我們,美國有它的「一中政策」,而且「一中政策」還是美國的核心政策,他這段話也讓我們了解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的內含。

2006年,國務卿萊斯在美國國會表示: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包括「一個中國政策」、「美中三項公報」、「台灣關係法」,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配套。

近年來,美國政府一再宣示的美國台海兩岸政策是:「台灣不獨、中國不武、台海不戰、台海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現狀」,美國以此政策加上它有執行此政策之意願與實力,因而得以維護它在台海所建立的秩序。

什麼是「美國的一中政策」?

2004年2月6日,當時的國務院東亞事務副助卿薛瑞福 (Randall G. Schriver) 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辦的聽證會上說,「我們美國自己的一中政策」具有幾個要素:



(1)美中三公報,
(2)台灣關係法,
(3)反對使用武力(即台海問題必須和平解決),
(4)不支持台灣獨立,與
(5)對台的「六項保證」。

「六項保證」中有兩項十分重要:(1)美國不對台灣施加壓力,不迫使台灣與中國談判,(2)美國不改變關於台灣主權的立場,亦即美國不接受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

我們現在來看看「美中三項公報」怎麼說:

(1)在1972年「美中第一份上海公報」中,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知台海兩岸所有中國人均主張只有一個中國而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不挑戰此項立場,它重申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之利益。」

(2)1979年「美中建交公報」說:「美中兩國重申上海公報之原則----------美國政府認知中國方面只有一個中國且台灣為中國一部分之立場」。

(3)在1982年「美中第二份上海公報」中,美國政府重申:「它無意侵犯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或干預中國內政或追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之政策」。

在法律與外交術語中,認知與承認截然不同,我們現在來看看「認知」的意含。

(1)1979年,美國參議院對245號決議案的附加意見說:「美國政府已表示,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它也已認知中國所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但美國本身並未同意此一立場」。

(2) 1983年11月9日,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針對參議院第74號決議案的附加意見舉辦聽證會,其中有一項證詞說:「認知」一詞是經過審慎考量、特別選定的,也是依循1972年「上海公報」的相同措辭,這個用語意謂注意到--------但不必然同意---------中國的立場。

這也就是說,在「美中三公報」中,美國政府都沒有接受及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



第四章:美國會或要迫使台灣上談判桌嗎?

1982年8月17日,雷根總統發表了一份聲明,該聲明說:「台灣問題是台海兩岸中國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不會干預此事,也不會因此事而侵害台灣人民的自由選擇或對他們施壓,我們始終關切和希望台灣問題應該和平解決。」

這份聲明再清楚不過了:美國政府不會對台灣或台灣人民施壓,不會迫使台灣坐上與中國的談判桌。

雷根總統也給台灣六項保證,其中第六項是:美國將不會對台灣施壓,強要台灣與中國談判。

在前面提及的凱利前助卿的證詞中,他說台灣問題最終會是兩岸中國人要解決的議題,他同時指出,台海戰爭對美中台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他因此敦促中台要在不預設任何立場與前提之下,追求或進行對話,在沒有政治對話的情況下,美國鼓勵台海兩岸增加各種雙邊互動,如進行三通及民間的接觸,以降低緊張關係,雙方同時也應建立互信機制,以減少軍事誤判及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雙方也應改善在危機發生時通訊的品質。

Kelly 也提及美國政府的立場是,繼續奉行先前雷根總統給台灣的六項保證,美國將不會在中台之間擔任調人,也不會對台灣施壓,要台灣上談判桌。

在2008年3月22日,小布希總統對當選的馬英九發出賀函,他表示,台灣與北京應透過各種可能的方式及避免採取會改變台海情勢的單方的步驟,來進行對話,以建立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基礎,他說他相信這次的選舉給台海雙方一個全新的機會,讓雙方可以交往並和平解決爭端。

