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 德國白玫瑰可資借鏡
2015-03-02 10:13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基會董事, 國立台灣師大音樂系畢業,鋼琴暨聲樂音樂家, 曾任教各級學校教授鋼琴;業餘寫作及演講,致力於社會工作為" 台灣奧福教育協會"創會者之一,並擔任第四屆理事長系畢業, 鋼琴暨聲樂音樂家,曾任教各級學校教授鋼琴;業餘寫作及演講, 致力於社會工作為"台灣奧福教育協會"創會者之一, 並擔任第四屆理事長育協會"創會者之一,並擔任第四屆理事長
[本文]
[本文]
在228紀念日這一天,台灣多所大學的蔣介石銅像、 中正堂招牌等等象徵威權的圖騰被潑油漆、貼布條,寫著「兇手」、 「屠夫」、「為亡靈懺悔吧」等字句。 主其事的學生不但留下社團名,還在臉書發表聲明, 以示為自己的舉動負責,同時盼喚醒民眾對威權統治的記憶。
多數校方採取比過去較為尊重的態度, 表示不會懲處學生但希望學生收集多方意見,循正常管道提案、 理性溝通。這大概是自從太陽花學運以來, 以及九合一大選連戰和郝柏村的「皇民」之說引起了公民意識高漲, 年輕人對歷史產生興趣與理解,所帶來的效應吧。
但是,68年了,歷史傷痕未經療癒,變成一個潰爛了、 又時時會發痛的舊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國際的「轉型正義」 潮流中,台灣被列為「落後的國家」,228的傷痛至今仍折磨著綿 延四代、不分省籍的台灣人。
設立在德國慕尼黑醫學院主樓內的「白玫瑰紀念館」和1987年成 立的「白玫瑰抵抗運動基金會」,為轉型正義做了最好的示範。 紀念館不只陳設史料,也是傳承精神、實踐和研究的場域, 尤其重視青少年教育,每年從各地來此參觀的中小學生多達十萬人; 基金會也籌辦巡迴展,遍及全德國境內;數度出國,日本、俄羅斯、 英國、法國都曾邀展。
他們的努力對戰後德國的精神重建有很大的貢獻。德國人從研究「白 玫瑰」的歷史找回原有的道德與文化價值, 那些傳統價值曾被希特勒破壞,將德國引向罪惡和毀滅;而白玫瑰精 神重現,成為後世德國人的救贖。
蘇菲.索爾,這個名字被列在德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名單中, 與巴赫、馬克思、愛因斯坦、馬丁路德、俾斯麥、歌德等人並列。 她是十人之中唯一的女性, 1943年2月18日因散佈揭發納粹罪行的傳單被捕,四天後被判 刑斬首,死時只有22歲。
蘇菲和哥哥漢斯成長於納粹統治下的德國基督教家庭,一方面深受「 理想主義」薰陶,兒童時期就參加希特勒青少年團, 狂熱的信仰納粹「愛國主義」, 這樣的人為甚麼數年之間轉變為反抗納粹、 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的烈士?史家有很多研究與分析, 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是必然。 ---Read More---
漢斯.索爾是慕尼黑醫學院學生, 他更早領悟到德國內部瀰漫著面臨強權的恐懼陰影, 而納粹思想追求的心理效果就是塑造這一恐懼, 它不僅造成表面服從,更強行剝奪了每個人自由思考的權利。 戰爭初期德國「沉默的大多數」形成晦暗的格局, 不知不覺使整個德國社會淪為縱容、默許(或說慫恿) 希特勒暴行的幫兇。
