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was founded by David C. Chou in 1994. It advocates Taiwan become a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to statehood.
簡介
[台灣建州運動]在1994年被周威霖與他的同志們在台灣建立, 這個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 透過自決與公投, 加入美國], 第一個階段先讓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第二階段再經一次公投成為美國一州.

[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是台灣前途解決的[中程解決方案], 在台灣成為美國領地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 台灣領地人民再來進行第二次的公投, 那時公投的選項當然可以包括[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台灣獨立建國].[台灣繼續做為美國的領地]及其它的方案.

[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極力主張與強力推動[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這應該是 [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及中國聯手偷竊台灣主權] 的所有台灣住民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舊金山和約]中被日本拋棄的台灣主權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台灣建州運動]決心與台灣住民. 台美人.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一起捍衛台灣主權, 並呼籲台灣住民將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 以維護並促進台灣人民與美國的共同利益.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與杜魯門總統對所謂的「中華民國」的所謂的「永遠的蔣夫人---宋美齡」的評語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與杜魯門總統對所謂的「中華民國」的所謂的「永遠的蔣夫人---宋美齡」的評語


我很早以前讀過”The Autobiography of Eleanor Rooseselt”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自傳」)以及「杜魯門總統口述傳記」(“Plain Speaking: An Oral Biography of Harry S Truman” by Merle Miller),我對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與杜魯門總統對所謂的「中華民國」的蔣介石大元帥與所謂的「永遠的蔣夫人---宋美齡」的評語,印象十分深刻。
前幾天,我去洛杉磯縣公立圖書館系統在洛杉磯市的那家圖書館找些資料,順便藉閱「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自傳」這本書,我今天就請台灣與台美鄉親來分享。
我以前讀的「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自傳」是1989年的版本,我最近再看的是2014年的版本。
在第249與第250頁中有兩段這麼說:
//I saw another side of Madame Chiang while she was in the White House, and I was much amused by the reactions of the men with whom she talked. They found her charming, intelligent, and fascinating, but they were all a little afraid of her, because she could be a coolheaded statesman when she was fighting for something she deemed necessary to China and to her husband's regime; the little velvet hand and the low, gentle voice disguised a determination that could be as hard as steel.// [當蔣介石的老婆住在白宮時,我看到了她的另一面,而我也對曾與她談過話的人士的反應感到好笑,他們都有點害怕她,因為她可以是一個頭腦冷靜的政客,當她為某種事情而戰鬥,在她認為必須要為中國以及為他的老公的政權而爭鬥時,她的嬌嫩小手以及她低沉溫和的聲音掩飾了可以是如鋼鐵般強硬的決心。 ]
