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The Formosa Statehood Movement was founded by David C. Chou in 1994. It advocates Taiwan become a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to statehood.
簡介
[台灣建州運動]在1994年被周威霖與他的同志們在台灣建立, 這個運動主張[台灣人民在美國政府所認為的適當時機, 透過自決與公投, 加入美國], 第一個階段先讓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第二階段再經一次公投成為美國一州.

[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是台灣前途解決的[中程解決方案], 在台灣成為美國領地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 台灣領地人民再來進行第二次的公投, 那時公投的選項當然可以包括[台灣成為美國一州].[台灣獨立建國].[台灣繼續做為美國的領地]及其它的方案.

[台灣建州運動]現階段極力主張與強力推動[台灣成為美國的領地], 這應該是 [反國民黨統治當局及中國聯手偷竊台灣主權] 的所有台灣住民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舊金山和約]中被日本拋棄的台灣主權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監護之中, [台灣建州運動]決心與台灣住民. 台美人.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一起捍衛台灣主權, 並呼籲台灣住民將台灣主權正式交給美利堅合眾國, 以維護並促進台灣人民與美國的共同利益.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從金牛的故事看摩西的人生

~~~~~好文分享~~~~~
從金牛的故事看摩西的人生
作者:張仁和(台中西屯長老教會駐堂牧師).2017年7月23日


拯救人生的關鍵不是苦難本身,而是因為一顆開放的心。當我們的心願
意向苦難開放,就會開始邁向醫治之路。(猶太拉比哈洛德‧庫斯納)
When we open our hearts to pain and suffering, we begin to heal, not because
suffering is redemptive but because opening our heart is.(Harold Kushner)

聖經出埃及記述說摩西的故事,一般
人津津樂道於他不平凡的出生,在焚而不燬的異象中與上帝面對面的會
遇,以及他與埃及法老王鬥法展演十災的神蹟,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
過紅海的故事…等等,連2015年春節上映的電影「天地王者」也都把焦
點放在這些故事上。如果摩西的一生只有這些事情值得紀念,那麼他根
本不會是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最為懷念的領導者。身為基督徒研讀摩西
的故事,我們不得不問摩西一生的英勇事蹟與我們今日的生活何干?
猶太拉比庫斯納(Harold Kushner)認為,摩西身為一個被後代尊敬的領
導者,最要緊的地方不在於他成功地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反而是在他
面臨自己的使命與夢想遭遇失敗,在曠野流浪時帶領一群不知感恩的同
胞對他的指責與挑戰,甚至激怒了他犯下致命的錯誤,舉杖擊打磐石出
水,以致於上帝責備他無緣帶領人民進入應許之地(民數記20:12),最
終僅能在尼波山遠眺迦南,埋骨於沒有人知道的荒山野嶺中(申命記
34:6)。
為什麼摩西壯志未酬身先死反被聖經作者讚揚:「以色列中從沒有像
摩西那樣的先知,….也從沒有先知能夠行摩西在全以色列人民面前所行
偉大驚人的事。」(申命記34:10-12)?究竟摩西是如何克服自己人生的
挫折與失敗?為何他面對自己貢獻一生的人民不斷打擊他的使命,卻仍
能勇往直前仍以恩慈對待那些鄙視他的人民?如果今日的我們與摩西易
地而處,我們如何能夠對待自己所深愛的家人或所服事的朋友,他們不
但不知感恩於我們無怨無悔地付出,卻屢屢作出一些讓我們失望的事情
答案或許在於「金牛的故事」(出埃及記第32章)所傳達的意義。

個令人心碎的悲劇有許多不同的解讀,傳統上把全部的過錯歸罪於背棄
無形無狀的真神卻仿造金牛神像的以色列人民,但宋泉盛牧師以人民詮
釋學的角度,同情在曠野迷路而群龍無首的人民,嚴厲控訴摩西是一個
獨裁專制的神權統治者,以金牛事件為名,屠殺反對領袖的異議份子,
鼓動禁衛軍(利未支派)進行一場「勤王」的軍事行動(出埃及記32:26-
28)。這兩種解讀都是站在政教合一的立場,把摩西與人民放在對立衝
突的情勢中,雖然兩者評論的結果大相逕庭,傳統認為摩西是忠於上帝
旨意的領袖,宋泉盛牧師則認為摩西是失敗的領導者。問題是,後代的
猶太人拉比又是如何看待這個故事所帶來的意義,特別是當我們生活於
今日滿是令人傷心、挫折與失敗的世界中?
