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共與中國帝國主義者---世界的禍源與台海的亂源---成天擔心被「境外勢力」顏色革命或Regime Change,這基本上可以證明他們外強中乾,缺乏自信,深恐亡黨亡國在即
---以美國為首的自由與民主世界,若能把中國這隻惡龍「和平演變」,若能成功地對北京進行「政權改變」(regime change),若能成功地馴化或改造中國帝國主義者,若能成功地讓中國成為「自由國際秩序」的responsible stakeholder,這將是曠世的豐功偉業,我們最大的prize以及我們對人類的最大貢獻。
---本文與「從尼克森主政的時期開始,華府基本上一路在扶植中國與北京的老共政權壯大,這是養虎貽患,愚不可及」一文的發表,都旨在呼應由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啟動的、最近一兩年來美國國安與戰略界不斷出現的、希望美國檢討與調整對中戰略的呼聲。
一
台灣建州運動於6/3/2015發表「從尼克森主政的時期開始,華府基本上一路在扶植中國與北京的老共政權壯大,這是養虎貽患,愚不可及」一文,我們在其中這麼說:
//建州派從去年起,就不斷主張與呼籲: 美國武裝力量(以海空及陸戰隊的武力為主)的主力必須配置在東線(在東線對中國採取攻勢,但在西線對俄羅斯採取守勢,在挾具有海空優勢兵力的對中國「海空一體作戰」迅速地取得勝利後,再以「陸空一體作戰」解決俄羅斯的威脅ˇ),以阻止中國的擴張,並保護它的盟國與安全夥伴。 [6/17/2015加註: 「對中國採取攻勢」是指在東亞進行前進部署的美軍被置於隨時可以進入作戰的高度準備狀態,在共軍先對美軍或先對美國的盟國或安全夥伴發動攻擊後,美軍有能力對共軍迅速進行具有決定性的反擊。 ]
台灣建州運動的世界大戰略建築在兩個基本的認知或假設上:
第一: 沒有世界問題,只有中國問題。
第二: 沒有台灣問題,只有中國問題。
第二: 沒有台灣問題,只有中國問題。
所以,我們認為:
第一: 只有對中國進行政權改變(regime change),才能根本解決中共政權或信奉「大中國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者所建立的政權對「自由國際秩序」的創建者與保護者美國在世界的領導權的挑戰與破壞。 [倘若中共政權或信奉「大中國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者所建立的政權對「自由國際秩序」的創建者與保護者美國在世界的領導權的挑戰與破壞成功,不要說台灣會被併吞,整個亞太都將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這樣的世界是野蠻與黑暗的世界,也絕不是您我想見到與生活的世界。 ]
第二: 只有對中國進行政權改變(regime change),才能根本解決中共政權或信奉「大中國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者所建立的政權對台灣的安全、生存、發展、自由與民主的威脅與危害。 [到今天,台灣前途仍然無解,到今天,台灣人民仍然無法獲得完全的解放,到今天,台灣人仍然無法出頭天,這看起來應該不是台灣人的努力不夠,而是中國帝國主義者與老共的黑暗勢力太強大,而且看起來還會越來越強大與囂張,可能至少還會有一段時間是這樣。所以,台灣人應與美國及全世界的親台灣人的、護台的、正向的與光明的勢力緊密結合起來,以便儘速達成對中國進行政權改變的目標。只有主動出擊,並結合中國境內外真正要走民主及與西方共存共榮的道路的勢力,對中國進行regime change,才可望拿到一隻較好的key,來較好地解決台灣的出路。 ]
美國、台灣人、日本、民主國家、自由世界與中國週邊的各國人民現在必須下定決心,對已展露黷武的本質與擴張的野心的中共與中國展開有效的反制行動,要採取積極的防衛,以進行有效的嚇阻,同時要扶植中國境內與境外的真正民主力量,協助它們在中國進行regime change。 //
[6/17/2015加註: 美國在處理世界問題時,軍事準備足夠,但通常由於政治意志不足或無法持續,所以導致失敗。現在對付欲挑戰與取代美國的世界領導權的老共與中國帝國主義者,美國必須如同過去對付蘇維埃社會主義帝國一樣,要有持久的作戰意志,否則無法在中國對美發動的「百年溫戰」中獲勝。 ]
二
倫敦「金融時報」在5/27/2015刊登了一篇有關中國發表的國防白皮書(5/26/2015發表)的報導,其內容如下:
“China accuses US of stoking ten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y Charles Clover in Beijing
The Financial Times/AFP
May 27, 2015
By Charles Clover in Beijing
The Financial Times/AFP
May 27, 2015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n Tuesday accused the US of stoking ten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 it released a muscular new military doctrine envisaging far-flung combat operations.