//A certain casualness about cruelty emerged sometimes in her conversations with the men, though never with me. I had painted for Franklin such a sweet, gentle and pathetic figure that, as he came to recognize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dy, it gave him keen pleasure to tease me about my lack of perception. I remember an incident at a dinner party during one of her visits which gave him particular entertainment. John L. Lewis was acting up at the time, and Franklin turned to Madame Chiang and asked : “What would you do in China with a labor leader like John Lewis? “ She never said a word, but the beautiful , small hand came up and slid across her throat, a most expressive gesture. Franklin looked across at me to make sure I had seen, and went right on talking. He enjoyed being able to say to me afterwards: “Well, how about your gentle and sweet character?”// [蔣介石的老婆在某些時候會不小心露出她的殘忍,由於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曾跟小羅斯福總統說,蔣介石的老婆是一個甜蜜的與溫和的人,所以她被小羅斯福總統取笑,因為她實在沒有概念。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記得,他們有一次與蔣介石的老婆在白宮聚餐時,小羅斯福總統問蔣介石的老婆: 「在中國,您會怎麼處理像John L. Lewis這樣難纏的工會領袖?」蔣介石的老婆一句話也不說,卻舉起漂亮的小手,作勢往脖子一劃,意思就是說,像Lewis這種比較難纏的角色,就應該把他幹掉。從那時開始,小羅斯福總統就常取笑他的夫人: 「您那溫和與甜蜜的人物如何?」]
「杜魯門總統口述傳記」是一本痛快淋漓的書,我1970年代在紐約大學讀書與做研究,由於我住紐約,所以我常去離我學校不遠的Strand舊書店[世界最大的舊書店]去掏寶,我在那裡買了很多好書與我覺得應該讀的書,「杜魯門總統口述傳記」(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New York, 1973)就是其中的一本。由於這本書實在太精彩,所以我就在書店附近的Union Square [這個方場應該譯為「聯合方場」,而非「聯邦方場」,因為它是幾條路輻湊的廣場,這廣場很熱鬧,週末與假日有農夫市集,我很喜歡在這裡買德國與俄羅斯裸麥、燕麥與黑麥麵包],坐下來,一口氣就把我認為應該先讀的幾個章節讀完,包括與韓戰及中國有關的章節。
我過去買的書,由於幾次遷移與搬家[在美國與台灣之間遷移,也在美國東岸與西岸遷移],為了減少搬家的負擔,所以我把不少書送人或捐給圖書館,我當年在紐約的Strand買的那本「杜魯門總統口述傳記」也送了人。
我再度來到洛杉磯後,很快就revisited我鍾愛的、有很多美麗的與溫馨的回憶的Pasadena市,我先造訪在Colorado大街上的舊書店,我買了「杜魯門總統口述傳記」這本書,這是1985年的版本,書仍然完整,除了原主人的簽名之外,就沒有其他筆跡,由於它已有二、三十年老,所以書頁已泛黃,紙張已相當脆弱,所以翻頁時已不能太使力。
我現在請鄉親們來一起分享該書第288頁其中的一部分:
//Mr. President, did you ever meet Chiang Kai-shek?