3月26日,小布希總統與胡錦濤進行電話聯繫,隨後白宮的國安顧問哈德利 (Stephen J. Hadley) 在白宮舉行簡報會,他說,台灣此次大選給了鼓勵中國向台灣發出訊號及嘗試解決爭端的機會,美國總統不希望那個機會流失。他指出,胡錦濤表示,中國持續所持的立場是:中國大陸應該與台灣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諮商與會談,也就是說,台海雙方同意「一個中國」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小布希總統與他的國安顧問哈德利在接到胡錦濤有關「九二共識」的訊息以及「新華社」所公佈的英文版有關「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聲明後,以為鴻鵠將至,大喜過望,哈德利因而在白宮簡報會上說,胡錦濤就台灣問題在與小布希總統談話時,提到「九二共識」,「此事有趣之處在於,無論這是不是胡錦濤有意在前幾年已被台海兩岸接受的基礎上開始對話的指數或訊號,這都非常非常值得玩味」。

為什麼「非常值得玩味」呢? 因為北京過去那麼多年來,都一味堅持台灣方面接受它的「一國兩制」,其他的台海兩岸關係的方案都一律免談,例如,在第一份「上海公報」中,中國方面就聲明: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造成「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或倡議「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

現在看起來,小布希政府是樂見也鼓勵馬英九政權與北京進行對話與會談,這是因為華府認為馬英九有與北京會談的意願,而北京又釋出了一些華府認為「非常值得玩味」的訊息,小布希政府的態度與作為並沒有違反歷任美國政府「不強迫」台北與北京談判的立場,因為這一次是馬英九這一方主動表示要與北京談判,華府並無施壓。

馬英九準備要與北京怎麼談以及談什麼呢?根據他過去一段時期的發言,他要求中國先撤飛彈,然後第一步簽訂經貿合作協定,第二步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第三步則與北京協商台灣的國際空間。華府方面呢?根據我們的了解,華府曾向馬英九表示,希望台海兩岸儘速恢復對話,美方具體建議對話分三階段開展,第一階段先處理「三通」的問題,第二階段討論經貿投資,讓台灣對中國的政策更開放,最後一階段才談敏感而複雜的和平議題、建立軍事互信的問題、及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問題。



第五章:美國希望「和平解決」或「和平統一」?

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中,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知在台海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美國對此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前面已經說過,美國只是「認知」但不必然同意中國方面的立場,換言之,美國並沒有接受台灣必須要與中國「統一」的方案。

美國方面的聲明緊接著說:美國「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

換言之,美國主張以及能接受的台灣前途解決途徑是和平方式,也就是說,美國贊同的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或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而沒有所謂「和平統一」的說法。

1979年1月1日,「台灣關係法」生效,該法陳明美國的政策是:「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基於台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以及「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全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

「台灣關係法」這個美國國內法規定了「和平解決台灣前途」的方式與途徑,當然它沒有觸及所謂的「和平統一」。

在1979年第96屆國會第1會期,國務院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 (Warren Christopher) 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他表示,美國「對統一的問題是中立的,但如果統一的話,我們對如何統一則是不中立的,我們所曾說過與所曾聲明的乃是,如要統一的話,應該採取和平手段,但我們對是否應該統一的問題,則一向是中立的。」

克副卿這段證詞是再也清楚不過的:美國並沒有主張台灣與中國應該進行或追求或完成所謂的「統一」。但若中國欲與台灣進行所謂的「統一」,那美國就堅持必須是「和平統一」。

在1983年11月9日,美國參議院在該院第74號決議案的附加意見中載明:「美國政府的政策是不提倡或鼓吹台灣問題的任何特定解決方式,而是留給中國人自己去解決」,在這裡,我們也不見美國要台灣與中國「統一」,既然如此,「和平統一」或「非和平統一」就無需再議了。

美國歷任政府雖沒有談到或主張「和平統一」,但也有人會突槌或脫離常軌。

2004年10月,時任國務卿的鮑威爾 (Colin Powell) 在東亞旅行時,接受 CNN International 之訪問,他明白擁抱「台灣與中國終極統一」的目標,他說,「那個目標是所有各方正在追求的」。

鮑卿的說法十分引人注意,因為美國政府從來沒有在「台灣前途解決的方案」或所謂「統一」的議題上,採取如此公開及明確的立場,他甚且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獨,因為它與我們的『一中政策』不符。」

鮑威爾雖貴為國務卿,不過他的談話畢竟與美國政府一貫的立場有別,因在他的發言四十八小數時之後,國務院即由一名較低階的官員出面,加以澄清,該官員指出鮑卿的「終極統一說」是一項口誤,該較低階官員並指出,鮑卿原本要說的是「和平解決」,而非「和平統一」。國務院之所以要做出澄清,各方咸信是因受到來自白宮的壓力。



第六章:中國為何接受及推銷「九二共識」?

