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安全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中(下)
撰述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
2008年5月20日
I.「台灣建州運動」的核心認知與理論
II.中國為何要併吞台灣?
III.若無美國的保護,台灣在軍事上無法存活
IV.美國有保護台灣的義務或責任嗎?解讀「台灣關係法」
V.美國人有武力保台的意願嗎?從政府官員的發言及歷次的民調來看
VI.美國有保護台灣安全的準備嗎?從美國政府與美軍的發言與作為來觀察
VII.美國為何要保護台灣?
VIII.美國的實踐--------行動的聲音大於言語
撰述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
2008年5月20日
I.「台灣建州運動」的核心認知與理論
II.中國為何要併吞台灣?
III.若無美國的保護,台灣在軍事上無法存活
IV.美國有保護台灣的義務或責任嗎?解讀「台灣關係法」
V.美國人有武力保台的意願嗎?從政府官員的發言及歷次的民調來看
VI.美國有保護台灣安全的準備嗎?從美國政府與美軍的發言與作為來觀察
VII.美國為何要保護台灣?
VIII.美國的實踐--------行動的聲音大於言語
V. 美國人有武力保台的意願嗎?從政府官員的發言及歷次的民調來看
美國有武力保台的意願及實力是台灣在軍事上存活的關鍵性因素,這一點無庸置疑。在最近若干年來,美國政府、軍方、軍方退休將領、台海事務專家學者經常透過各種適當的管道也在各種適當的場合,要求台灣進行建軍,並從事戰力的提升,以便(1)在有實力做後盾的情況下,有信心地與中國進行互動與對談,(2)在中國對台進行武裝攻擊時,能承受共軍的第一擊,並等待美國援軍的到來。
根據這幾年來的各項信息顯示,台軍所做的兵棋推演、軍事演習、及台軍的作戰計畫只規劃一個星期,並將作戰計畫建築在美軍一周內即可馳援的假設上面,不過美方雖然近年來不斷在西太平洋進行前進部署,且不斷進行排除共軍阻絕美國馳援台灣的軍演 ,但美方仍然要求台軍能將作戰計畫建築在獨立作戰至少兩個星期的基礎上。
在了解美國是否有武力保台的意願時,我們必須要能充分理解及掌握在某特定時空下,美國政府(特別是美國總統、國防部、美國軍方、國務院、美國國安會、國家情報機關、美國國會)、美國精英階層(特別是媒體界、工商業界、知識界、智庫界、宗教界、影藝界)及一般社會大眾對這個議題的看法。
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理部長勞理士 (Richard P. Lawless) 在2004年2月6日在「美中經濟及安全檢討委員會」就中國軍事發展及台海兩岸軍事對比舉行的聽證會上說:美台的防衛關係是要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並在可能範圍內,避免美國在危機發生時大舉介入,讓台灣的政治領袖以其實力決定台灣自己的前途,不過一旦台灣的遏制行動失敗,美國及盟邦一定會支援台灣,美國必須有所準備,快速擊敗中國對台的武裝攻擊 ("Our defens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seeks to reverse negative trends in this ability to defend itself, possibility obviating the need for massive U.S. intervention in a crisis scenario, and allowing Taiwan's political leaders to determine the island's future from a positive strength. If deterrence fails, Taiwan is supported by the U.S. and it's allies. We must be prepared to swiftly defeat the PRC's use of force."), 勞理士這段談話直率而清晰地顯示美國有介入台海戰爭的意願。
可以這麼說,大多數美國人會反對任何簡單地放棄台灣以及任它被中國以武力奪取的解決方案,但是大多數一般美國人大概也不想為台灣而戰,不過這也要看民調舉行的時機還有民調的命題怎麼做,過去台灣的[ 反獨促統] 媒體總是挑一些對台灣不利的民調加以報導,因而對台灣人民多少造成誤導或造成制式反應。
關於美國人是否願為台灣而戰或同意美國政府派兵介入台海衝突,這方面的民調並不缺乏,1986年芝加哥的「外交關係委員會」委託 Gallup 在美國做民調,民調問題是「如果中國武力進攻台灣,美國是否應出兵干預?」贊成應出兵的佔19%,反對出兵的占64%,不置可否的占17%。
台灣政府於1995年8月4日至6日委託紐約的 Louis Harris & Associates 在全美進行民調,民調命題是:「北京若試圖軍事進犯台灣,美國是否應為防衛台灣而戰?」受訪者中有71%認為美國不應介入台海戰爭,只有22%認為美國應為台灣而戰。
2001年4月底,小布希總統在電視節目中發表了對台灣甚為友善及有利的言論後,亦即在該年五月,Pew Research Center 的一份民調問「如果中國對台使用武力,美國是否應承諾保護台灣?」64%的受訪者認為不應,26%認為應該。
2001年6月11日,芝加哥的「外交關係委員會」委託 Pew 進行民調,贊成協防台灣的占26%,反對的占64%。到了2002年10月2日的民調,顯示將近60%的美國一般民眾反對出兵保護台灣。
2004年6月, CCFR所做的民調問「如果中國侵略台灣,你是贊成還是反對美國使用武裝部隊?」,33%的受訪者贊成,61%反對。CCFR在2002年的民調,有32%贊成,58%反對,在1998年,贊成的是27%,反對的是58%。
民調當然有陷阱與極限,這會是跟民調舉行的時機及民調的命題有關,特別是在民調的命題對受訪者使用誘導性及操縱性的技巧時,民調的結果就會顯出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1999年,ABC News所舉行的一份民調,它提醒受訪者「台灣是在1940年代與中國分離,現在有它自己的政府」,在這樣的前提下,就有高達47%的受訪者表示支持美國保護台灣,但是當民調另一個問題提醒「你支持美國派兵到台海保護台灣,那就意謂美國將會與中國發生戰爭」時,則支持美國武力保台的又降到30%。
在被問到「美國是否應在中國對台採取威脅行動時,派遣海軍(應是指沒有派遣地面部隊及海軍陸戰隊)到台灣」,一般美國大眾的反應就顯得紛歧。
1996年,共軍在緊鄰台灣的海域進行軍演及所謂「飛彈試射」,美國民眾對美國是否派出海軍顯示的反應,很值得我們注意。
在1996年2月底,Louis Harris 問美國大眾「中國正在威脅要在台灣近海從事軍演,以影響台灣三月份的總統大選,美國是否應派出航空母艦到台海,以減少中國對台灣選舉的影響」,有68%的人反對,只有26%的人贊成。
然而,中國對台威脅性的軍演真的舉行,而美國也真的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保護台灣,可是結果並沒有導致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對抗,六個月後,美國大眾已能對在中國對台灣進行威脅而美國派出海軍保護台灣的模式感到舒適與適應,在1996年9月,在PIPA的一項民調問「美國是否應派出海軍保護台灣,如果中國對台灣做出威脅的姿態」時,高達51%的美國大眾表示贊成,而反對的降到38%。
一般而言,美國一般民眾對台灣問題其實通常沒有概念,對美國在台灣的根本利益不甚了解,平常也不太關心國際事務,甚至連台灣在哪裡 恐怕都不知道,加上台灣問題通常不是國際的熱點新聞,所以若有20%到30%的一般民眾贊成出兵及保衛台灣,這個數字其實已經很有意義,我們可以合理假定,倘若中國挑起台海戰爭,在美國各界菁英的大聲疾呼下,要帶動及點燃美國一般大眾同意美國出動軍隊保護台灣的熱情,其實不難。再進一步說,如果「台灣建州運動」能在台灣與美國取得一定或相當的成果,能對美國朝野進行可觀的動員,相信美國大眾未來將會在民調中顯現對美國武力保台的大幅度支持,即使那時台灣尚未正式加入美國。
1999年10月28-29日,在Triangl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發表的"Project on the Gap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Society"報告顯示,包括美國大企業的執行長、東亞事務專家學者、政界人士在內的美國菁英人士,對美國武力護台的支持度以及對台海武裝衝突可被接受的戰損與美軍傷亡率比對1991年科威特保衛戰還要高出很多,我們可以根據此一研究結果來合理推定,倘若中國武力犯台而美國政府決定武裝介入時,在只有極少數菁英(如親中或對中國比較傾向於姑息的紅隊)反對的情況下,民間反對政府派兵介入的聲浪可能不會太高。
另外一項民調也很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由在美華裔菁英份子所組成的「百人會」所做的民調。「百人會」在2007年八月與九月曾在美國與中國進行一項多議題的大規模民調,該民調直到2008年四月才發表。其中一個問題「如果台灣宣佈獨立,引起和中國的軍事衝突,美國應該代表在台灣的利益介入嗎? 」是在美國進行的。普通美國大眾回答「應該」的有32%(與2005年相同),意見領袖有31%(2005年高達55%),商業界菁英有23%(2005年高達48%),國會工作人員有49%(2005年高達52%),這些數字比前面幾項民調都高。倘若民調的命題是把前提設定在「台灣沒有挑釁而中國發動侵台戰爭」或者是「台灣要加入美國而中國對台發動軍事冒險」,那贊成美國應該代表在台灣的利益而介入台海武裝衝突的美國人比例都應該會拉高。