“No, I never met him. I met the Madame. S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some more handouts when I was President [in 1948]. I wouldn't let her stay at the White House like Roosevelt did. I don' t think she liked it very much, but I didn't care one way or the other about what she liked and what she didn't like.”[杜魯門總統說,他見過宋美齡。在1948年,蔣軍已節節敗退,蔣介石的江山已快丟光時,宋美齡再度來到美國,為了乞求杜魯門政府的援救,這次幸福之神已不再眷顧她,杜魯門總統跟小羅斯福總統不一樣,他沒有讓宋美齡再住進白宮,他說宋美齡肯定對這件事不痛快,但他根本不在乎宋美齡高興或不高興。 ]
“I've read in Alonzo Field's book [a White House butler; his book was called My Twenty-one Years in the White House] that she brought her own silk sheets and they had to be changed from top to bottom so many as four or five times a day. ​​They had to be changed even if she took a ten-minute nap. And he says she was very mean to the help in the White House. He says, 'Any opinion of the Great Lady of China -- -- depended on what status of life the observer might happen to belong to.'”[ 杜魯門總統說,他讀過曾擔任白宮大管家Alonzo Field所寫的「白宮二十一年」一書,Field提到宋美齡,Field說,宋美齡當年住在白宮時,自己帶了絲被單與床單,她要人每天從上到下更換四、五次,即便是她在床上小睡十分鐘,也必須更換床單,宋美齡這個婆娘對白宮的僕役們態度很兇惡刻薄。 ]
“If Fields says it, it's true, because he doesn't lie. I didn't know that --- what he says, but I knew that the Madame is a very difficult lady. She just didn't make much of an impression on me, --------.“ [杜魯門總統說,他知道宋美齡這個婆娘不好相處。 ]//
白宮大管家所描述的宋美齡,事情發生在中國人艱苦抵抗日本皇軍「進出」中國而蔣介石「轉進」重慶的年代,我們看到她一點也不謙卑低調,反而在白宮囂張跋扈,作威作福,她連在美國白宮作客都如此惡形惡狀,那她在她統治下的中國與台灣,肯定是惡毒殘忍數百倍,絕不會把中國人與台灣人當人看。
我們看到她使用絲製的床單與被單,而且每天要換好幾次,但她就是有這種富貴命[據說她是因為有過敏症,所以才會這麼做,但誰知道那是真是假,總之,這婆娘很離譜],
她即便被日本人趕到重慶,再被中國人趕到台灣,但是她還是可以在台灣與中國的四川作威作福,享盡榮華富貴,她最後又重返美國,在紐約終老,埋骨於她幾個親人長眠的、豪華的紐約Ferncliff Cemetery and Mausoleum(芬克里夫墓園)。
底下有兩篇附文,讓大家參考,那些是最近幾年老共那邊的人寫的,他們現在對蔣介石與宋美齡的時代興起懷舊的「民國風」,這部分的原因是老共與老中偏執地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蔣介石這個亡國之之君與宋美齡畢竟還是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大統派,不管他們的罪惡有多深重,他們對中華民族仍然有功」。
大家讀讀就好,中國人寫的,別認真。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in current stage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附錄一
「宋美齡VS.羅斯福1943•她是他的女兒」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432872.htm

1948年11月,在內戰中蔣家大廈將傾的危難時刻,飛往華盛頓請求支援的宋美齡應當無限懷念羅斯福總統夫婦。在新當選的農民總統杜魯門那裡,她受到了侮辱性的待遇:“她到美國是為了再一次得到施捨,我不願意像羅斯福那樣讓她住在白宮。”