沒有證據顯示,美國政府在2008年3月26日之前,在其有關的發言中,曾提及「九二共識」這個詞,不過,我們卻發現 Kelly 助卿在他 2004年4月21日的證詞中,曾提及1992年台海兩岸同意「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Both sides agreed in 1992 that there was one China, but left each side free to express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九二共識」是李登輝政權時代一位參與中台事務極深的高級官員蘇起總結李登輝政權與北京政府在香港會談的經驗所創的名詞,根據蘇起的說法,它的內含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原來台北方面的口頭表述內容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台北國民黨政府與北京政府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可是在現實上,中國大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澎金馬則屬於「中華民國」,北京與台北同意各自表述它們的「一個中國」,換言之,北京版的「一個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北國民黨政府版本的「一個中國」則是指「中華民國」。

在「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出爐後,北京首先否認,很顯然地,北京十分擔心它的「兩個中國夢魘」會因「九二共識」而再度重現,而在促進「台灣主體意識」的民進黨執政後,當然也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更何況當年擔任中台交流台灣方面的負責人的辜振甫及卸職後往深綠位移、成為「台獨教父」的李登輝都否認有所謂「九二共識」的存在。

然而,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以連宋為核心的昔日的國民黨權貴為了取回政權,他們赴北京朝覲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他們為了「聯共制台(獨)」,為了在中國取得龐大的經濟利益,與中國建立了黨對黨的「國共論壇」,形成了國共合作的平台,北京取得了對台統戰以及「和平統一」台灣最好的據點,也打開了「和平統一」台灣的最漂亮的缺口。

但是「國共論壇」終究有很大的缺陷,因為在民進黨執政時,「國共論壇」所達成的協議終究無法或難以形成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協議。

現在主張「一中市場、化獨漸統、終極統一」的馬蕭團隊與「聯共制台(獨)」的國民黨即將執政了,他們與北京有很大很多的交集,北京當然要趁此時,再拋出(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已拋出數次)所謂的「九二共識」,它拋出的時機不錯,頗能迎合任期無多且急需外交建樹的小布希政權的口味與需要。

北京深知華府有實力及意願執行它的「中國不武、台灣不獨、台海不戰、台海兩岸不得片面改變現狀」的政策,因此,對它而言,它難以武力鯨吞與併吞台灣,只有依循蠶食與「和平統一」台灣的途徑,才可望有朝一日將台灣據為己有。

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中,北京利用失去政權的國民黨「一個中國」的概念與信仰 ,打開了對台統戰與「和平統一」的最漂亮的缺口,現在北京必需抓住馬英九執政的最佳機會,以「各自表述一個中國」來趁勝追擊,擴大戰果,對北京而言,「一個中國」是不變的戰略目標,而「各自表述」則是彈性的、可以欺騙或麻醉敵人的戰術手段。對北京而言,在李扁時代,它只能停留在「反獨」階段,而且還得藉重美國來壓制台獨,促請美國來干涉它所謂的「內政」,但現在馬英九執政,它已可大大方方地運用美國的「一中政策」及馬英九的「終極統一」政策來「促統」,它無需再請美國來干涉其「內政」,反而會讓美國哭笑不得,進退失據。馬英九執政是天上掉下禮物給北京,北京不會讓這個機會溜走。

北京必須利用馬英九政權,再度把「一個中國」的緊箍咒牢牢套在台灣人民的頭上,讓台灣墮入「一中架構」與「一中陷阱」之中,在國際社會中形成更牢固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印象與共識,讓台灣人民永遠無法掙脫「一個中國」的牢籠。