美國有武力保台的意願及實力是台灣在軍事上存活的關鍵性因素,這一點無庸置疑。在最近若干年來,美國政府、軍方、軍方退休將領、台海事務專家學者經常透過各種適當的管道也在各種適當的場合,要求台灣進行建軍,並從事戰力的提升,以便(1)在有實力做後盾的情況下,有信心地與中國進行互動與對談,(2)在中國對台進行武裝攻擊時,能承受共軍的第一擊,並等待美國援軍的到來。
根據這幾年來的各項信息顯示,台軍所做的兵棋推演、軍事演習、及台軍的作戰計畫只規劃一個星期,並將作戰計畫建築在美軍一周內即可馳援的假設上面,不過美方雖然近年來不斷在西太平洋進行前進部署,且不斷進行排除共軍阻絕美國馳援台灣的軍演 ,但美方仍然要求台軍能將作戰計畫建築在獨立作戰至少兩個星期的基礎上。
在了解美國是否有武力保台的意願時,我們必須要能充分理解及掌握在某特定時空下,美國政府(特別是美國總統、國防部、美國軍方、國務院、美國國安會、國家情報機關、美國國會)、美國精英階層(特別是媒體界、工商業界、知識界、智庫界、宗教界、影藝界)及一般社會大眾對這個議題的看法。
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理部長勞理士 (Richard P. Lawless) 在2004年2月6日在「美中經濟及安全檢討委員會」就中國軍事發展及台海兩岸軍事對比舉行的聽證會上說:美台的防衛關係是要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並在可能範圍內,避免美國在危機發生時大舉介入,讓台灣的政治領袖以其實力決定台灣自己的前途,不過一旦台灣的遏制行動失敗,美國及盟邦一定會支援台灣,美國必須有所準備,快速擊敗中國對台的武裝攻擊 ("Our defens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seeks to reverse negative trends in this ability to defend itself, possibility obviating the need for massive U.S. intervention in a crisis scenario, and allowing Taiwan's political leaders to determine the island's future from a positive strength. If deterrence fails, Taiwan is supported by the U.S. and it's allies. We must be prepared to swiftly defeat the PRC's use of force."), 勞理士這段談話直率而清晰地顯示美國有介入台海戰爭的意願。
可以這麼說,大多數美國人會反對任何簡單地放棄台灣以及任它被中國以武力奪取的解決方案,但是大多數一般美國人大概也不想為台灣而戰,不過這也要看民調舉行的時機還有民調的命題怎麼做,過去台灣的[ 反獨促統] 媒體總是挑一些對台灣不利的民調加以報導,因而對台灣人民多少造成誤導或造成制式反應。
關於美國人是否願為台灣而戰或同意美國政府派兵介入台海衝突,這方面的民調並不缺乏,1986年芝加哥的「外交關係委員會」委託 Gallup 在美國做民調,民調問題是「如果中國武力進攻台灣,美國是否應出兵干預?」贊成應出兵的佔19%,反對出兵的占64%,不置可否的占17%。
台灣政府於1995年8月4日至6日委託紐約的 Louis Harris & Associates 在全美進行民調,民調命題是:「北京若試圖軍事進犯台灣,美國是否應為防衛台灣而戰?」受訪者中有71%認為美國不應介入台海戰爭,只有22%認為美國應為台灣而戰。
2001年4月底,小布希總統在電視節目中發表了對台灣甚為友善及有利的言論後,亦即在該年五月,Pew Research Center 的一份民調問「如果中國對台使用武力,美國是否應承諾保護台灣?」64%的受訪者認為不應,26%認為應該。
2001年6月11日,芝加哥的「外交關係委員會」委託 Pew 進行民調,贊成協防台灣的占26%,反對的占64%。到了2002年10月2日的民調,顯示將近60%的美國一般民眾反對出兵保護台灣。
2004年6月, CCFR所做的民調問「如果中國侵略台灣,你是贊成還是反對美國使用武裝部隊?」,33%的受訪者贊成,61%反對。CCFR在2002年的民調,有32%贊成,58%反對,在1998年,贊成的是27%,反對的是58%。
民調當然有陷阱與極限,這會是跟民調舉行的時機及民調的命題有關,特別是在民調的命題對受訪者使用誘導性及操縱性的技巧時,民調的結果就會顯出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1999年,ABC News所舉行的一份民調,它提醒受訪者「台灣是在1940年代與中國分離,現在有它自己的政府」,在這樣的前提下,就有高達47%的受訪者表示支持美國保護台灣,但是當民調另一個問題提醒「你支持美國派兵到台海保護台灣,那就意謂美國將會與中國發生戰爭」時,則支持美國武力保台的又降到30%。
在被問到「美國是否應在中國對台採取威脅行動時,派遣海軍(應是指沒有派遣地面部隊及海軍陸戰隊)到台灣」,一般美國大眾的反應就顯得紛歧。
1996年,共軍在緊鄰台灣的海域進行軍演及所謂「飛彈試射」,美國民眾對美國是否派出海軍顯示的反應,很值得我們注意。
在1996年2月底,Louis Harris 問美國大眾「中國正在威脅要在台灣近海從事軍演,以影響台灣三月份的總統大選,美國是否應派出航空母艦到台海,以減少中國對台灣選舉的影響」,有68%的人反對,只有26%的人贊成。
然而,中國對台威脅性的軍演真的舉行,而美國也真的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保護台灣,可是結果並沒有導致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對抗,六個月後,美國大眾已能對在中國對台灣進行威脅而美國派出海軍保護台灣的模式感到舒適與適應,在1996年9月,在PIPA的一項民調問「美國是否應派出海軍保護台灣,如果中國對台灣做出威脅的姿態」時,高達51%的美國大眾表示贊成,而反對的降到38%。
一般而言,美國一般民眾對台灣問題其實通常沒有概念,對美國在台灣的根本利益不甚了解,平常也不太關心國際事務,甚至連台灣在哪裡 恐怕都不知道,加上台灣問題通常不是國際的熱點新聞,所以若有20%到30%的一般民眾贊成出兵及保衛台灣,這個數字其實已經很有意義,我們可以合理假定,倘若中國挑起台海戰爭,在美國各界菁英的大聲疾呼下,要帶動及點燃美國一般大眾同意美國出動軍隊保護台灣的熱情,其實不難。再進一步說,如果「台灣建州運動」能在台灣與美國取得一定或相當的成果,能對美國朝野進行可觀的動員,相信美國大眾未來將會在民調中顯現對美國武力保台的大幅度支持,即使那時台灣尚未正式加入美國。
1999年10月28-29日,在Triangl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發表的"Project on the Gap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Society"報告顯示,包括美國大企業的執行長、東亞事務專家學者、政界人士在內的美國菁英人士,對美國武力護台的支持度以及對台海武裝衝突可被接受的戰損與美軍傷亡率比對1991年科威特保衛戰還要高出很多,我們可以根據此一研究結果來合理推定,倘若中國武力犯台而美國政府決定武裝介入時,在只有極少數菁英(如親中或對中國比較傾向於姑息的紅隊)反對的情況下,民間反對政府派兵介入的聲浪可能不會太高。
另外一項民調也很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由在美華裔菁英份子所組成的「百人會」所做的民調。「百人會」在2007年八月與九月曾在美國與中國進行一項多議題的大規模民調,該民調直到2008年四月才發表。其中一個問題「如果台灣宣佈獨立,引起和中國的軍事衝突,美國應該代表在台灣的利益介入嗎? 」是在美國進行的。普通美國大眾回答「應該」的有32%(與2005年相同),意見領袖有31%(2005年高達55%),商業界菁英有23%(2005年高達48%),國會工作人員有49%(2005年高達52%),這些數字比前面幾項民調都高。倘若民調的命題是把前提設定在「台灣沒有挑釁而中國發動侵台戰爭」或者是「台灣要加入美國而中國對台發動軍事冒險」,那贊成美國應該代表在台灣的利益而介入台海武裝衝突的美國人比例都應該會拉高。
VI. 美國有保護台灣安全的準備嗎?從美國政府與美軍的發言與作為來觀察
(A) 「台灣安全加強法案」 (The 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of March 24, 1999)
「台灣關係法」雖在往後的實踐中已被證明能對台灣提供軍事保護,---Read More--- 但是美國的親台人士仍然認為它語詞曖昧、模糊、含混、存在了一些缺陷,他們也仍認為美國行政部門根本沒有或沒有好好履行它在「台灣關係法」下對台灣的義務,因而認為有另行立法、對「台灣關係法」予以補強的必要。眾議院於1999年5月18日提出H.R. 1838案,並於1999年5月18日通過(此即「台灣安全加強法案」),參議院早於1999年3月24日即已提出幾乎完全相同的S. 693案,但由於柯林頓政權極力反對,威脅要加以否決,所以參院最後並沒有通過這項議案。