庫斯納認為,金牛的故事與摩西在西乃山前後兩次獲得神聖的啟示存
在著密切的關係。按照聖經作者的紀錄,原先摩西在山上領受上帝所刻
的十誡那兩塊石板,因為以色列人民造金牛的事件,摩西在氣憤之餘把
它摔破了(出埃及記32:19)。猶太拉比在傳統上認為,第一個法版摔成
碎片,是因為摩西看到自己千辛萬苦從埃及為奴之地帶領出來邁向自由
的人民,竟然那麼快就忘恩負義拋棄了上帝委託他的使命,所以摩西在
身心受創失望之餘,緊握十誡的雙手再也無法支撐石板的重量,因而不
慎將石板滑落在地上摔成碎片。要不是始終與人同在的上帝鼓勵萬念俱
灰的摩西再度上山鑄造第二套法版,我們很可能就無法知道上帝對人的
心意。
上述兩種不同的解讀,無論何者才是真正的情況,重要的是,這兩個
刻有十誡的石板所發生的故事,究竟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有學者
主張,第一塊被摔破的石板如果是象徵著神直接對人的啟示,反映著上
帝全然的良善與完美,那麼第二塊石板則是代表上帝與人(指摩西)
同的合作努力,反映著上帝的旨意與有限的人在現實經驗中對上帝的理
想。從這個故事,摩西學習到一件寶貴的功課:我們可以也應該為人類
設下崇高的道德標準,但同時也要常常準備著承受人類從那樣的高標準
中跌倒與失敗。或許摩西的一生就是將第一塊被摔破的法版碎片與第二
塊仿造的法版共同存放於約櫃裡,以致於他能夠在屢屢受挫的領袖生涯
中,堅持完成上帝託付他的使命。因為對有限的人來說,「破碎與完整
」的經驗是並存在我們的內心和生活中。
有些婚姻諮商專家使用金牛與破碎法版的故事,作為醫治與救贖破裂
關係的種籽。他們認為在所有現存的愛與信任關係中,永遠潛藏著背叛
可能發生的事實。雖然背叛的悲劇是可以被修復的,但存在著人與人之
間新的信任與愛的關係已經不同以往,它們是建立在灰心失望的現實經
驗(即第二塊法版)而不是天真的夢想和期待之上。從摩西的故事我們
可以發現,如果第一塊法版對人的生活要求過高而不切實際,以致於粉

碎了我們自己原先的使命與理想,那麼第二塊法版就是一種結合神與人
之間的異象,召喚我們活出比你我在有限的人生中更美好的自己,就是
這後來的誡命讓我們能夠一直持守到今日。
或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自己所深愛的人不知感恩無視於我們
的付出,好比有些相愛扶持的伴侶偶然得知自己的配偶不忠實發生外遇
的事件,或者相交數十年情義相挺的朋友竟然為了某些利益背己而去,
或是辛苦提拔後進的老闆最終竟然被對方虧空公款面臨倒閉危機,又或
者我們需要長期辛苦照顧失智的家人卻始終得不到對方記得我們所做
的一切。身處於這樣的人生挫敗中,我們該如何堅持人與人之間的疼愛
與信任?