即將執政的馬英九一方面會透過各種政策,來使「台灣主體意識」、「台灣認同」、「台獨意識」、台灣人的「憂患意識」及「反中國併吞的意識」都較難有機會增長、擴大、或穩固,甚至會讓它們流失或消蝕,另一方面藉著與中國擴大交流與合作,讓「大中國意識」與親中情愫在台灣逐步增長與擴張,為北京的「和平統一」或「武力併吞」鋪路。

北京將會投馬英九之所好,引馬英九入彀,馬氏一旦入彀,就使台灣入甕,因為將會以執行「九二共識」做為政績並引為傲或自以為得計的馬英九將會進退失據,騎虎難下,難以兔脫,最終讓台灣人民引頸受戮。

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北京應會以軟硬兼施、勦撫並行、恩威並用的方式,引馬氏政權入彀及屈從,換言之,北京將會透過對連戰的「國共論壇」所形成的「國共利益共同體」(這個利益共同體的影響力將會隨著國民黨再度執政及中國擴大對台統戰之規模與力道而擴大)、對台軍事戰、外交戰、經濟戰、心理戰、法律戰所形成的對台巨大壓力,迫使馬英九或順勢與馬英九簽下在「一中架構」下的所謂「臨時協議」、「中程協議」及「停戰協議」、「和平協議」。

利用馬英九與國民黨執政,把台灣用「一個中國原則」框住,形成一個「讓台灣跑不掉」的機制與架構,這就是北京現在要拋出「九二共識」的根本原因,由於馬英九自以為得計,而華府則是藝高膽大,目空一切,因而讓北京的陰謀與詭計能夠得逞或可能得逞。

在華府的背書與保證下,馬英九政權與北京簽訂任何協定或達成任何協議,不管是純技術性的或是政治性的,對台灣任何一股「反中國併吞」的勢力而言,嚴格說來,都是一種挫敗,因為馬英九政權係打著「一中原則」的旗號來與北京進行對話或談判。馬英九在當選後,就迫不及待地對國際媒體表示,「一中原則對他而言,完全沒有問題」,這項宣示預示,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世人將會普遍認為,台灣已放棄了李扁執政時期逐漸彰顯的「台灣主體性」,轉而接受「一中原則」。

「台灣建州運動」必須提醒華府,特別是國務院,根據中國方面所發表的有關「九二共識」的談話、聲明、與解釋(如在2005年6月由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所編輯的「九二共識歷史存證」一書所顯示),均反覆申明也一口咬定:(1)所謂「九二共識」,是北京與台北雙方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基本態度」上達成了共識,而非就「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達成「各說各話」的諒解。(2)台北方面在往來文書中,均對北京方面明確表示「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中國」。(3)「祖國」大陸要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開對話,創造的是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換言之,北京從開始承認及力推「九二共識」到現在,其目的就是要實現其「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圖謀。

北京在馬英九當選後,審時度勢,推出「九二共識」,符合「化獨漸統」、「終極統一」的馬蕭執政團隊與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需要,也符合華府(特別是國務院)要維護台海和平、以全力進行反恐戰爭的需要,這讓台灣的反中國併吞勢力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也讓美國可能最終會因大意而失去台灣,並極可能因而導致美國在東亞與西太平洋陷入戰略與安全的困境,關於這一點,「台灣建州運動」有必要在此時即對華府發出早期警訊。



第七章:在馬英九政權統治下,台灣會被推上「終極統一」的不歸路嗎?

在這一章中,我們問「在馬英九政權統治下台灣會被推上『終極統一』的不歸路嗎?」我們的答案是:

(1)如果台灣的反中國併吞勢力及台灣的獨派沒有形成有力的反制力量,
(2)如果反中國併吞的力量無法取代國民黨及統派的勢力執政,
(3)如果「台灣建州運動」這股真正的美國力量在台灣與台美人社區無法匯聚與壯大並逐步成為台灣與台美人社區的主流,
(4)如果美國的民主黨(特別是希拉蕊)重獲政權並縱容或配合馬英九政權的親中政策,
(5)如果美國政府對「國家利益」的界定改變而且認為「終極統一」並不危害美國的根本或核心利益,
(6)如果中國的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有很大的比例來自中國的經濟發展或中國市場的需求,台灣人民的就業有很大的比例倚賴台灣與中國的經貿,而且中台擴大交流與互動後,短期內沒有對台灣的安全帶來致命的威脅或對台灣治安造成太大的衝擊或沒有給台灣帶來很大的社會成本,
那麼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台灣會在阻力比較小的狀況下,被馬英九政權及「國共利益共同體」推上「終極統一」的不歸路。