蘇菲第一次來到慕尼黑,看到哥哥漢斯書中有「反抗暴政」的詞句, 滿懷憂慮地說:「我很害怕」,這種害怕是真實的。但漢斯說:「 我們應該告訴人們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波蘭,300萬猶太人被殺, 而我們的新聞從來不會報導, 所有像我們這麼大年紀的猶太人都被關在集中營。」 也許不僅僅是親情的說服,而是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 使蘇菲從恐懼的大多數轉變為勇敢的反暴政戰士。 又也許她的出發點僅僅是良知未泯,使她對猶太人的遭遇產生同情, 也對殺戮行為感到厭惡。
他們開始購買郵票、信封,到教學大樓順手牽羊拿取紙張、 自印傳單,投遞到收集到的地址,有的挨家挨戶放在門口。有一份白 玫瑰傳單這樣寫著:「如果我們的聲音像浪潮席捲整個國家, 如果大家都來參與,那麼, 壞的制度就會在強而有力的浪潮中動搖了!」 非常確切的表達了真理應有的激情。
哲學教授胡貝爾原本也是「沉默的大多數」之一, 他對漢斯提出一個問題:「在這樣困難的時局中,你們的『一張紙』 又能改變什麼?有什麼意義?」漢斯回答得非常簡潔:「喚醒人們! 」胡貝爾教授為學生們的純情所折服, 他開始在納粹當局的教授會議上消極抵抗, 在課堂上講授自由思考的權利,甚至為印製傳單提供紙張,最後, 索性也加入白玫瑰的行列。喚醒!是啊,只有喚醒,一次又一次, 這是啟發民智的運動。
散發傳單是德國《威瑪憲法》許可的範圍,並不構成犯罪,但是白玫 瑰舉發納粹罪行的言論使得他們成為蓋世太保的眼中釘。1943年 2月18日清晨,索爾兄妹來到慕尼黑大學主樓,趁學生上課之際, 把傳單依次放在教室門口。蘇菲在主樓的二樓向下拋撒傳單。校工史 密特看到之後迅速舉報,蓋世太保立即予以逮捕。隨即, 克里斯朵夫、亞歷山大、 維利和胡貝爾等八十多位白玫瑰小組成員先後被捕。僅僅四天的審判 ,包括索爾兄妹的六個人被判斬首示眾。
2005年,柏林電影節公映《蘇菲.索爾:希望與反抗( SophieScholl-Die letzten Tage)》。 電影描述蘇菲被捕之後短短幾天內的審判與斬首過程。 蓋世太保好意的誘她認罪,蘇菲拒絕了,但當她回到牢房, 不由得發出一陣撕心裂肺的哭喊, 那是任何人面對生命將被剝奪都會感到發自內心的恐懼, 蘇菲也不例外。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理性一旦甦醒, 立刻明白了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害怕,但我並不屈服」 ,無懼於為自由獻出生命。
22日下午5時臨刑前,索爾兄妹其他同伴最後一次見面, 彼此不說一語,默默傳抽著一根香煙。 蘇菲第一個走上斷頭台,她平抑著起伏的心臟,面無懼色, 坦蕩而從容。漢斯是最後一個,他把頭伸進刀架,突然奮力高呼:「 自由萬歲!」激昂的聲音令人扼腕落淚。
導演馬克.羅德蒙特說:「當年, 包括我祖父母在內的成千上萬的德國人, 面對納粹暴行採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我希望對這種現象進行剖析。 」他的話直指核心, 這也是二戰後德國每個公民對自己不堪的歷史必須反省的問題: 在暴行發生時,我為什麼選擇了沉默?
人們沒有忘記白玫瑰,沒有忘記那一群青春正盛的優秀青年。198 7年,白玫瑰事件44年後,倖存的白玫瑰成員米勒發起成立「《白 玫瑰》抵抗運動基金會」,從事轉型正義的希望工程,昭告世人: 每一個世代的勇氣都重新定義我們的文明!
轉型正義的基本原則:
真相----實際訪查,將犯行史實誠實記錄,公諸於世
對加害者審判----確立「體制領導者」的罪,非全體族群
沒收加害者之財產賠償予受害者
面對事實,反省、道歉、避免再犯
建造紀念碑、紀念館以保存歷史記憶
對加害者審判----確立「體制領導者」的罪,非全體族群
沒收加害者之財產賠償予受害者
面對事實,反省、道歉、避免再犯
建造紀念碑、紀念館以保存歷史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