At the launch of a security white paper, PLA spokesman Yang Yujun said unnamed “outside powers” were trying to “tarnish the Chinese military's reputation 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exaggerated tension”.
“We cannot eliminat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is to create excuses for the actions that certain countries may be planning to take,” said Colonel Yang. “This is not a new trick, and has been used many times in the past.”
International concerns have risen in recent months over China's accelerating efforts to create habitable islands on remote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irroring efforts by neighbours including Vietnam,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 intended to buttress maritime claims in the region.
In the past month, the US has stepped up surveillance flights over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one case, a P-8 Poseidon aircraft carried a camera crew from television network CNN, which broadcast radio warnings issued by the Chinese navy. The US is considering flying surveillance missions even closer to the islands, as well as sailing warships within a few miles of them, as part of a new, more robust US military posture in the area.
“I think in the past few weeks, it seems that suddenly there is a lot of uproar regarding this,” said Colonel Yang.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hype surrounding this news. Is it because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shrunk and become more crowded?”
The war of words takes place against a broad rethink of China's defence policy, presented in the white paper on Tuesday.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the eighth such white paper since 1998, emphasi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untry's security needs away from simple territorial defence towards an offensive capacity overseas.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ed 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as key strategic elements in the “winning of informationised local wars” — the same day as the PLA opened an account on Weibo, China's equivalent of Twitter.
Army operations would “continue to reorient from theatre defence to trans-theatre mobility”,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 while the navy would shift its focus from “offshore waters defence” to “open-seas protection”. The air force, meanwhile, would shift focus from “territorial air defence” to “defence and offence”.
A new counter-terrorism law still under discussion would for the first time legalise the stationing of Chinese troops abroad without a UN mandate, seen as a precursor to military operations further afield.
While the white paper promised that China would never attack first, it also made clear that China perceived itself to be surrounded by threats. It described “new threats from hegemonism, power politics and neo-interventionism” as well as from terrorism, separatism, while insisting that “anti-China forces have never given up their attempt to instigate a “colour revolution” in the country.//(報導結束)
(Additional reporting by Ma Fangjing)
台灣建州運動要特別請台灣與台美鄉親注意最後那一段: While the white paper promised that China would never attack first, it also made clear that China perceived itself to be surrounded by threats. It described “new threats from hegemonism , power politics and neo-interventionism” as well as from terrorism, separatism, while insisting that “anti-China forces have never given up their attempt to instigate a “colour revolution” in the country. (雖然白皮書允諾中國將不先動手攻擊,但它也表明,
可笑的老共對山頭林立、無法整合、力量很微弱、
三
接下來我們請台灣與台美鄉親們來讀一篇報導:
《人民日報》整版發文猛批「顏色革命」
• 2015年6月14日• http://www.bbc.