第八章:代擬美國對策

基於以上的認知、觀點、與陳述,「台灣建州運動」認為:不管台灣與中國或者美國與中國要如何交往、對話、諮商、會談、談判,凡是涉及台澎主權的議題都是既不正當也不合法,台澎主權不是任何國家或政府或政黨之間談判桌上的議題或者是它們可以單獨決定的議題,台澎主權的最後歸屬必須交由台灣人民公投來決定,台灣不是無人之地,在它的上面有兩千三百萬住民,他們有權根據「聯合國憲章」所揭櫫的「民族自決原則」,要求美國及世界各國給予台灣人民民主自決的權利,來解決尚未確立的台澎主權歸屬。

正如民進黨政府與陳水扁總統有台獨的基因或包袱一樣,國民黨政府與馬英九也有「統一」的基因或包袱,馬英九政權會透過各種公共政策,使用政府預算,來逐步邁向其「化獨漸統」與「終極統一」的目標,尤其是在他的第二任期,如果他連任的話。如同陳水扁一樣,不管是出於意識形態,或出於個人的理想與目標,或出於策略與戰略的考量,表面上親美或對華府佯裝恭順的馬英九的國家大政方針或施政將會往中國傾斜,因而最終會破壞美國在東亞的大戰略佈局,並危害美國在台灣的根本或核心利益。

有鑒於此,我們建議美國政府,特別是國防部、國家安全會議、及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情報機構:

(1)國防部與國安機構應增強它們對台灣事務的發言與介入,而美國國會也應更進一步增強對國務院在涉台事務上的監督。

(2)將美國海軍在台灣海域的巡防常規化,以有效因應中國奪台之奇襲行動及台灣政府內部或台灣武裝部隊內部親中勢力叛變及其所造成的台海情勢的劇變。

(3)美國國防部與軍方應就美台軍事合作和交流計劃與軍售台灣進行重估與調整,並有效防範有關的軍事或裝備機密流向中國或遭到中國竊取。

(4)把太平洋美軍總部的「519聯合特遣部隊」編制擴大,並將一個支隊配署在預定要接替小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戰鬥群。

(5)進一步增強美軍在西太平洋第一與第二島鏈的佈署,擴增在西太平洋的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強化美日同盟,並增強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以應付在親中的國民黨政權統治下可能造成中國藉著台灣打開太平洋缺口的重大事變。

(6)美國各部門的情報單位在台灣進行更大規模的佈建,以較有效地應付馬英九政權對中國開放、對中國傾斜、為中國和平併吞台灣鋪路、及中國對台灣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擴張後所帶來的危局或變局。由於藍營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大規模與迅速地赤化,與中國互通聲息及互相勾結,美國情報單位即使要與普遍持有美國護照的藍營人士搭上線,恐怕已會發現無可用之兵。為今之計,只有在還稍微親美的藍營本土派中去下手。至於在綠營及反中國併吞的陣營中佈建,收效不大,因為這類人士無法接近那些親中的藍營領導與菁英人士。