「台灣安全加強法」雖然沒有過完立法程序,但美國行政部門與軍方實際上是依據了眾院所通過的版本以及參院所草擬的版本的條文,低調地加以執行,如果我們一一檢視這幾年來美國政府在與台灣有關的軍務與軍備方面的作為,就能發現美國行政部門與軍方實際上在執行眾院版的「台灣安全加強法」Section 3到Section 6的「規定」,努力在滿足台灣軍備的需求、協助台灣建軍及加強戰力、協助台軍訓練軍事人員、提升與擴大台美兩軍的交流等等。
(B) 美日安保機制
美國政府在1996年台海危機後,與日本政府開始進行「美日安保」再定義,隨後並展開「美日安保機制」的更新及擴大工作,讓它與時俱進,並讓「美日安保機制」轉變為全球性的美日同盟。
「美日安保」再定義後,日本政府再度宣示,台灣在「美日安保」所界定的日本「周邊的緊急事態」範圍之內。
2005年2月18日,美日兩國「二加二安保諮商」會後發表聯合聲明,首度把台灣列為兩國所共同關切的安全議題,可以這麼說,將台海安全列入美日兩國「共同戰略目標」是1996年來美日安保最大的轉變,美國此舉是要將日本的補給與後勤等納入台海保衛戰之中。
2005年4月29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訪美,他表示,在二月間,日兩國確實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所以日本的防衛線 是否擴及台灣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他說,本來台灣就是「美日安保條約」的防衛對象,此點日本至今未變,日本外相發言的意思是,「美日安保條約」中原始的「遠東條款」本來就包含台灣在內。
2005年5月1日,美日「二加二安全諮商會議」發表聲明,再度確認「台海和平是美日的共同戰略目標」及「美日同盟防禦之範圍包括台灣」。5月8日,町村外相在京都與中國外長李肇星會談時,他當著中國客人的面,重申「台灣在美日安保條約規定的『遠東』範圍之內,這是日本政府一致的官方見解」。
2007年4月17日,日本「朝日新聞」在一項專題報導「周邊事態的對應不信與期待」中聳動地指出,「美日之間沒有這種因應台海危機的共同作戰計畫,理由很簡單,因為美國正注視著中國的動態,所以沒有與台灣 訂立共同作戰計畫,因此日本當然不會與美國訂有共同作戰計畫」。「朝日新聞」還引述日本政府有關人士的說法指出,「美台間若有共同作戰計畫,這就表示美國一定會介入台海緊急事態,但是美國不會在亞太地區自縛手腳,縮小自己的政策選擇範圍」。
2007年5月1日,美日「二加二會議」在華府舉行,但這一年的美日共同聲明並未如2005年將台海和平列為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為釋群疑,美國國務卿萊斯在記者會上表示,美日兩國並沒有改變,台海兩岸領導人不應懷疑美國政府的政策持續性,也就是說,台海兩岸任何一方均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海不應有衝突,她指出,由於美國的台海政策沒變,就沒有重申「台海和平是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的必要。
為了能較快地以地面部隊因應朝鮮半島到台 海到中東這個「不安定的弧形」的潛在危機,美軍把原設於華盛頓州的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部遷移到日本神奈川的座間基地,也將東京橫田基地的第五空軍司令部與在關島的第十三空軍司令部結合,新的司令部仍留在橫田。
(C) 台海危機緊急應變機制
有關美國的「台海危機緊急應變計畫」,在1998年台北出版的「與美國有約」一書(作者為周威霖)中首度被委婉及含蓄地披露。
2004年12月23日,日本NHK電視新聞報導節目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消息說,美軍已在太平洋美軍司令部中編組一支以海空軍人員為主力的緊急機動部隊,以提高萬一台海有事時的軍事對應機動力,報導也指出,美軍係以台海有事為想定,這支部隊名為「519聯合特遣部隊」(Joint Task Force 519) 隸屬於太平洋艦隊司令之下,有400人左右,當台灣有事時,這支緊急部隊的作戰指揮室將設在橫須賀港美軍第七艦隊的旗艦上。
(D) 以中國為假想敵保衛台灣的軍事演習及兵棋推演
2004年6月至8月間,美國海軍在全球五個地區進行規模龐大的演習,美國海軍首度藉此項演習來測試「艦隊反應計畫」,同時也藉此項演習向中國北韓及恐怖份子傳達訊息。
做為前項演習的一環,從2004年起,美國軍政高階人員在國防大學舉行「龍雷演習」(Dragon Thunder), 讓軍方及政界人士進行因應台海可能的危機的國家政略層級、戰略層級、高規格兵棋推演,這項演習每兩年舉辦一次,從2006年起,兵推的假想為台海戰爭,而台灣的高層軍政人員則受邀前往進行餵入台灣各項軍政元素的美台聯合兵棋推演。
除了「龍雷演習」之外,台軍高級將領近年來每年均受邀前往檀香山的太平洋美軍總部,參加以台海戰爭為假想的戰略與戰術級的美台聯合兵棋推演。
「華盛頓郵報」於2006年4月21日報導,美國國防部正根據一項秘密戰略,大規模地加強駐亞洲的兵力,以便嚇阻甚至擊敗共軍,郵報指出,美軍將潛艦配置核彈頭飛彈,調派轟炸機到接近中國的目標地區,舉行大規模軍演,改變航空母艦部署,增調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常態部署在西太平洋,加強與亞洲盟邦軍事同盟及聯合 軍演與訓練,增調特種突擊部隊進駐亞洲,培訓軍事人員學習華語,美國軍方旨在促使中國放棄與美國為敵,並確保一旦中國發動軍事冒險時,擁有就近迅速擊敗共軍之實力。
著名的媒體人葛次 (Bill Gertz) 於2008年5月2日在「華盛頓時報」做了一篇報導,他引述國防事務專家 Michael Pillsbury 前不久在「詹氏美國國防會議」中所發表的論點。Pillsbury 指出,國防部的「圍籬大戰略」是在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關島,強化美國的軍事力量,以便做好反制有敵意的中國的準備,這項大戰略要求快速部署先進的核子與傳統飛彈、潛艇與其他海軍武力、以及更多的機動性地面部隊,要展現美國對抗來自北京的新興軍事威脅。
2007年1月29日與2月8日之間,日本自衛隊和駐日美軍舉行美日共同指揮部兵棋推演,以確認包括台海在內的日本周邊地區發生緊急事態時美日共同因應之程序。
2007年8月7日,美國海軍三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在關島海域開始舉行「2007年勇敢之盾」(Valiant Shield 2007)演習,針對未來台海發生危機時的可能情況加以演練。太平洋美軍總司令吉亭在該年七月底,在華府指出,「美國有能力及時調派適切的兵力馳援台灣」,他強調,美軍現在亞太地區的數量雖比二十年前少,但美國有能力在外界不知情的更短時間內調度及投射兵力因應亞太任何地區的任何危機」。
(E) 美國國防部與美國軍方的發言
2004年1月16日,在中國進行訪問的美國聯參會主席麥爾斯上將 (Gen. Richard B. Myers) 在北京表示,中國人「很清楚地了解,美國將會對以脅迫方式解決台灣地位的任何企圖加以抵抗 」("------they understand very clearl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resist any attempt to use coercion to resolve the status of Taiwan."), 這是美軍最高階的軍官在中國就台灣問題最清楚的立場宣示。
2004年3月31日至4月1日,太平洋美軍總司令法戈上將 (Adm. Thomas B. Fargo) 應邀出席國會參眾兩院的聽證會,他說,「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台灣議題仍是最大的摩擦點」,他指出,根據「台灣關係法」,他的任務很明確: (1)正確評估台海情勢,報告給國防部長及總統,(2)協助台灣發展自衛能力,(3)要確保一旦接獲命令,必須準備好並且有能力保衛台灣。
法戈上將說他對美軍的遏制能力有信心,「我們態度明確,我們了解問題,我們訓練有素,所以我認為,有關嚇阻及遏制中國,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的確非常好」。
美國國防部主管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羅德曼 (Peter W. Rodman) 於2004年4月23日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假如中國對台動武,無可避免地,會把美國捲入,因為第一,無論是同盟關係或者是「台灣關係法」的審慎措辭,美國公開表達的立場和背後的精神都有更廣的意涵,各方都會仔細觀察美國如何履行對台灣的承諾,他很坦率地說,「在國際社會中願意協助台灣捍衛安全的國家,幾乎只有美國」。
2008年3月11日,台灣總統大選在即,太平洋美軍總司令吉亭上將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預算審查會上,共和黨籍的首席參議員華納 (Sen. John W. Warner) 請吉亭評估台海局勢。他說,「我總是擔心,台灣拿我們的『台灣關係法』當做緊急求救電話號碼,『美國,快來救我』。根據您的判斷,會不會發生軍事衝突?」吉亭說,「非常不可能」。他表示太平洋美軍司令部會繼續依循『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保有足夠的防衛能力。