//習近平執政以來採取的許多政策也被外界詮釋為防止中國發生「顏色革命」的舉措。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週日(14日)用整版刊登大陸五名學者的署名文章,警告「顏色革命」的災難性後果。
編者首先為「顏色革命」定性說,「顏色革命」指21世紀初期,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
此後,中國大陸五名學者分析了「顏色革命」的原因與教訓,警告「顏色革命」危害深重、不能陷入「顏色革命」的陷阱,強調民主制度不能強制移植。
雖然中國官方媒體不時提到「顏色革命」,但是像《人民日報》這樣集體發文、高調警示並不常見。
「顏色革命」成為敏感詞,可以追溯到2011和2012年間,當時,受「阿拉伯之春」的影響,中國也出現「茉莉花革命」的呼聲。
此後,中國當局對「顏色革命」的重視程度愈見加強。
2012年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執政以來多次警告,中國是一個大國,犯不起「顛覆性」的錯誤。
習近平採取的許多政策也被外界詮釋為防止中國發生「顏色革命」的舉措。比如嚴打引發強烈民憤的腐敗、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遏制公開傳播西方價值觀等。
觀察人士注意到,最近中國討論「顏色革命」的風聲確實更大,也許與香港「佔中」、台灣「太陽花運動」有關。
顏色革命的提法引起中共當局的警覺
2014年香港發生以黃色雨傘為標誌的「佔領運動」以來,中共輿論一直將它與「顏色革命」聯繫起來,並始終稱這是國外政治勢力和金錢支持策動下的行動。
香港立法會下週將就備受爭議的特首選舉辦法修改草案舉行表決。
警示
縱觀這五篇文章,幾名學者選取不同角度,評論顏色革命的危害,以及生搬民主對中國的不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哲學所研究員徐崇溫在題為《民主制度不能強制移植》文中說,一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都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輸出民主戰略。
文章說,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歸根到底要由各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和變革,而不能照搬照抄他國。
這一說法也與習近平此前提出的「鞋子合腳論」相呼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金燦榮撰文說:「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多發疊加,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嚴峻考驗。」
文章說:「西方敵對勢力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放棄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始終沒有放棄顛覆我們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圖謀。」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志洲在文中說,必須在觀念上「去西方化」,破除「西方制度迷信」,而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與制度模式。
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寒竹的文章是《不能掉入「顏色革命」陷阱》。他說,「顏色革命」這一概念本身充滿內在矛盾和似是而非的說辭,是美國等國家實現其全球戰略的一個工具性概念,並不是要解決某個國家具體存在的問題與矛盾。
「如果發展中國家不小心掉入「顏色革命」的陷阱,整個社會將會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邵峰說,對待西方所謂「顏色革命」的企圖,最好的應對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集中精力發展自己。打鐵還須自身硬。 //
(撰稿:蘇平,責編:高毅)
讀完上面這一篇漢文報導之後,習慣閱讀英文報刊與文章的鄉親可以再閱讀下面這篇英文的報導:
“China has taken up Russia's deepest fear”
By Linette Lopez
June 15, 2015 11:59 AM
http://finance.yahoo.com/…/china-taken-russias-deepest-fear…
June 15, 2015 11:59 AM
http://finance.yahoo.com/…/
President Xi Jinping wants his people to know that the greatest threat to China is an insidious export from the West — ideas that could lead to a color revolution.
"The one non-neglectable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 revolutions in these countries is the spreading of Western ideology, especially from the US," Xu Songwe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rote Sunday in The People's Daily (via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e People's Daily is 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aper known to reflect the sentiments of Xi's regime.
Xu wasn't alone either. In the same issue, four other academics also shared their thoughts on the dangers of color revolutions. The message was clear. There will be no nonviolent political movements in China. There will be no regime change. This will not be Lebanon or Ukraine in 2005. This will not be the Middle East in 2011.
Don't even think about it.
That's where the danger is, after all — in the thinking.
China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shutting out Western ideals from research centers, school curriculums, and higher learning for some time now, but it is rare to see these thoughts broadcast by a government mouthpiece.
The basic gist of all of the papers in Sunday's People's Daily is fairly simple. It's like this: The proliferation of Western democratic ideals are a Cold War tactic that helped bring about the end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ideas bring unrest and discontent to population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bloodshed. They also tend to end in failure (see: Arab Spring). Those who foment this kind of unrest are enemies of the state.
There is "a high price to pay for nations that fall into the trap of color revolutions," one article said, according to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Besides, a People's Daily commentary that ran Friday sai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rigid enough to protect against threats, and resilient against internal problems and external shocks."
So don't even try it.
China is taking a play right out of Russia's book with this one. In March, The Security Council of Russia railed against the US security strategy, writing: "In relation to Russia,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of the US using extensively advanced means for 'color revolutions' to eliminate unwanted political regimes."
So where do color revolutions start?
So where do color revolutions start?
Aside from schools and research centers, they start on the internet.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knows that all too well, having released a chilling memo last month that said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ain battlefront for struggle in the ideological area."