1943年2月18日,身穿別著空軍軍徽的黑色旗袍,面露堅毅而自信的微笑的宋美齡在美國演講,把整個美國打動了。她背後,除了有那個獨自支撐了6年抗戰的中國,還有一對慈祥的老人​​———羅斯福夫婦。
在那次征服美國的演講之前,宋美齡在哥倫比亞大學長老會醫學中心住了3個月醫院。在她住進醫院的第二天,年邁的羅斯福夫人就頂著大雪看望了她。在羅斯福夫人的回憶錄《永誌難忘》中,她這樣描述見到楚楚動人的宋美齡時的心情:“蔣夫人頗為嬌小和纖弱,看到她躺在床上,我心裡想,如果她是我的女兒,我一定會幫助她,照顧她。”
宋美齡應當是在這裡獲得和積蓄了演講中打動人心的力量。在宋美齡個人最光輝的那一天,是羅斯福夫人陪同宋美齡進入眾人翹首以待的國會大廈的。在演講中,宋美齡動情地傾訴:“我來到貴國時是個小女孩,我熟悉貴國人民,我和他們一起生活過。我生命中成長的歲月是和貴國人民一起度過,我說你們的話,我想的和你們一樣,說的也和你們一樣。所以今天來到這裡,我也感覺我好像回到家了。”
國會演講後的第二天,羅斯福夫婦一起陪同宋美齡召開記者會。當年,將宋美齡列為封面人物的《時代》周刊報導說,蔣夫人有如初次登台演出的少女一樣,羅斯福總統一直在抽煙,羅斯福夫人的一隻手放在蔣夫人的椅子上,狀似護衛著她。主持過數以千計記者會的羅斯福,像個縱容的叔叔介紹他美麗的侄女,他說:“蔣夫人是個與眾不同的特使。”他要求記者不要問難以回答的問題。不過,在這場招待會上,晚輩宋美齡與長者羅斯福還是即興表演了一場自如而高明的配合。最精彩處,宋美齡有全世界鎂光燈都聚集在她身上的感受。因為年輕的她風頭比羅斯福更勁。
隨後,宋美齡開始了美國各地的巡迴演講。在4月4日好萊塢露天廣場的演講上,宋美齡向3萬聽眾發表演講,這場激起熱烈回應的演講在樂隊演奏的《蔣夫人進行曲》中落幕。這時候在美國的宋美齡,她應當感覺到她是作為一個美國的女兒———羅斯福的女兒一般受到大眾的寵愛。那些在台下傾聽她演講的好萊塢明星們,加在一起風采也無法與她相比。
5月,回到中國的宋美齡,帶給蔣介石的不是在美國萬人爭睹時的喜悅,也不僅僅是隨後而來的大筆美國援助,她還給蔣介石帶來了一個意外的禮物:參加開羅的三巨頭會議。在美國出盡風頭的宋美齡這次把丈夫也扶上了世界矚目的位置,而這是飽受欺凌的中國此前無法想像的。當然,這背後是全體中國人在抗戰中付出巨大代價後贏得的尊重,也有宋美齡長袖善舞的功勞。
1943年11月18日,宋美齡作為翻譯,陪同蔣介石率領龐大的代表團抵達開羅。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尼羅河畔首次會晤,這是一次規模巨大的聚會,幾乎所有知名的英、美軍官都來到了這裡。 23日,三巨頭會議開始。蔣介石第一次在這種場合發表了對戰局的看法。當晚,羅斯福專門設宴招待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輪椅上的羅斯福笑容滿面地點燃香煙,對蔣介石說:“由於中國人民在抗戰中的傑出表現,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我以為,中國應以平等列入四強,參加四強組織的機構及各項決策。”隨後,關於對戰後日本的改造處置,中國的被佔領土問題,羅斯福均以平等大國的身份徵求蔣介石的意見。就個人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望而言,由於宋美齡,由於羅斯福,蔣介石達到了人生的頂點。
回望1943年,實在是羅斯福夫婦的女兒宋美齡年。 (黃章晉)
《青年參考》2003年10月
附錄二
宋美齡安葬之地——芬克里夫墓園一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467909.htm

宋美齡去世後,她的家人將她葬於美國紐約上州西切斯特縣哈茨代爾郊外的芬克里夫墓園。這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墓地,始創於1903年,坐落在紐約市北25英里處,佔地63英畝,是美國東部最著名的墓園之一。進入墓園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心修剪的草坪與高聳的雲杉和楓樹,這樣的景緻使人彷彿置身在景色優美的公園中。
與美國其他墓地一樣,芬克里夫墓園也分為室內安葬和室外墓葬兩種。芬克里夫陵園是三個室內陵園的主體建築之一,整個墓園也由此而得名。陵園的外牆為灰色大理石或花崗岩,盡顯肅穆莊嚴。別具匠心的花色玻璃窗和精美的雕像,柔化了冷峻的氣氛。芬克里夫室內陵園建於1927年,共有三層,內部分為壁葬和私人墓室。進門處是一個寬敞而華麗的大廳。室內壁葬採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的方法,在長長的過廳兩側建造了高及天花板的壁龕,用來安葬遺體或骨灰。壁龕的表面鑲著拋光的大理石板,並用銅字鐫刻著主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一切是那麼樸素、簡潔。由於地面和壁龕採用了淺色大理石,加之六面體的玻璃穹頂和落地大窗,故而室內採光很好。陵園提供各種服務,可以接受顧客委託,一年四季為墓主擺放鮮花,並且根據季節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鮮花。這些鮮花使得大廳有了勃勃生機,也顯示了人們對逝者的縷縷追思。私人墓室內有祭台、條凳和花色玻璃窗,據說宋美齡就是被安葬在宋家的私人墓室內。