VII. 美國為何要保護台灣?
A. 在美日太平洋戰爭終結後的時代
美國與日本在1940年代打了一場太平洋戰爭,征服了日本,解放及佔領了日本及所有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所統治、託管、或佔領的土地,其中包括台灣與澎湖。美國當然可以根據征服,把台灣與澎湖視為佔領地、託管地、與保護地或者據為己有,如果他選擇這麼做。不過,當年他選擇讓中國的國民政府派遣部隊代表他這個主要戰勝國及盟國來台澎進行軍事佔領。
美國雖然沒有直接來對台澎進行佔領與統治,他只是把台灣視為間接佔領與統治的佔領地與保護地,他雖然沒有宣之於口或在國際文件中載明,但從終戰後美國在台灣事務的實踐來看,這的確存在於美國決策階層的下意識或潛意識中,或者甚至可能存在於永不解密或尚未解密的美國國家安全會議記錄之中。
如果不是美國征服了日本、解放了原為日本領土的台灣與澎湖,美國要根據什麼來把台灣視為佔領地並加以保護?我們也可以說,就是因為美國征服了日本、解放了日本的領土台灣與澎湖,美國才能正當合法及光明正大地介入台灣事務、才能與才會保護台灣。
在杜魯門政府與艾森豪政府時代,美國的國務院最高顧問及後來的國務卿杜勒斯 (John F. Dulles) 就說「美國做為對日的主要戰勝國,在台澎的最終的未來擁有利益」,也說「美國本來可以對台灣進行法律的主張,因為他擊敗日本而且日本只是聲明放棄台澎的主權」。杜勒斯對台灣的發言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美國決策者對台灣的立場與態度。
B. 在冷戰時代
在共軍席捲蔣介石所控制的中國之際,代理國務卿羅維特 (Robert A. Lovett) 於1948年11月1日致函國家安全會議執行秘書,要求國安會進行及提出一份研究報告,來評估台灣與澎湖若被克里姆林宮指揮的中國共產黨人控制之下對美國安全的戰略性影響。這份後來被提出、題為「福爾摩莎的戰略重要性」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Formosa)、 編號NSC37的報告係由聯參會所完成,聯參會很直截了當地表示,「倘若美國被拒於台灣之外,台灣將會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嚴重戰略負債」 ("----------the denial of Taiwan to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engender serious strategic liabilities for national security") 。
聯參會這份報告指出,「如果台灣被共產黨控制,它的港口及機場將無法被美國所使用,從戰略角度看,敵人將會有能力控制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航道,提升他們對菲律賓及琉球群島的投射能力,如此將會嚴重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聯參會提醒國安會的成員,若敵人掌控台灣,將會對日本造成危害,「台灣能夠做為日本的糧食及其他物質的主要供應來源」,倘若台灣被敵人控制,則日本就變成美國的戰略負擔,而非資產。相反地,若台灣不被敵人控制,台灣的港口與基地將能為美國所用,美國可以確保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通道,日本可以獲得台灣的糧食與物資供應。基於上述的理由,聯參會認為美國若能在台灣扶植一個對美國友善的政權,而使共產黨欲控制台灣的企圖失敗,那將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帶來莫大的價值。
雖然聯參會在這份報告及往後的類似報告中均十分肯定台灣對美國的安全價值與戰略利益,但是在韓戰爆發之前,聯參會均只是建議美國政府透過經濟扶助與外交協助的手段,來扶植流亡與控制台灣的蔣介石當局,而沒有建議在台灣駐軍或使用武力保護台灣,原因是聯參會當時所能運用的常備兵力不足以支應在台海地區的部署需要。
在以布萊德雷元帥 (Gen. Omar N. Bradley) 為首的聯參會之外,獲得美國共和黨及親蔣與親台的國會勢力支持的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元帥 (Gen. Douglas MacArthur) 更肯定台灣對美國的價值,麥帥在中共在中國內戰取得上風之後,他一方面不斷疾呼要重視台灣的戰略價值,另一方面他一直與美國親蔣及親台的政治人物保持密切的往來,並不斷透過他們在美國發表美國應支持蔣介石、或美國應派兵直接佔領台灣、或將台灣交給聯合國(美國)託管的言論。
就在韓戰爆發前十一天,亦即在1950年6月14日,麥帥提出一份「福爾摩莎備忘錄」(Memorandum on Formosa), 他開門見山地指出,他十分關切台灣的未來地位,他確信美國的戰略利益會嚴重受損,如果台灣被對美國有敵意的勢力所控制。
麥帥在備忘錄中指出,「盟軍遠東總司令部的前線以及美國的西部戰略邊疆現在就落在從阿留申群島向南延伸到菲律賓群島的大陸邊緣島群,從地理及戰略上來看,台灣是構成近海守衛陣地的不可分的一環,在武裝衝突發生時,它能夠在東亞邊緣發揮對軍事行動有決定性程度控制的力量,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及做為基地的潛力,如果台灣被對美國有敵意的軍事力量所利用,它可能抵銷或掩蓋美國前線的中翼及南翼的戰略力量,台灣若淪入共產黨手中,可比做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及潛艇基地,可以實現蘇聯的攻勢戰略,同時可以徹底擊敗美國在沖繩及菲律賓所發動的反攻勢作戰。」
從以上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37文件及麥帥遠東盟軍總司令部所發出的備忘錄,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美國政府在韓戰爆發後要以武力護台,並把台灣視為東西冷戰時代美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防衛線不可或缺的一環。
C. 在後冷戰的「中國威脅」與「中國崛起」時代
由於蘇聯解體,美國最大的敵人與威脅消失,反民主與非民主而且對美國具有敵意及對美國的世界領導權存在挑戰企圖及威脅的中國與美國形成了主要的矛盾,在這種大環境下,台灣的存在又被美國重新肯定,台灣的價值又被美國重新發現,台灣的定位又被美國重新定義。
美國除了必須保留台灣做為對中國新霸權崛起的牽制外,近年來美國政府多次在國際性場合均公開讚揚與肯定台灣的民主化與民主運作。對美國而言,台灣的民主政體是美國的成就與驕傲,是美國價值的展現。台灣做為一個民主政體,美國認為它必須加以呵護及捍衛,美國不能見到它跌倒失敗,美國更不能讓它被反民主的中國摧殘,對美國而言,台灣這個民主政體不僅不能失敗,它還必須 屹立不搖,以對中國起到垂範的作用,因為讓中國能成功地民主化、西化、及基督教化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人心中最偉大的夢想、使命、工程、與志業之一。
2007年9月7日,小布希總統在澳洲雪梨參加亞太經合會議的領袖高峰會的演講內容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該次演講中,當著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面,提到自由與民主在亞太地區的擴展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故事,他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亞太地區只有澳洲與紐西蘭是民主國家,戰後日本轉型為自由社會,更後來也看到台灣與南韓的民主轉型。
在該次會議中,美國公佈了一份「強化亞太地區自由與繁榮」的說帖,這份說帖提到美國鼓勵像中國這樣「與美國有堅強關係」的國家能開放其政治制度,並給其人民更多發聲的空間,說帖並以美國在冷戰 時期與台灣、南韓的關係,證明可同時維持友誼並促進民主。
由於台灣等地區與美國分享共同的美國價值或普世價值,所以小布希總統在演說中於提到亞太安全時,指美國與澳洲、日本等國有盟邦關係,也與台灣有防衛關係,這些安全關係維護了世界這個關鍵地區的和平,他進一步說,美國對亞太地區有安全承諾,「那項承諾是無可動搖的」。
從小布希總統在雪梨的演講把台灣的民主轉型與美國與台灣有防衛關係加以連結來看,我們就可確知台灣因為接受及實踐了美國價值、建立了民主政體(嚴格來說,即便只是雛型,仍待深化),成為美國民主教室的模範生,在2008年3月22日又順利完成總統大選的台灣甚至成為小布希口中的「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因而得到美國的鍾愛與保護。
我們再把時 間往前推到小布希總統剛就任時,在小布希剛上任時,他的政府一改中國是「戰略伙伴」、把中國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者」、開始展現要嚴肅面對中國欲支配亞洲的野心的雄心壯志,因此小布希總統在2001年4月24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的專訪。當他被問到「在中國攻擊台灣,美國是否有保衛台灣人的義務」 ("-------if Taiwan were attacked by China, do we have an obligation to defend the Taiwanese?") 時,他毫無困難地回答:「是的,我們有義務,中國人必須了解那個。」 ("Yes, we do, and the Chinese must understand that. Yes, I would.") 主持人再問:「美國是否將竭力動員美國武裝部隊來回應?」("With the full force of American military?") 小布希回答:「我們會竭盡全力來幫助台灣保衛它自己。」("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itself.")