Western hostile forces and a small number of "ideological traitors" in our country use the network, and relying on computers,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such information terminals, maliciously attack our Party, blacken the leaders who founded the New China, vilify our heroes, and arouse mistaken thinking trend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using "universal values" to mislead us, using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to throw us into turmoil, use "color revolutions" to overthrow us, use negative public opinion and rumours to oppose us, and use "de-partification and depoliticization of the military" to upset us.
Hours after these papers appeared in The People's Daily, Hong Kong authorities said they had taken nine people into custody for potentially attempting to plan an attack on a legislative building on the island. Officials think they may advocate "localism," or the belief that the mainland should stay out of Hong Kong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Bad timing.
四
最後建州派請鄉親們直接閱讀老共的喉舌---人民日報---上頭所刊載的文章,這些是老共與北京政權幾個無恥的幫閒、御用文人、文痞與文丑所寫的。老共的文宣機器如此大費周章,全版刊登這些人渣所寫的垃圾,您就可以知道老共的確有亡黨亡國的恐懼,當然這也預示他們又要「講政治」,準備「統一思想」,並準備要在這個思想戰場上,在境內外,展開全面的與大規模的掃蕩與攻擊行動,以延續其狗命。
看起來,老共真的被他們的「美國老朋友」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嚇到腿軟了,不做困獸之鬥不行了。
「“顏色革命”為何行不通」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5年06月15日17:33
“顏色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 “顏色革命”給相關國家乃至國際地緣戰略格局帶來了一系列影響。 “顏色革命”發生的根源是什麼?帶來了哪些消極後果?又給我們什麼啟示?本版文章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者
——編者
違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民主制度不能強制移植徐崇溫
21世紀初期,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如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相繼發生了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事件。由於在這類事件中往往以顏色為標誌,因而被稱作“顏色革命”。
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失業率高,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有的國內民主生活不充分,官員貪污腐敗嚴重,內部矛盾比較尖銳;有的放鬆警惕,執政者與反對派溝通不足,給反對派利用經濟社會問題發動遊行示威等提供了可乘之機。但這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都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輸出民主戰略。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歷屆政府都把自由民主當作其重要的輸出品。特別是小布什任總統以來,以“民主和平論”為理論支柱,以強大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為基礎,干涉別國內政,強制推行西方民主制度。 “民主和平論”鼓吹國家政治結構同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存在因果關係,認為同屬民主制度的國家之間通常不會打仗,因而美國就把輸出和推廣西方民主制度當作維護世界和平的前提和保證。小布什卸任後,繼任的奧巴馬又承續了這項推廣和輸出民主的事業。
美國首先利用媒體為發動“顏色革命”製造輿論氛圍,蒐集現政權的錯誤、弊端,盡量誇大,以激起群眾的不滿和反抗情緒;同時,向民眾灌輸美國價值觀,使人們認同美國的經濟政治制度;培植大量非政府組織,全方位培訓反對派領導人,抓住政府換屆選舉或突發事件的時機,通過各種街頭政治活動, 達到推翻現政權的目標。美國通過輸出民主策動“顏色革命”的這一套理論和實踐,就是在西方國家也遭致廣泛批評。
一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應建立在保衛國家核心利益上,而不應追求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其他國家。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指出,布什的“民主化”戰略強制輸出民主,將會帶來複雜局面,引發地區動盪,使美國維護地區穩定的成本不斷增加。
