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was founded by David C. Chou in 1994. It advocates Taiwan become a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to statehood.
簡介
[台灣建州運動]在1994年被周威霖與他的同志們在台灣建立, 這個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 透過自決與公投, 加入美國], 第一個階段先讓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第二階段再經一次公投成為美國一州.

[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是台灣前途解決的[中程解決方案], 在台灣成為美國領地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 台灣領地人民再來進行第二次的公投, 那時公投的選項當然可以包括[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台灣獨立建國].[台灣繼續做為美國的領地]及其它的方案.

[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極力主張與強力推動[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這應該是 [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及中國聯手偷竊台灣主權] 的所有台灣住民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舊金山和約]中被日本拋棄的台灣主權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台灣建州運動]決心與台灣住民. 台美人.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一起捍衛台灣主權, 並呼籲台灣住民將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 以維護並促進台灣人民與美國的共同利益.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民間版第一階段「台美整合」計劃大綱(一)----「台灣建州運動」核心理論的第六篇論文

                                          民間版第一階段「台美整合」計劃大綱(一)
撰寫人:「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出版日期: 2007年2月22日
第一次修訂: 2009年2月22日

目次


I. 序言
II. 「台灣加入美國」之法理基礎與法律依據
III. 「台灣加入美國」之階段
IV. 「台灣加入美國」之條件與資格
V. 「台灣加入美國」之程序
VI. 「台美整合」之宗旨、目標、原則
VII. 民間版第一階段「台美整合」工作之方向與內容
VIII. 推動「台美整合」之組織

I. 序言

19世紀中葉,美國總統費爾摩(Millard Fillmore)命海軍准將白理(Commodore Matthew C. Perry)率領艦隊前來遠東,白理與日本政府締結一項條約,開啟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新紀元。

為了促進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利益,白理向美國人提出把台灣做為美國確保西太平洋盆地和平與秩序之前哨的願景,也向美國政府提出領有台灣之建議,希望台灣成為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商貿及軍事根據地。

與白理准將同時代的美國人,如美國首任駐日公使哈理士(Townsend Harris)及商人兼外交家倪伊(Gideon Nye, Jr.)等先賢,亦持相同之主張,倪伊甚至寫了一個計畫,具體地主張美國在台灣建立「新移居地」,他曾在台灣的土地上插上星條旗,以象徵美國領有台灣。

白理准將在向美國政府呈獻提案之後幾年即辭世,在他過世前,因為原來支持他在遠東地區(日本之南)建立美國的永久基地的主張的費爾摩政府已不在位,由一個積極在美國南方及加勒比海地區擴張而無暇顧及在遠東擴張的Franklin Pierce政府執政,他知道他的提案不會很快實現,所以他建議仿效夏威夷模式,在台灣建立美國社區,以便將來在適當時機,可以向美國政府提出請願,要求讓台灣加入美國。

1945年,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擊敗日本,解放了被日本統治的台灣。

1952年,美國與盟國在對日的「舊金山和約」中,做出日本放棄台灣之處分,但是沒有將台灣的主權與領土移交給任何國家或政府,因此,在國際法上,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而在法理上,可以推定盟國將台灣的主權交給美國來監護,這項推定在爾後美國的實踐上,可以獲得進一步的證實與確立。

在1950年代,中國政府多次指控美國「佔領」台灣、「干涉中國內政」,但美國政府均以嚴正的聲明加以駁斥,美國政府指出,台灣是美國在對日戰爭的勝利中加以解放的,中國政府指控美國「佔領台灣」與「干涉中國內政」是傲慢而無禮的。

美國政府從來沒有在任何一項國際條約中對台灣的主權及領土加以處分。

從1970年代起,美國政府與中國政府簽訂了三項公報,這三項公報與二次大戰期間的「開羅新聞公報」及「波次坦公告」一樣,均非具有法律效力而能對台灣的主權與領土進行處分的文件,美國反而是制訂了「台灣關係法」這個內國法,來進一步確立他對台灣的政治監護及軍事保護機制。

美國政府也從來沒有把台灣的主權移交給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美國參議院在批准美國政府與蔣介石政權所締結的「共同防禦條約」時,即表明該條約之批准無關台灣主權與領土之處分,讓蔣介石政權大失所望,美國政府透過實踐、條約、協定,承認或默認「中華民國政府」或蔣介石流亡政權對台灣的「施政權」,而非主權。