小布希剛上任後不久,就發生美國偵察機與中國戰機擦撞、美國偵察機迫降中國的緊張事件,而在他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專訪前,也才批准大宗的對台軍售案,他的答覆內容被解讀為在台海戰爭爆發時,他的政府在對中國的回應上是沒有限制的,這可能包括投入地面部隊、對中國進行空中與飛彈攻擊、甚至包括核武之使用。
由於小布希總統的發言與歷任美國政府所持的「戰略模糊」有所不同,因此很快地,白宮與國務院在翌日即發佈聲明,否認小布希總統對台灣所做出的新承諾代表了美國政策的轉變,他本人在一兩天後,接受CNN及美聯社的訪問時,確實把語調放緩。不過他的基調仍然沒變,他對CNN說,「中國人必須聽這項有關美國保衛台灣的信息,我已說我將竭盡所能來幫助台灣防衛自 己,而中國人必須了解那個。」 ( "--------the Chinese need to hear the message about US defense of Taiwan. I have said that I will do what it takes to help Taiwan defend herself and the Chinese must understand that.") 再來,他告訴美聯社,「在中國攻擊台灣時,投入美國兵力的確是一個選項」 ("--------military force is certainly an option in the event of a Chinese attack on Taiwan.")。
北京聞言大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氣急敗壞地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任何外國的保護地」。
小布希政府對台灣公開的親善及對中國公開的不友善直到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攻擊才告一段落,不過往後美國雖然在反恐戰爭上需要中國積極地協助或消極地不搗蛋,但他對台灣的防衛與保護也沒有鬆懈,只不過是對台灣的防衛及對中國的戒心轉為低調,因為「中國崛起」及「中國意圖支配亞洲」以及「中國意圖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權」的趨勢、基調、與格局並沒有變化,反而因為美國將重心調整到反恐戰爭,無暇顧及中國,任令中國坐大,成為美國來日的心腹大患,在美國有識之士之眼中,例如已逝的Constantine C. Menges, 美國絕不能失去或丟掉台灣,因為台灣一丟,美國在亞洲甚至世界的霸權就拱手讓給中國。
在美國的有識之士理解到中國才可能是美國未來最大的敵手時,我們就不難理解台灣、日本、南韓在戰略天平上對美國的意義,我們也不難理解到美國會繼續保護台灣,而且會繼續賦予台灣一些任務。
D. 在美國全面反恐戰爭的時代
在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後,美國基於全球性與全面性反恐戰爭的需要,在全球大戰略的佈局又進行了調整,對中國及台灣的工具性角色與價值也進行了一些戰術性的調整,雖然基本上是美國的對台政策服從於美國的對中政策、而美國的對中政策又服從於美國的全球大戰略與大戰略佈局的基本原則沒有變。
在柯林頓的第二任期,鑒於台海第三次危機美中一觸即發的軍事對抗、中國綜合國力的急速上升、台灣做為獨立政治實體意識的強化、台海成為危險的火藥庫,美國開始調整其在東亞及西太平洋的軍事前進部署、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提升並擴大台美兩軍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對中國作戰及台海危機應變的機制、調整「美日安保」體制、強化關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樞紐角色、在西 太平洋增加一個常態部署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及配置重型轟炸機與攜帶核武的攻擊潛艇,這些規畫與努力在小布希就任後繼續被執行,即使反恐戰爭在進行,這些工作也沒有中斷。
不過原先稍具攻勢色彩的亞太前進部署與建軍則在反恐戰爭躍為第一優先後調整為守勢,對中國的政略與戰略也改採守勢,以穩住東亞情勢,在這樣的政略與戰略調整下,中國獲得了喘息與發展的絕佳機會,而台灣做為獨立政治實體意識的發展則受到無情的壓制,雖然如此,美國對台灣的軍事保護仍然沒有鬆懈,美國仍然透過他相對比中國強大的軍力與國力,堅定地及有效地執行他「中國不武、台灣不獨、台海不戰、台海兩岸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台海現狀」的政策。
「台灣關係法」 Section 2(b)(2)說,「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換言之,根據「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灣有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或者台灣是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在1996年3月美中的軍事對峙之後,柯林頓總統訪問日本,在東京發表聲明,他指出美國在台灣有安全、戰略、政治、及經濟利益。美國既然認為他在台灣有這些利益,他當然要保護台灣。
2004年4月21日,凱利 (James A. Kelly) 在他擔任國務院東亞事務助卿時,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中作證。他發表了一篇極為重要的演說,題為「美國對台政策綜述」("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凱利當時說:「美國的首要關切是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促進美國的利益、在台海地區避免戰爭的危險、確保台灣的民主、促進中國在地球社區的有建設性整合、以及個人自由在中國的傳播,---------」。
我們不難從凱利的證詞中看出美國的政略與戰略設計並在這份地圖中台灣的定位、角色、與工具價值,由於台灣在美中爭霸中或者中國對美國世界領導權的挑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與價值,所以美國必須保護台灣。
現在我們試著從國務院東亞事務副助卿柯慶生博士 (Dr. Thomas J. Christensen) 的演講中來了解美國為什麼要保護台灣。
由於美國政府對扁政權所提出的「入聯公投」案以及無力在立法院中推動對美軍購案的不滿,柯慶生於2007年9月11日在年度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中發表演說,對勢同水火的台灣朝野提出告誡。在這項演說中,我們發現柯慶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他並為它們提出答案,這兩個問題與答案中的第一個極有助於我們了解為何美國關心及保護台灣。
柯慶生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關心台灣的安全?什麼是我們在這個重要議題上表達我們的意見的基礎?」
柯慶生對第一個問題給的答案是:「做為一個有全球利益及義務的太平洋國家,美國在全亞洲於和平上有當然的利益,因為台灣海峽是一個衝突的潛在發火點,所以這個地區要求我們給予不斷的注意,同時透過我們與 台灣人民數十年的密切關係,我們已經建立了對他們的民主繁榮以及免於被脅迫的自由的特殊關切。一個成功的台灣是東亞及東亞之外的燈塔。最後,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也在美國的國內法--------台灣關係法---------中被規定。簡言之,戰略、道德、及法律的要求迫使美國對台灣以及對台灣的安全有持續的興趣」 ("As a Pacific power with global interests and oblig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natural interest in peace throughout Asia. Because the Taiwan Strait is a potential flashpoint for conflict, the area demands our constant attention. Meanwhile, through our decades of close friendship with the people of Taiwan, we have acquired a special concern for their democracy, freedom from coercion, and prosperity. A successful Taiwan is a beacon for East Asia and beyond. Finally, U.S. support for Taiwan is enshrined in U.S. domestic law 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In short, strategic, moral, and legal requirements compel a continuous U.S. interest in Taiwan and its security.")。在這裡,柯慶生道出了美國對台灣安全的「道義責任」,因為台灣問題之所以至今沒有能夠像其他過去被日本統治、託管、或佔領的地區一樣被妥善及圓滿解決,美國是負有責任及難辭其咎的。
在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爭中,美國當然是要求及期待台灣盡力配合,其中包括與軍事裝備有關的零組件供應、對恐怖份子進行偵搜、對恐怖組織進行金融檢查與截堵、對阿富汗與伊拉克重建的參與、對反恐戰爭戰費的分攤、對反恐戰爭戰債的購買等等,在這些方面,台灣的統治當局均可或均能全力或盡力配合,台灣方面甚至都願意出動武裝部隊參加反恐戰鬥或維和任務,只因事涉敏感,所以無法實現此項構想。
(A) 「台灣安全加強法案」 (The 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of March 24, 1999)
「台灣關係法」雖在往後的實踐中已被證明能對台灣提供軍事保護,
「台灣安全加強法」雖然沒有過完立法程序,但美國行政部門與軍方實際上是依據了眾院所通過的版本以及參院所草擬的版本的條文,低調地加以執行,如果我們一一檢視這幾年來美國政府在與台灣有關的軍務與軍備方面的作為,就能發現美國行政部門與軍方實際上在執行眾院版的「台灣安全加強法」Section 3到Section 6的「規定」,努力在滿足台灣軍備的需求、協助台灣建軍及加強戰力、協助台軍訓練軍事人員、提升與擴大台美兩軍的交流等等。
(B) 美日安保機制
美國政府在1996年台海危機後,與日本政府開始進行「美日安保」再定義,隨後並展開「美日安保機制」的更新及擴大工作,讓它與時俱進,並讓「美日安保機制」轉變為全球性的美日同盟。
「美日安保」再定義後,日本政府再度宣示,台灣在「美日安保」所界定的日本「周邊的緊急事態」範圍之內。
2005年2月18日,美日兩國「二加二安保諮商」會後發表聯合聲明,首度把台灣列為兩國所共同關切的安全議題,可以這麼說,將台海安全列入美日兩國「共同戰略目標」是1996年來美日安保最大的轉變,美國此舉是要將日本的補給與後勤等納入台海保衛戰之中。
2005年4月29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訪美,他表示,在二月間,日兩國確實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所以日本的防衛線 是否擴及台灣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他說,本來台灣就是「美日安保條約」的防衛對象,此點日本至今未變,日本外相發言的意思是,「美日安保條約」中原始的「遠東條款」本來就包含台灣在內。
2005年5月1日,美日「二加二安全諮商會議」發表聲明,再度確認「台海和平是美日的共同戰略目標」及「美日同盟防禦之範圍包括台灣」。5月8日,町村外相在京都與中國外長李肇星會談時,他當著中國客人的面,重申「台灣在美日安保條約規定的『遠東』範圍之內,這是日本政府一致的官方見解」。