二是民主能解決一切問題只是神話,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是因為有共同利益,而不是因為有類似政治體制。美國《國家利益》網絡周刊曾發表文章說,共同的民主制度並不足以成為集體行動的基礎,認為民主能解決一切問題只會導致災難。
三是西方民主也有不光彩的一面,美國不應把促進民主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曾發表文章指出,西方民主通常也會引發許多問題,甚至可能導致專制。
四是強行輸出民主改造世界,是一種具有野蠻性的行為。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發表文章說,20世紀的發展歷程證明,一個國家是無法改造世界或簡化歷史進程的,也不可能通過越境向國外輸出製度和文化,輕而易舉地實現他國的社會變革。
而從輸出民主的實施情況來看,由於任何國家的民主體制都在本土上成長和發展,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條件和民族特性,因此雖可藉鑑經驗,卻不可照抄照搬。而且,強制移植民主所帶來的只能是政黨林立、政局動盪、社會分裂和經濟倒退。例如,烏克蘭在爆發“橙色革命”之後,國內通貨膨脹嚴重,主要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揚,經濟面臨困境。
從政治法律的角度來看,輸出民主、顛覆別國政權的“顏色革命”更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和現行國際法關於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一系列明確規定,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事實說明,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條件下,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樣性,才能保證各國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歸根到底要由各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和變革,而不能照搬照抄他國,更不允許別國越俎代庖。一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世界,只能是各種文明相互交匯、相互借鑒,所有國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的世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哲學所研究員)
安全之敵、動亂之源、人民之禍“顏色革命”危害深重金燦榮
當前,我們需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必須看到,在一些敵對勢力的眼中,始終抱有堡壘從內部攻破的信條,而煽動“顏色革命”則是其一大利器。因此,防範“顏色革命”、確保國家安全必須時刻警惕、警鐘長鳴。
“顏色革命”是西方勢力推行干涉、大搞顛覆的工具。西方所竭力鼓吹、大加讚揚的“顏色革命”其實並不是什麼革命,而是西方乾涉內政、顛覆政權的工具。究其實質,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培植親己勢力,假借他人之手,搞垮那些自己不喜歡、不聽自己話的政權,實現其目的。 “顏色革命”有一些共有症候,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欺騙性。表面上,是西方國家為了踐行自由、民主、人權,實際上是為赤裸裸地干涉內政披上華麗外衣,包裹成爭取民主、維護人權、捍衛正義的民主抗爭,帶有相當的迷惑性。二是隱蔽性。西方躲在幕後,借助基金會、非政府組織以及互聯網等新媒體,通過無形之手資助、拉攏和培養親西方的反政府人士,對目標國進行長期政治滲透,待機會來臨,直接幫助策劃、起事。三是對抗性。往往導致激烈的衝突和流血事件發生,社會認同和凝聚力被撕裂,國家幾近分崩離析。
“顏色革命”是國家安全之敵、動亂之源、人民之禍。 “顏色革命”的代價是十分沉重的。對於那些曾激憤上街、憧憬民主的民眾來說,革命激情退去之後,留給他們的盡是難以吞嚥之苦果、難以承受之痛苦:政局陷入動盪衝突。幾乎所有爆發“顏色革命”的國家,不僅政治混亂,社會失序,國家主權更是嚴重割裂,政局呈現碎片化趨勢。這場所謂的革命非但沒有帶來穩定,反而加劇了政治鬥爭。事實證明,“顏色革命”不僅不是解決國內問題的良藥,反而是加重問題的毒藥,毒害的是廣大民眾,留下的是更迭—動盪—再更迭的惡性循環。經濟面臨滑坡坍塌。綜覽那些爆發過“顏色革命”的國家,經濟持續凋敝,市場一片狼藉,整個經濟系統運行紊亂,財政赤字不堪重負,腐敗等問題也並沒有因革命而解決。人道主義危機加劇。 “顏色革命”帶來的不是民主,而是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在亂局中,大量無辜平民死亡,人道主義危機嚴重。此時,西方所宣稱的人權早已沒了踪影。事實證明,對比人權狀況,革命後比革命前更糟糕。
必須警惕“顏色革命”對我國的滲透和傳染。當前,國際局勢深刻變化,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多發疊加,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嚴峻考驗。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放棄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始終沒有放棄顛覆我們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圖謀。對此,我們必須時刻警惕,防範、應對、抵制“顏色革命”,堅決、果斷、果敢地捍衛國家安全不受威脅、不受侵蝕、不受損害。為此,必須堅定理想信念,捍衛主陣地。要堅定正確信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戮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範、管理、處理國家安全風險,有效應對、處置、化解社會安定挑戰。始終繃緊國家安全這根弦,依法防範、制止、打擊危害我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遏制境內外敵對勢力對我策動“顏色革命”的圖謀。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