在美國,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傳統的土葬,因此除了室內陵園外,芬克里夫的室外墓葬也很有特色。早年的石製墓碑掩映在草坪、綠樹和鮮花之中,近年來新修的銅製墓碑平臥在茵茵綠草之中,銅板上安放著可拆卸的花瓶,瓶中是不敗的鮮花。最近,墓園已禁止樹立墓碑,代之以銅板。因此我們在墓園裡常見的十字架和墓碑已不多見了。
芬克里夫地處西切斯特縣(這裡是克林頓夫婦離開白宮後的住所所在地,希拉里也是從這裡走向國會山的),距紐約僅一小時的車程,因此芬克里夫墓園成為眾多紐約名人的最後安息之地。
芬克里夫到底安葬著多少名人已無法精確統計,僅從墓園網站提供的部分名人名單上就可窺一斑,從政客、藝術家、NBA球星到學者、著名的傳記作家,還有控制當年紐約毒品和賭場的黑手黨大佬,可謂“人才濟濟”。
安葬在室內八組的阿蘭•弗里德被譽為“搖滾樂之父”,50年代在克里夫蘭電台主持過搖滾音樂節目,並出演過五部電影。由於他的貢獻,搖滾樂在美國從黑人音樂一躍而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全國性音樂。 1965年,他的骨灰被葬在芬克里夫墓園,後被遷往俄亥俄的搖滾樂名人堂。
伊曼紐爾•福伊爾曼是出生在奧地利的大提琴家,被同行稱為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他11歲在維也納登台演出,1938年移民美國,執教於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 1942年5月25日,因手術感染而英年早逝。他選擇了芬克里夫作為最後的歸宿。
人們一定記得193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的經典影片《綠野仙踪》,其中出演與膽小的獅子和稻草人一同在奧茲國探險的小女孩多蘿西,就是美國著名的電影明星朱蒂•加蘭。 1969年6月22日,她因過量服用安眠藥逝世,年僅49歲。加蘭一生獲得兩次奧斯卡提名,並因《綠野仙踪》而獲得一次特殊獎。同時還五次獲得格萊美獎和一次托尼獎。她去世後,在一天內就有兩萬多人瞻仰她的遺容,下葬在芬克里夫後前來悼念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墓園管理員認為加蘭的墓穴是全園最搶眼之處,鮮花四季常開。安葬加蘭的壁龕與周圍沒有什麼不同,大理石板上也僅簡單地刻著姓名和生卒年代。有所不同的是穿過這個走廊,來到落地的大玻璃窗前,可以俯視下面的花園。這個花園是加蘭紀念俱樂部捐贈的,以“朱蒂•加蘭玫瑰園”命名,種植了大量的名貴玫瑰。墓園長期派人看守,旁人不得入內。
芬克里夫又有“政治墓園”的別稱。除了文藝界人士之外,這裡還安葬了不少政界名人,如前國會眾議員奧斯汀、“美國志願者運動”的發起人布思、民權領袖惠特尼•楊等。宋美齡下葬芬克里夫後,墓園以最快的速度將她的名字添加到名人錄上,並將她的生平事蹟做了簡單的介紹。葬在這座墓園的中國名人還有宋美齡胞兄宋子文、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等。
值得一提的是,芬克里夫還是“黑人穆斯林”運動的領導人馬爾科姆•愛克斯夫婦的安葬地。 “黑人穆斯林”是美國黑人的激進主義運動,起源於上世紀的30年代,60年代變得相當流行,一些黑人穆斯林如拳王阿里也曾參加。 60年代,愛克斯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他的觀點與馬丁•路德•金有所不同。他提倡黑人的獨立性,不與白人妥協,並用激進的手段來解決美國的社會問題,在激進黑人青年中很有號召力。 1965年2月21日,在紐約哈萊姆的一次集會上,他剛準備演講,就被一個持不同政見的黑人槍殺。 1997年他的妻子貝蒂在一起火災中遇難身亡,與丈夫合葬在芬克里夫松園B區內。
從某種意義上講,芬克里夫是一處名人濟濟的墓地,也是美國墓地的典型代表,處處體現著美國墓園文化的理念。這裡沒有中國人想像的那種荒涼蕭瑟和岑寂陰森,有的只是平靜、安詳和永恆。這大概也是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不同表現吧。 (姬虹)
《世界博覽》2003年第1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