2007年4月17日,日本「朝日新聞」在一項專題報導「周邊事態的對應不信與期待」中聳動地指出,「美日之間沒有這種因應台海危機的共同作戰計畫,理由很簡單,因為美國正注視著中國的動態,所以沒有與台灣 訂立共同作戰計畫,因此日本當然不會與美國訂有共同作戰計畫」。「朝日新聞」還引述日本政府有關人士的說法指出,「美台間若有共同作戰計畫,這就表示美國一定會介入台海緊急事態,但是美國不會在亞太地區自縛手腳,縮小自己的政策選擇範圍」。
2007年5月1日,美日「二加二會議」在華府舉行,但這一年的美日共同聲明並未如2005年將台海和平列為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為釋群疑,美國國務卿萊斯在記者會上表示,美日兩國並沒有改變,台海兩岸領導人不應懷疑美國政府的政策持續性,也就是說,台海兩岸任何一方均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海不應有衝突,她指出,由於美國的台海政策沒變,就沒有重申「台海和平是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的必要。
為了能較快地以地面部隊因應朝鮮半島到台 海到中東這個「不安定的弧形」的潛在危機,美軍把原設於華盛頓州的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部遷移到日本神奈川的座間基地,也將東京橫田基地的第五空軍司令部與在關島的第十三空軍司令部結合,新的司令部仍留在橫田。
(C) 台海危機緊急應變機制
有關美國的「台海危機緊急應變計畫」,在1998年台北出版的「與美國有約」一書(作者為周威霖)中首度被委婉及含蓄地披露。
2004年12月23日,日本NHK電視新聞報導節目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消息說,美軍已在太平洋美軍司令部中編組一支以海空軍人員為主力的緊急機動部隊,以提高萬一台海有事時的軍事對應機動力,報導也指出,美軍係以台海有事為想定,這支部隊名為「519聯合特遣部隊」(Joint Task Force 519) 隸屬於太平洋艦隊司令之下,有400人左右,當台灣有事時,這支緊急部隊的作戰指揮室將設在橫須賀港美軍第七艦隊的旗艦上。
(D) 以中國為假想敵保衛台灣的軍事演習及兵棋推演
2004年6月至8月間,美國海軍在全球五個地區進行規模龐大的演習,美國海軍首度藉此項演習來測試「艦隊反應計畫」,同時也藉此項演習向中國北韓及恐怖份子傳達訊息。
做為前項演習的一環,從2004年起,美國軍政高階人員在國防大學舉行「龍雷演習」(Dragon Thunder), 讓軍方及政界人士進行因應台海可能的危機的國家政略層級、戰略層級、高規格兵棋推演,這項演習每兩年舉辦一次,從2006年起,兵推的假想為台海戰爭,而台灣的高層軍政人員則受邀前往進行餵入台灣各項軍政元素的美台聯合兵棋推演。
除了「龍雷演習」之外,台軍高級將領近年來每年均受邀前往檀香山的太平洋美軍總部,參加以台海戰爭為假想的戰略與戰術級的美台聯合兵棋推演。
「華盛頓郵報」於2006年4月21日報導,美國國防部正根據一項秘密戰略,大規模地加強駐亞洲的兵力,以便嚇阻甚至擊敗共軍,郵報指出,美軍將潛艦配置核彈頭飛彈,調派轟炸機到接近中國的目標地區,舉行大規模軍演,改變航空母艦部署,增調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常態部署在西太平洋,加強與亞洲盟邦軍事同盟及聯合 軍演與訓練,增調特種突擊部隊進駐亞洲,培訓軍事人員學習華語,美國軍方旨在促使中國放棄與美國為敵,並確保一旦中國發動軍事冒險時,擁有就近迅速擊敗共軍之實力。
著名的媒體人葛次 (Bill Gertz) 於2008年5月2日在「華盛頓時報」做了一篇報導,他引述國防事務專家 Michael Pillsbury 前不久在「詹氏美國國防會議」中所發表的論點。Pillsbury 指出,國防部的「圍籬大戰略」是在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關島,強化美國的軍事力量,以便做好反制有敵意的中國的準備,這項大戰略要求快速部署先進的核子與傳統飛彈、潛艇與其他海軍武力、以及更多的機動性地面部隊,要展現美國對抗來自北京的新興軍事威脅。
2007年1月29日與2月8日之間,日本自衛隊和駐日美軍舉行美日共同指揮部兵棋推演,以確認包括台海在內的日本周邊地區發生緊急事態時美日共同因應之程序。
2007年8月7日,美國海軍三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在關島海域開始舉行「2007年勇敢之盾」(Valiant Shield 2007)演習,針對未來台海發生危機時的可能情況加以演練。太平洋美軍總司令吉亭在該年七月底,在華府指出,「美國有能力及時調派適切的兵力馳援台灣」,他強調,美軍現在亞太地區的數量雖比二十年前少,但美國有能力在外界不知情的更短時間內調度及投射兵力因應亞太任何地區的任何危機」。
(E) 美國國防部與美國軍方的發言
2004年1月16日,在中國進行訪問的美國聯參會主席麥爾斯上將 (Gen. Richard B. Myers) 在北京表示,中國人「很清楚地了解,美國將會對以脅迫方式解決台灣地位的任何企圖加以抵抗 」("------they understand very clearl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resist any attempt to use coercion to resolve the status of Taiwan."), 這是美軍最高階的軍官在中國就台灣問題最清楚的立場宣示。
2004年3月31日至4月1日,太平洋美軍總司令法戈上將 (Adm. Thomas B. Fargo) 應邀出席國會參眾兩院的聽證會,他說,「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台灣議題仍是最大的摩擦點」,他指出,根據「台灣關係法」,他的任務很明確: (1)正確評估台海情勢,報告給國防部長及總統,(2)協助台灣發展自衛能力,(3)要確保一旦接獲命令,必須準備好並且有能力保衛台灣。
法戈上將說他對美軍的遏制能力有信心,「我們態度明確,我們了解問題,我們訓練有素,所以我認為,有關嚇阻及遏制中國,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的確非常好」。
美國國防部主管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羅德曼 (Peter W. Rodman) 於2004年4月23日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假如中國對台動武,無可避免地,會把美國捲入,因為第一,無論是同盟關係或者是「台灣關係法」的審慎措辭,美國公開表達的立場和背後的精神都有更廣的意涵,各方都會仔細觀察美國如何履行對台灣的承諾,他很坦率地說,「在國際社會中願意協助台灣捍衛安全的國家,幾乎只有美國」。
2008年3月11日,台灣總統大選在即,太平洋美軍總司令吉亭上將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預算審查會上,共和黨籍的首席參議員華納 (Sen. John W. Warner) 請吉亭評估台海局勢。他說,「我總是擔心,台灣拿我們的『台灣關係法』當做緊急求救電話號碼,『美國,快來救我』。根據您的判斷,會不會發生軍事衝突?」吉亭說,「非常不可能」。他表示太平洋美軍司令部會繼續依循『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保有足夠的防衛能力。
VII. 美國為何要保護台灣?
A. 在美日太平洋戰爭終結後的時代
美國與日本在1940年代打了一場太平洋戰爭,征服了日本,解放及佔領了日本及所有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所統治、託管、或佔領的土地,其中包括台灣與澎湖。美國當然可以根據征服,把台灣與澎湖視為佔領地、託管地、與保護地或者據為己有,如果他選擇這麼做。不過,當年他選擇讓中國的國民政府派遣部隊代表他這個主要戰勝國及盟國來台澎進行軍事佔領。
美國雖然沒有直接來對台澎進行佔領與統治,他只是把台灣視為間接佔領與統治的佔領地與保護地,他雖然沒有宣之於口或在國際文件中載明,但從終戰後美國在台灣事務的實踐來看,這的確存在於美國決策階層的下意識或潛意識中,或者甚至可能存在於永不解密或尚未解密的美國國家安全會議記錄之中。
如果不是美國征服了日本、解放了原為日本領土的台灣與澎湖,美國要根據什麼來把台灣視為佔領地並加以保護?我們也可以說,就是因為美國征服了日本、解放了日本的領土台灣與澎湖,美國才能正當合法及光明正大地介入台灣事務、才能與才會保護台灣。
在杜魯門政府與艾森豪政府時代,美國的國務院最高顧問及後來的國務卿杜勒斯 (John F. Dulles) 就說「美國做為對日的主要戰勝國,在台澎的最終的未來擁有利益」,也說「美國本來可以對台灣進行法律的主張,因為他擊敗日本而且日本只是聲明放棄台澎的主權」。杜勒斯對台灣的發言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美國決策者對台灣的立場與態度。
B. 在冷戰時代
在共軍席捲蔣介石所控制的中國之際,代理國務卿羅維特 (Robert A. Lovett) 於1948年11月1日致函國家安全會議執行秘書,要求國安會進行及提出一份研究報告,來評估台灣與澎湖若被克里姆林宮指揮的中國共產黨人控制之下對美國安全的戰略性影響。這份後來被提出、題為「福爾摩莎的戰略重要性」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Formosa)、 編號NSC37的報告係由聯參會所完成,聯參會很直截了當地表示,「倘若美國被拒於台灣之外,台灣將會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嚴重戰略負債」 ("----------the denial of Taiwan to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engender serious strategic liabilities for national security") 。
聯參會這份報告指出,「如果台灣被共產黨控制,它的港口及機場將無法被美國所使用,從戰略角度看,敵人將會有能力控制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航道,提升他們對菲律賓及琉球群島的投射能力,如此將會嚴重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聯參會提醒國安會的成員,若敵人掌控台灣,將會對日本造成危害,「台灣能夠做為日本的糧食及其他物質的主要供應來源」,倘若台灣被敵人控制,則日本就變成美國的戰略負擔,而非資產。相反地,若台灣不被敵人控制,台灣的港口與基地將能為美國所用,美國可以確保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通道,日本可以獲得台灣的糧食與物資供應。基於上述的理由,聯參會認為美國若能在台灣扶植一個對美國友善的政權,而使共產黨欲控制台灣的企圖失敗,那將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帶來莫大的價值。
雖然聯參會在這份報告及往後的類似報告中均十分肯定台灣對美國的安全價值與戰略利益,但是在韓戰爆發之前,聯參會均只是建議美國政府透過經濟扶助與外交協助的手段,來扶植流亡與控制台灣的蔣介石當局,而沒有建議在台灣駐軍或使用武力保護台灣,原因是聯參會當時所能運用的常備兵力不足以支應在台海地區的部署需要。
在以布萊德雷元帥 (Gen. Omar N. Bradley) 為首的聯參會之外,獲得美國共和黨及親蔣與親台的國會勢力支持的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元帥 (Gen. Douglas MacArthur) 更肯定台灣對美國的價值,麥帥在中共在中國內戰取得上風之後,他一方面不斷疾呼要重視台灣的戰略價值,另一方面他一直與美國親蔣及親台的政治人物保持密切的往來,並不斷透過他們在美國發表美國應支持蔣介石、或美國應派兵直接佔領台灣、或將台灣交給聯合國(美國)託管的言論。
就在韓戰爆發前十一天,亦即在1950年6月14日,麥帥提出一份「福爾摩莎備忘錄」(Memorandum on Formosa), 他開門見山地指出,他十分關切台灣的未來地位,他確信美國的戰略利益會嚴重受損,如果台灣被對美國有敵意的勢力所控制。