破除西方制度迷信創新治國理政方略“顏色革命”
21世紀以來,以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為核心地帶,“顏色革命”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形成了浪潮式運動或連綿不絕的國際政治事件。各國的“顏色革命”大多以美麗的花朵命名,但幾乎都結出了令人難以下嚥的苦果。
“顏色革命”作為國際政治的邏輯結果,其發生有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顏色革命”是冷戰以西方“勝利”方式終結的後續事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採取“民主擴展”戰略,不僅威逼“非民主國家”或加以和平演變,也伺機推進“民主欠發達國家”的“民主化升級”,以達到西方標準。如果把冷戰終結與蘇聯解體比喻為一次國際政治大地震,那麼,連續發生的“顏色革命”,就是不斷的餘震。
其次,“顏色革命”是以西方制度為圭臬的單一化政治思維的結果。各國國情不同,政治制度、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發展條件與國際處境甚至矛盾的癥結都不同,不存在適用於所有國家的單一的政治制度、發展模式與解決矛盾的方案。然而,各國“顏色革命”的發動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基礎,就是奉西方制度為圭臬,加以效仿。然而,用西方制度這一張藥方,豈能治好各國不同的病症!烏克蘭和埃及是其中的典型。兩國都是政治長期動盪,腐敗不治,經濟乏力,民眾關切的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再次,發生“顏色革命”的許多國家確實在政治、經濟、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點教訓:其一,西方將“非民主國家”和“民主欠發達國家”納入其定義的民主化軌道的意圖,不會輕易放棄。所以,不能只是就事論事看待“顏色革命”,而要從國際政治的體系性變遷來看。其二,各國國情、政情、民情等不同,照搬西方的發展道路與政治制度模式,不僅不能達到社會變革的目的和民主的期望,反而會導致國家的亂局,必須在觀念上“去西方化”,破除“西方制度迷信”,而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與製度模式。其三,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主動實行變革,與時俱進,創新治國理政方略。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自覺抵制西方強行推廣意識形態選擇適合國情的政治體制邵峰
“顏色革命”在一個國家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地緣、歷史、政治、經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來看,可分為國內和國外兩方面原因。
從國內環境來看,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具有一些共同特徵。名義上和法律上已經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實際上仍然處於某一黨派或個人長期的權威主義政權統治之下。在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的同時,系統性腐敗盛行,造成嚴重兩極分化,使政權喪失民心。當權派長期執政,反對派往往指責選舉不公,對“顏色革命”爆發起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地區和族群對立也是不能忽視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從外部背景來看,主要是西方意識形態戰略推廣以及西方尤其是美國地緣戰略爭奪的結果。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國家內部出現嚴重經濟政治危機的關鍵時刻,美國及西方國家總是不失時機地大力推動“顏色革命”。在“顏色革命”準備和進行的過程中,西方國家非常注重政府支持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的雙管齊下,非政府組織發揮了特殊作用。
無論從理論還是從現實來看,“顏色革命”發生和最後結果主要取決於各國內部的政治經濟條件以及執政者處理問題的戰略是否得當。把發生“顏色革命”的原因完全歸因於外部干涉而不思改革進取,是不切實際的。
“顏色革命”給相關國家、國際地緣戰略格局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首先,爆發“顏色革命”的多數國家長期政局動盪、經濟停滯、人民生活貧困、外交進退失據,有的國家恐怖主義氾濫,有的國家甚至處於戰爭狀態。其次,西方國家通過支持某些特定國家的“顏色革命”,企圖達成扶植親西方政治勢力的戰略目標,使本已失衡的國際格局進一步向西方傾斜。再次,“顏色革命”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惡劣的示範效應,國家發展所需要的政治穩定受到嚴重破壞。這對“顏色革命”最初的民主制度訴求而言,實質上是一種否定和背離。