(7)透過各種可能的方式或政策,直接訴諸或接觸台灣人民與在台灣的美國勢力,對台灣人民釋出利多,以便擴大、增強與鞏固在台灣的美國勢力及親美勢力,平衡親中或向中國傾斜的馬英九政權與國民黨執政後中國勢力在台灣增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8)就如同對陳水扁總統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不斷提醒與監督一樣,國務院也應對馬英九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戰」的「三不」承諾給予嚴格的監督,凡是馬英九有關「統一」或可能導向「統一」的言行與政策均必須迅速導正或嚴厲制止,華府採取這樣的行動,發出這樣的信號,才能遏止「反中國併吞陣營」的失敗主義的蔓延,防止「反中國併吞陣營」的崩盤,防止 「美國在台灣的勢力」的社會支持基礎遭到侵蝕或不斷流失。美國若不對馬英九的「化獨漸統」及「終極統一」政策加以制止,十年二十年之後,台灣必在如火如荼的「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洪流之下被吞沒,這可能就意味在十年二十年之後,美國國內將會有人起來追究「誰丟掉台灣」的責任,就如同1950年代美國國內有人起來追究「誰丟掉中國」、導致美國國務院有一整代的中國通被憤怒的美國人整肅的悲慘故事重演。



第九章:「台灣建州運動」之對策

「台灣建州運動」應在親中、「聯共制台(獨)」的國民黨與主張「一中市場」(亦稱「兩岸共同市場」)、「終極統一」的馬蕭團隊勝選與執政後,在有台灣意識的台灣住民、有台獨意識的台灣住民、反中國併吞的台灣住民的恐懼與焦慮中,開始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有規模的行動,以建立或擴大「台灣建州」在台灣社會及美國社會的支持基礎。

「台灣建州運動」應開始宣揚並推動民間的「台美整合工程」,以便讓更多的台灣民眾對美國親善,並進一步心向美國,且在台灣厚植美國勢力,讓美國的力量在台灣永遠有最強勢的存在,足以讓中國在台灣的影響力降至無足輕重或不造成對台灣形成威脅的程度,同時也應在美國政府(特別是國會及行政部門)與民間(特別是媒體界、學術界、智庫界、企業界、宗教界等等)努力宣揚「台灣加入美國」及「台美整合」的主張與計畫,讓「美台利益共同體」的概念逐步在美國的領導層、決策層、與菁英層中生根,最後普及及深入民間與基層。

唯有在台灣建立一個強大的建州運動,才能避免美國放棄或出賣台灣,或防止美國以台灣為籌碼、與中國進行談判,或改變華府把美台關係的位階放在美中關係的位階之下的傳統思維,唯有在台灣建立一個強大的建州運動,才能有效反制親中疏美或親中反美勢力的賣台,也唯有在台灣建立一個強大的建州運動,才能有效抵銷獨派對美國的疏離與反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後記:(1)本文於 2008年3月31日完稿, 4月2日, 「自由時報」 以「提防中國以『九二共識』誘使台灣上鉤」為題,發表社論,這篇社論精闢入理,它所陳述的觀點與我們在第六章所鋪陳的觀點有很大的交集。(2)美國軍方於 2008年4月3日宣佈,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戰鬥群(CVN-73)定於 4月7日從維吉尼亞諾福克港啟航, 預定在2008年夏駛抵日本橫須賀港, 接替即將退役的小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3)美聯社於 2008年4月19日一則發自台北的報導指出,美國可能會在「美國在台協會」的新建辦公處所啟用後,派遣一班陸戰隊員,負責「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的安全,此項訊息雖然相當可靠,但仍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以及華府方面的證實。(4)在本文第八章第五項建議中,我們建議美國政府增強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 2008年5月12日,由費學禮 (Richard Fisher, Jr.) 主持的「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在美國國會舉辦「中國海軍軍力」研討會,應邀出席的前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李昂思 (Admiral James A. Lyons, Jr.) 認為,在中國擴張海軍實力後,美國需要重新建立與菲律賓之間的高層軍事關係,做為強化美國嚇阻力量的一環。這項觀點與我們不謀而合。(5)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資深主任韋德寧 (Dennis Wilder) 於 2008年5月31日在華府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表示,馬英九政權與北京方面發展關係,「美國都被充分告知」,事實是否如此,有待日後檢證。(6)由於國民黨與馬英九政權急速並過度向中國傾斜,導致美國政府之疑慮,因此行政部門與國會對台灣的軍購案進行重估,並因而暫時凍結對台軍售。(7)美國軍方已宣佈要在西太平洋擴編步兵與陸戰隊員額,以應付亞太可能的戰略形勢變化。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