麥帥在備忘錄中指出,「盟軍遠東總司令部的前線以及美國的西部戰略邊疆現在就落在從阿留申群島向南延伸到菲律賓群島的大陸邊緣島群,從地理及戰略上來看,台灣是構成近海守衛陣地的不可分的一環,在武裝衝突發生時,它能夠在東亞邊緣發揮對軍事行動有決定性程度控制的力量,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及做為基地的潛力,如果台灣被對美國有敵意的軍事力量所利用,它可能抵銷或掩蓋美國前線的中翼及南翼的戰略力量,台灣若淪入共產黨手中,可比做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及潛艇基地,可以實現蘇聯的攻勢戰略,同時可以徹底擊敗美國在沖繩及菲律賓所發動的反攻勢作戰。」
從以上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37文件及麥帥遠東盟軍總司令部所發出的備忘錄,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美國政府在韓戰爆發後要以武力護台,並把台灣視為東西冷戰時代美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防衛線不可或缺的一環。
C. 在後冷戰的「中國威脅」與「中國崛起」時代
由於蘇聯解體,美國最大的敵人與威脅消失,反民主與非民主而且對美國具有敵意及對美國的世界領導權存在挑戰企圖及威脅的中國與美國形成了主要的矛盾,在這種大環境下,台灣的存在又被美國重新肯定,台灣的價值又被美國重新發現,台灣的定位又被美國重新定義。
美國除了必須保留台灣做為對中國新霸權崛起的牽制外,近年來美國政府多次在國際性場合均公開讚揚與肯定台灣的民主化與民主運作。對美國而言,台灣的民主政體是美國的成就與驕傲,是美國價值的展現。台灣做為一個民主政體,美國認為它必須加以呵護及捍衛,美國不能見到它跌倒失敗,美國更不能讓它被反民主的中國摧殘,對美國而言,台灣這個民主政體不僅不能失敗,它還必須 屹立不搖,以對中國起到垂範的作用,因為讓中國能成功地民主化、西化、及基督教化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人心中最偉大的夢想、使命、工程、與志業之一。
2007年9月7日,小布希總統在澳洲雪梨參加亞太經合會議的領袖高峰會的演講內容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該次演講中,當著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面,提到自由與民主在亞太地區的擴展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故事,他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亞太地區只有澳洲與紐西蘭是民主國家,戰後日本轉型為自由社會,更後來也看到台灣與南韓的民主轉型。
在該次會議中,美國公佈了一份「強化亞太地區自由與繁榮」的說帖,這份說帖提到美國鼓勵像中國這樣「與美國有堅強關係」的國家能開放其政治制度,並給其人民更多發聲的空間,說帖並以美國在冷戰 時期與台灣、南韓的關係,證明可同時維持友誼並促進民主。
由於台灣等地區與美國分享共同的美國價值或普世價值,所以小布希總統在演說中於提到亞太安全時,指美國與澳洲、日本等國有盟邦關係,也與台灣有防衛關係,這些安全關係維護了世界這個關鍵地區的和平,他進一步說,美國對亞太地區有安全承諾,「那項承諾是無可動搖的」。
從小布希總統在雪梨的演講把台灣的民主轉型與美國與台灣有防衛關係加以連結來看,我們就可確知台灣因為接受及實踐了美國價值、建立了民主政體(嚴格來說,即便只是雛型,仍待深化),成為美國民主教室的模範生,在2008年3月22日又順利完成總統大選的台灣甚至成為小布希口中的「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因而得到美國的鍾愛與保護。
我們再把時 間往前推到小布希總統剛就任時,在小布希剛上任時,他的政府一改中國是「戰略伙伴」、把中國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者」、開始展現要嚴肅面對中國欲支配亞洲的野心的雄心壯志,因此小布希總統在2001年4月24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的專訪。當他被問到「在中國攻擊台灣,美國是否有保衛台灣人的義務」 ("-------if Taiwan were attacked by China, do we have an obligation to defend the Taiwanese?") 時,他毫無困難地回答:「是的,我們有義務,中國人必須了解那個。」 ("Yes, we do, and the Chinese must understand that. Yes, I would.") 主持人再問:「美國是否將竭力動員美國武裝部隊來回應?」("With the full force of American military?") 小布希回答:「我們會竭盡全力來幫助台灣保衛它自己。」("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itself.")
小布希剛上任後不久,就發生美國偵察機與中國戰機擦撞、美國偵察機迫降中國的緊張事件,而在他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專訪前,也才批准大宗的對台軍售案,他的答覆內容被解讀為在台海戰爭爆發時,他的政府在對中國的回應上是沒有限制的,這可能包括投入地面部隊、對中國進行空中與飛彈攻擊、甚至包括核武之使用。
由於小布希總統的發言與歷任美國政府所持的「戰略模糊」有所不同,因此很快地,白宮與國務院在翌日即發佈聲明,否認小布希總統對台灣所做出的新承諾代表了美國政策的轉變,他本人在一兩天後,接受CNN及美聯社的訪問時,確實把語調放緩。不過他的基調仍然沒變,他對CNN說,「中國人必須聽這項有關美國保衛台灣的信息,我已說我將竭盡所能來幫助台灣防衛自 己,而中國人必須了解那個。」 ( "--------the Chinese need to hear the message about US defense of Taiwan. I have said that I will do what it takes to help Taiwan defend herself and the Chinese must understand that.") 再來,他告訴美聯社,「在中國攻擊台灣時,投入美國兵力的確是一個選項」 ("--------military force is certainly an option in the event of a Chinese attack on Taiwan.")。
北京聞言大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氣急敗壞地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任何外國的保護地」。
小布希政府對台灣公開的親善及對中國公開的不友善直到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攻擊才告一段落,不過往後美國雖然在反恐戰爭上需要中國積極地協助或消極地不搗蛋,但他對台灣的防衛與保護也沒有鬆懈,只不過是對台灣的防衛及對中國的戒心轉為低調,因為「中國崛起」及「中國意圖支配亞洲」以及「中國意圖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權」的趨勢、基調、與格局並沒有變化,反而因為美國將重心調整到反恐戰爭,無暇顧及中國,任令中國坐大,成為美國來日的心腹大患,在美國有識之士之眼中,例如已逝的Constantine C. Menges, 美國絕不能失去或丟掉台灣,因為台灣一丟,美國在亞洲甚至世界的霸權就拱手讓給中國。
在美國的有識之士理解到中國才可能是美國未來最大的敵手時,我們就不難理解台灣、日本、南韓在戰略天平上對美國的意義,我們也不難理解到美國會繼續保護台灣,而且會繼續賦予台灣一些任務。
D. 在美國全面反恐戰爭的時代
在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後,美國基於全球性與全面性反恐戰爭的需要,在全球大戰略的佈局又進行了調整,對中國及台灣的工具性角色與價值也進行了一些戰術性的調整,雖然基本上是美國的對台政策服從於美國的對中政策、而美國的對中政策又服從於美國的全球大戰略與大戰略佈局的基本原則沒有變。
在柯林頓的第二任期,鑒於台海第三次危機美中一觸即發的軍事對抗、中國綜合國力的急速上升、台灣做為獨立政治實體意識的強化、台海成為危險的火藥庫,美國開始調整其在東亞及西太平洋的軍事前進部署、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提升並擴大台美兩軍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對中國作戰及台海危機應變的機制、調整「美日安保」體制、強化關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樞紐角色、在西 太平洋增加一個常態部署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及配置重型轟炸機與攜帶核武的攻擊潛艇,這些規畫與努力在小布希就任後繼續被執行,即使反恐戰爭在進行,這些工作也沒有中斷。
不過原先稍具攻勢色彩的亞太前進部署與建軍則在反恐戰爭躍為第一優先後調整為守勢,對中國的政略與戰略也改採守勢,以穩住東亞情勢,在這樣的政略與戰略調整下,中國獲得了喘息與發展的絕佳機會,而台灣做為獨立政治實體意識的發展則受到無情的壓制,雖然如此,美國對台灣的軍事保護仍然沒有鬆懈,美國仍然透過他相對比中國強大的軍力與國力,堅定地及有效地執行他「中國不武、台灣不獨、台海不戰、台海兩岸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台海現狀」的政策。
「台灣關係法」 Section 2(b)(2)說,「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換言之,根據「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灣有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或者台灣是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在1996年3月美中的軍事對峙之後,柯林頓總統訪問日本,在東京發表聲明,他指出美國在台灣有安全、戰略、政治、及經濟利益。美國既然認為他在台灣有這些利益,他當然要保護台灣。
2004年4月21日,凱利 (James A. Kelly) 在他擔任國務院東亞事務助卿時,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中作證。他發表了一篇極為重要的演說,題為「美國對台政策綜述」("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凱利當時說:「美國的首要關切是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促進美國的利益、在台海地區避免戰爭的危險、確保台灣的民主、促進中國在地球社區的有建設性整合、以及個人自由在中國的傳播,---------」。
我們不難從凱利的證詞中看出美國的政略與戰略設計並在這份地圖中台灣的定位、角色、與工具價值,由於台灣在美中爭霸中或者中國對美國世界領導權的挑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與價值,所以美國必須保護台灣。
現在我們試著從國務院東亞事務副助卿柯慶生博士 (Dr. Thomas J. Christensen) 的演講中來了解美國為什麼要保護台灣。
由於美國政府對扁政權所提出的「入聯公投」案以及無力在立法院中推動對美軍購案的不滿,柯慶生於2007年9月11日在年度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中發表演說,對勢同水火的台灣朝野提出告誡。在這項演說中,我們發現柯慶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他並為它們提出答案,這兩個問題與答案中的第一個極有助於我們了解為何美國關心及保護台灣。
柯慶生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關心台灣的安全?什麼是我們在這個重要議題上表達我們的意見的基礎?」