事實已經證明,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經過長期鬥爭和摸索形成的,是一個歷史的和理性的選擇結果。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各種文化和社會制度應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如果不考慮各國的不同國情和發展階段,強制要求所有國家都實行同一種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既不尊重歷史傳統,也不考慮現實國情,到頭來只會給相關國家帶來災難性後果。今天烏克蘭的分裂和中東很多國家的亂象,就是例證。
對待西方所謂“顏色革命”的企圖,最好的應對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集中精力發展自己。打鐵還須自身硬。我們必須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真正放在經濟建設上,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拒腐防變能力,讓最廣大人民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感受到國家的富強和希望、社會的公正與和諧。當然,更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與任何妄圖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改革發展的言行進行堅決鬥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把握三大特徵勿忘巨大代價不能掉入“顏色革命”陷阱寒竹
儘管西方國家對“顏色革命”含義的表述並不完全一致,但以下幾點通常被認為是“顏色革命”的主要特徵:
以西方政治制度為理想目標。西方國家常把“顏色革命”與“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聯繫在一起,看作是全球民主化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根據這個標準,只有發生以西方政治制度為理想目標的街頭抗爭運動才被稱為“顏色革命”。而發生在西方國家的街頭抗爭運動,無論有多激烈,如美國2011年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法國2012年發生的街頭動亂、英國2014年的“佔領民主”運動,都不會被西方國家認定為“顏色革命”。
以非暴力為主要形式。 “顏色革命”通常採取大規模的街頭遊行或廣場集會抗爭給現政權施加巨大壓力,並最終促使現政權崩潰。這種街頭政治形式與過去以軍事鬥爭方式推翻政權不同。所以,“顏色革命”也被稱為“非暴力革命”。
以顛覆政權為行動訴求。雖然自稱為“非暴力革命”,但“顏色革命”並非是一個和平變革,而是通過“非暴力”手段顛覆國家政權和根本製度。所以,即使是最溫和的“顏色革命”也不同於最激進的社會改革。 “顏色革命”顛覆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權和根本製度,而改革則是在既有政權的領導下修正和完善國家的基本製度。
根據這三個特徵,“顏色革命”這個概念顯然不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客觀描述,而是一個帶有明顯政治進攻性的概念。也正因如此,外部勢力的滲透常常成為“顏色革命”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一個國家發生街頭抗爭和動亂固然有內部的矛盾和根源,但這種街頭抗爭不是為了爭取民眾利益,而是為了推翻現政權並實現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戰略利益。
宣稱非暴力的“顏色革命”在實施過程中一般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違法原則,即大規模違法抗爭。因為不違法,就不足以威脅政府。抗爭者通常是走上街頭,強力佔領公共場所。二是“非暴力”原則,即抗爭者強力佔領公共場所,但並不直接採取攻擊政府機關和警察的方式。 “顏色革命”的支持者認為這兩個原則的結合使用可以形成所謂的“公民抗命”,從而給政府施加巨大壓力。如果政府軟弱無能而一再忍讓,抗爭者就步步緊逼,不斷擴大違法行動的範圍,直到政府崩潰。
稍加分析就能看出,“顏色革命”的非暴力抗爭其實是用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論蒙蔽社會大眾,其要害是有意曲解暴力的含義。 “顏色革命”有意把暴力狹義地界定為用武裝力量攻擊政府,而把用暴力強行佔領街頭和公共場所的行動說成是非暴力的。從法律的角度看,違法強力佔領公共場所本身就意味著對整個社會施行暴力、對普通大眾施行暴力。因為佔領者不使用暴力手段根本就無法封鎖街道,無法佔領廣場。這是對普通公民的施暴,帶有蠻橫的街頭暴力色彩。
儘管西方國家把“顏色革命”界定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一種形式,但西方國家的政治利益決定了“顏色革命”往往與民主理念相衝突。在“顏色革命”中,民主化被簡化和歪曲為“親西方”,民主原則本身卻被拋棄。一些國家發生抗爭的起因是,親西方的反對派在選舉失利後拒不接受選舉結果,走上街頭,以街頭抗爭來推翻選舉結果。從這點看,“顏色革命”跟它所打的民主旗號並不一致。
“顏色革命”這一概念本身充滿內在矛盾和似是而非的說辭,是美國等國家實現其全球戰略的一個工具性概念,並不是要解決某個國家具體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如果發展中國家不小心掉入“顏色革命”的陷阱,整個社會將會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作者為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台灣建州運動」發起人周威霖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David C. Chou
Founder,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an organization devoted to making Taiwan a territorial common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