近年來,台灣本土政權多次發表聲明,指「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美國政府總是予以否定,換言之,美國政府也不承認「台灣的主權屬於台灣人民」。

從1950年代起,台灣住民開始以留學、深造、研究、訪問、受訓、通婚------等各種名義、方式、管道,前往美國,建立美國聯繫與經驗,他們之中有很多很多人選擇利用美國移民法在1965年大翻修及冷戰時期美國科技大發展所提供的機會,在美國生根發展

1970年代,「蔣介石的代表」被逐出聯合國,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撤銷對「中華民國」及蔣政權的外交承認,美國稍後也與「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這一連串的事件導致台灣第一波恐慌性的移民潮,這一波移民潮以上層階級、大企業主、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為主。

1980年代起,由於台幣升值等各種因素,台灣傳統產業的競爭力開始下滑,政府也開始進行產業及金融自由化,台灣的企業開始進行外移及全球佈局,這帶動了第二波移民潮,主要是企業主及企業的管理高層。

1990年代起,亦即從李登輝時代起,台海危機再起,中國對台威脅加劇,台灣住民進行第三波移民潮,這也是恐慌性移民潮,這一波移民潮不僅在上層發生,也波及中下階層,移出的地方不僅限於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這些先進文明、自由民主國家,還包括柬埔寨、貝理斯、巴拉圭這種較落後的國家。

必須指出的是,在1995-1996年這波台海危機中,美國政府再度展現了美國對台灣的政治、法律、道義責任,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前來保護台灣,這波危機過後,美國總統柯林頓在東京再度確認,美國在台灣有安全、戰略、政治、經濟利益。

由於台灣與美國的關係緊密,台灣人民對美國也普遍具有好感,加上美國每年給了台灣20,00 0 名的移民配額-------等各種因素, 美國一直都是台灣人民外移的最愛,從1960年代起至今,估計有1,500,000台灣住民移民美國,這其中大約有500,000人因企業經營、就業、依親等------各種理由,常住台灣。

可以這麼說,台灣的上階層及菁英份子,包括政界、工商界、軍方、外交界、文教界、知識界、娛樂界、媒體界、醫療界-------等等,除了極少例外,都已取得美國籍,例如蔣介石後人、孫中山後人、宋楚瑜家人、馬英九家族、連戰家人、李遠哲家族、翁啟惠家人、曾志朗家人、彭明敏家人、辜寬敏家族、陳唐山家人、陳隆志家人、許信良家人、施明德家人、林義雄家人、郝龍斌家人、王永慶家族、殷琪家人、張忠謀家人-------,這些人士之中,甚至有些人自己都已是美國公民。

粗估台灣500大企業的企業主及他們的家人大概掌控了台灣40%的資產,而常住台灣、擁有美國護照的人士大約占台灣2%的人口,他們大約掌控了台灣60%的資產,從這個約略的數字,大家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台灣與美國之間的深厚關係。

鑒於台灣與美國深厚與緊密的關係,鑒於中國威脅日益嚴重,鑒於台灣前途的解決日陷困境,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為了台灣安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問題的總體解決,為了讓沒有辦法取得美國護照、無法接受美國完全保護的台灣廣大中層與基層民眾有集體成為美國公民的機會,在1994年,周威霖與他的夥伴們創立「51俱樂部」,開啟「台灣建州運動」,推出「台美整合、台灣加入美國、台灣最終成為美國一州」的台灣前途解決新方案,這個提案的推出,距白理准將及倪伊等美國先賢領有台灣之提案的提出,已將近150年之久。

從1994年至2004年,已至少有兩項民調把「台灣成為美國一州」與「台灣獨立」、「台灣併入中國」並列為台灣前途解決之選項,「台灣成為美國一州」的支持度最高到37%,最低則到15%,即使是在15%,它也顯示了「台灣建州運動」及白理准將等人的提案在台灣有相當的民意支持基礎,因為「台灣建州運動」尚未進入大規模宣傳、正式組織、進行社會動員的階段。

「台灣建州運動」現在公開發行及提出「民間版第一階段台美整合計畫大綱」,其目的是要向台灣人民、美國政府、美國人民、台美人、全世界的台灣鄉親宣示,我們將要啟動建立「台美利益及命運共同體」之計畫,並在台灣建立支持「台灣加入美國」的「美國社群」,我們也要藉此期求各界人士,一起來支持、贊助、推動「台美整合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