柯慶生對第一個問題給的答案是:「做為一個有全球利益及義務的太平洋國家,美國在全亞洲於和平上有當然的利益,因為台灣海峽是一個衝突的潛在發火點,所以這個地區要求我們給予不斷的注意,同時透過我們與 台灣人民數十年的密切關係,我們已經建立了對他們的民主繁榮以及免於被脅迫的自由的特殊關切。一個成功的台灣是東亞及東亞之外的燈塔。最後,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也在美國的國內法--------台灣關係法---------中被規定。簡言之,戰略、道德、及法律的要求迫使美國對台灣以及對台灣的安全有持續的興趣」 ("As a Pacific power with global interests and oblig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natural interest in peace throughout Asia. Because the Taiwan Strait is a potential flashpoint for conflict, the area demands our constant attention. Meanwhile, through our decades of close friendship with the people of Taiwan, we have acquired a special concern for their democracy, freedom from coercion, and prosperity. A successful Taiwan is a beacon for East Asia and beyond. Finally, U.S. support for Taiwan is enshrined in U.S. domestic law 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In short, strategic, moral, and legal requirements compel a continuous U.S. interest in Taiwan and its security.")。在這裡,柯慶生道出了美國對台灣安全的「道義責任」,因為台灣問題之所以至今沒有能夠像其他過去被日本統治、託管、或佔領的地區一樣被妥善及圓滿解決,美國是負有責任及難辭其咎的。
在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爭中,美國當然是要求及期待台灣盡力配合,其中包括與軍事裝備有關的零組件供應、對恐怖份子進行偵搜、對恐怖組織進行金融檢查與截堵、對阿富汗與伊拉克重建的參與、對反恐戰爭戰費的分攤、對反恐戰爭戰債的購買等等,在這些方面,台灣的統治當局均可或均能全力或盡力配合,台灣方面甚至都願意出動武裝部隊參加反恐戰鬥或維和任務,只因事涉敏感,所以無法實現此項構想。
VIII. 美國的實踐-----------行動的聲音大於言語
即使美國專家學者以及政界人物對於「台海若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是否會介入」的議題或假設性問題曾做過很多探討,也發表了各種不同的觀點或做出不同的判斷,但我們還是必須指出美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實踐,實踐才能檢驗真理。
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國在1954-1955年、1958年、及1996年三次台海危機的反應以及近年來每逢台灣總統大選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預防性防衛行動。
在1950年代,中國挑起兩次台海危機,由於當時美國與共產集團冷戰方酣,再加上台灣有「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及「福爾摩莎決議案」做為護身符,所以美國出動傳統兵力甚至曾考慮要對中國進行戰術核武打擊,都是可以理解的,在這兩次的危機中,美國均出動武裝部隊,因而危機也都能圓滿落 幕。
到了1994-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以及2000年、2004年、及2008年三次的台灣總統大選所導致的台海緊張狀態或不確定狀態,美國也都出動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台灣的海域進行巡邏或警戒,以便完成對中國嚇阻或預防性防衛,美國對台灣採取軍事保護的行動,其依據是「台灣關係法」以及行之多年的「中國不武、台灣不獨、台海不戰」的雙重嚇阻政策,美國軍事保護台灣的行動已超出了學術論辯的範疇,換言之,如美中軍事力量與國力的對比以及美國在台灣的利益沒有出現重大的變化,我們可以合理預估與期待,今後美國仍將會在台海出現緊張狀態或不確定狀態時繼續奉行預防性防禦的政策,在台灣周邊的海域展現它的軍事肌肉與軍事存在,以將台海危機化於無形,並確保美國在台海與西太平洋所建立的秩序。
& nbsp;
在眾議院通過的「台灣安全加強法案」Section 2(16)中,眾院指出,美國眾院於1996年3月19日以369對14票、參院於3月21日以97對0票通過了148號共同決議案 (Concurrent Resolution 148) ,該決議案表示,「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及憲政程序,應該協助防衛台灣,使台灣免於受中國侵略、飛彈攻擊、或封鎖」,在國會通過該決議案後,美國行政部門即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保護台灣。在這裡,我們已能很清楚地見證「台灣關係法」在美國對台灣的軍事保護中所起到的正面與積極的作用。
2008年5月16日,前總統李登輝在他的新書發表會中對台灣媒體透露,曾經擔任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美國國安會東亞事務主管的派特森 (Torkel L. Patterson) 曾告訴李說,「台灣的安全美國會有實質的幫助,因此台灣政府不用花那麼多關注在上面,重要的是經濟不能空洞化」。李前總統的意思是,台灣的安全有美國的軍事保護,這一個說法「台灣建州運動」與「台灣民主共和黨」是同意的,不過我們認為,在「台灣建州運動」尚未在台灣成為主流、台灣尚未正式加入美國之前,台灣仍需對美軍購(雖然台灣不可能獲得先進的武器系統),仍需持續建軍(雖然台軍的規模與戰力不能與共軍抗衡,台灣也無力單獨進行持久戰),台美兩軍的互動仍需提升與擴大,台灣住民仍然必須承擔台灣防衛的部分責任,在共軍來犯時挺住第一擊,以待美國援軍的到來。
即使美國專家學者以及政界人物對於「台海若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是否會介入」的議題或假設性問題曾做過很多探討,也發表了各種不同的觀點或做出不同的判斷,但我們還是必須指出美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實踐,實踐才能檢驗真理。
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國在1954-1955年、1958年、及1996年三次台海危機的反應以及近年來每逢台灣總統大選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預防性防衛行動。
在1950年代,中國挑起兩次台海危機,由於當時美國與共產集團冷戰方酣,再加上台灣有「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及「福爾摩莎決議案」做為護身符,所以美國出動傳統兵力甚至曾考慮要對中國進行戰術核武打擊,都是可以理解的,在這兩次的危機中,美國均出動武裝部隊,因而危機也都能圓滿落 幕。
到了1994-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以及2000年、2004年、及2008年三次的台灣總統大選所導致的台海緊張狀態或不確定狀態,美國也都出動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台灣的海域進行巡邏或警戒,以便完成對中國嚇阻或預防性防衛,美國對台灣採取軍事保護的行動,其依據是「台灣關係法」以及行之多年的「中國不武、台灣不獨、台海不戰」的雙重嚇阻政策,美國軍事保護台灣的行動已超出了學術論辯的範疇,換言之,如美中軍事力量與國力的對比以及美國在台灣的利益沒有出現重大的變化,我們可以合理預估與期待,今後美國仍將會在台海出現緊張狀態或不確定狀態時繼續奉行預防性防禦的政策,在台灣周邊的海域展現它的軍事肌肉與軍事存在,以將台海危機化於無形,並確保美國在台海與西太平洋所建立的秩序。
& nbsp;
在眾議院通過的「台灣安全加強法案」Section 2(16)中,眾院指出,美國眾院於1996年3月19日以369對14票、參院於3月21日以97對0票通過了148號共同決議案 (Concurrent Resolution 148) ,該決議案表示,「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及憲政程序,應該協助防衛台灣,使台灣免於受中國侵略、飛彈攻擊、或封鎖」,在國會通過該決議案後,美國行政部門即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保護台灣。在這裡,我們已能很清楚地見證「台灣關係法」在美國對台灣的軍事保護中所起到的正面與積極的作用。
2008年5月16日,前總統李登輝在他的新書發表會中對台灣媒體透露,曾經擔任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美國國安會東亞事務主管的派特森 (Torkel L. Patterson) 曾告訴李說,「台灣的安全美國會有實質的幫助,因此台灣政府不用花那麼多關注在上面,重要的是經濟不能空洞化」。李前總統的意思是,台灣的安全有美國的軍事保護,這一個說法「台灣建州運動」與「台灣民主共和黨」是同意的,不過我們認為,在「台灣建州運動」尚未在台灣成為主流、台灣尚未正式加入美國之前,台灣仍需對美軍購(雖然台灣不可能獲得先進的武器系統),仍需持續建軍(雖然台軍的規模與戰力不能與共軍抗衡,台灣也無力單獨進行持久戰),台美兩軍的互動仍需提升與擴大,台灣住民仍然必須承擔台灣防衛的部分責任,在共軍來犯時挺住第一擊,以待美國援軍的到來。
2009年2月1日第一次增補:
哥倫比亞大學莎次曼戰爭與和平研究所主任貝次教授等學者,於2008年9月18日,建議美國總統調整對台政策,減少對台軍事保護之承諾,他們明白主張,美國無需介入台海兩岸之戰爭。但一名不願暴露身份的美國政府資深官員卻駁斥該項荒唐之主張,他表示,美國對台灣提供的軍事保護承諾一直都成功地嚇阻了中國在台海的蠢動。
2008年10月1日,華盛頓時報一項報導指出,美國國務院國際安全顧問委員會(ISAB)在一份內部報告初稿中指出,台灣是中國在西太平洋擴張軍力的關鍵,除非中國拿下台灣,否則中國無法真正成為全球強權。該報告建議,美國必須強化飛彈防禦及海空軍,才能避免台海出現危機。該報告所指出的美國建軍方向與台灣建州運動的構想不謀而合,也進一步證明,美國有保衛台灣的意志。
2008年11月21日,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主管亞太事務的資深主任韋德寧在陪同小布希總統前往秘魯參加APEC領袖會議的航行途中,向媒體做簡報時指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採取挑釁的行動,但美國也堅持對台關係的承諾,因此美國也不許北京威脅台灣。
2008年12月18日,太平洋美軍總司令吉亭上將表示,曾有中國將領向他建議,由中國與美國共管太平洋,即夏威夷以西由中國負責管理。他表示,有些國家視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為威脅,他會確保中國的海軍不會對美國及盟國構成威脅。
2009年1月27日,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對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提名的國防部長蓋次的任命聽證會上,蓋次表示,美軍現在為應付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戰事,若要再對付其他地區的戰事,當然會有壓力,但美軍還是有能力擊敗任何入侵的敵人,無論是在波斯灣或朝鮮半島或是台灣海峽。這段證詞證明美國沒有鬆懈對台灣的軍事保護承諾。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