金牛與摩西的故事啟發我們,認識人類天性的脆弱,即使在最完美的
人們身上也有偶發的不可信賴,在最惡劣的人們身上也存在著無法預期
的良善,這是我們一生可以學習的功課。摩西或許不能控制他人對自己
的行為與情緒反應,但他可以改變自己對他們的觀感,給對方成長的空
間做他們自己卻依然愛著他們,即使他們最終的決定不是當初自己為他
們所選擇的方向。有時,單單愛人比審判人更容易激勵他人達到成長與
改變往我們當初所期待的方向,甚至當對方終究沒能改變時,我們仍舊
同當初一樣深愛著對方,這就是摩西的故事帶給我們今日生活的智慧。
因為摩西清楚知道他所服事的對象不是那群不知感恩的人民,而是呼召
他並承諾始終與他同在的上帝。我們為他人服事,不是因為對方是誰或
者對方認不認識我們,也不是對方是否能夠回報我們什麼恩德,而是我
們清楚知道自己是誰以及那召喚我們來愛人的上帝。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觀「沈默」後之廻響

  (這樣的故事,多年以前我的老母曾講給我聽過)

      影片在「1641年兩位葡萄牙耶穌會神父在日本信徒吉次郎的引導順利偷渡到日本長崎附近的小村子」,拉開了序幕, 這兩名天主教神父是受耶穌會差派為調查恩師(費雷拉神父)受迫害宣誓棄教之謎,而偷渡到禁教的日本。在潛藏日本的期間:
1.他們目睹日本奉行官府迫害天主教徒的殘酷手段
2.他們見到因久無牧者,的信徒所發出那種心靈上對牧者的渴望以及渴慕擁有象徵信仰圖騰的聖像和十字架的眼神
3.他們更見到屬靈生命的軟弱
4.在「人性」遇到「對信仰忠誠」左右為難時日本奉行官府幫他們找來他們要找的恩師費雷拉神父(受賜名澤野忠庵)告訴他們:「棄教後生活中有了老婆和小孩還進行研究、撰寫書籍重要的不再有人因自己而死」; 然.其中卡爾培神父,為了救被推到海裡的信徒,和信徒一起死了所以他没有棄教的問題;至於存活的洛特里哥神父則繼他們的恩師費雷拉神父走上棄教之路、被賜名為岡田三  右衛門、協助過濾基督教物品的工作,對各項調查也都非常配合終其一生老死日本
5.神父棄教後據「維基」記載:
此後日本仍有部分平信徒持續禮儀,並以各種秘密的方式將信仰延續下來,其中大多數集中在今日的長崎縣境內這些人在日後被稱為「隱蔽教友」或「隱匿的基督徒」; 經過3世紀的禁教後,1856年,長崎下田通商口岸廢除了「踏繪」這個儀式,至1857年幕府解除鎖國後,外籍傳教士始得以在1858年重新被准許進入日本,在長崎、橫濱函館開港地從事傳教事業。1865年3月17日,長崎的隱蔽教友來到啟用不久的大浦天主堂,並與在此服務的神父接觸,使得這些禁教以來仍世代傳承信仰的平信徒被世人所知,此事後來被稱為「信徒發現」,被認為是日本天主教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日本對基督徒的鎮壓政策一直到「明治維新」後仍在繼續,直到1873年日本「明治天皇」廢除了對基督教的禁令,「踏繪」這一儀式才真正的退出歷史舞臺。
     樣的發展結果讓我想到耶穌曾說過的一句話(約翰福音十二:24)「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套用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接受的專訪中以信仰的角度貼切的對「洛特里哥神父」的詮釋是:「放棄了信仰以得到信仰」.


     故事發生在「1641年」的日本相較於「1641年」的台北部有西班牙統治者在金山三貂角(San Diego)等地都建有天主教教堂南部在今天台南一帶的西拉雅原住民居住區也有荷蘭人將基督新教加爾文教派泛宣傳,在傳教的同時他們也推廣文教工作,新港文書是為其範例之一。兩相比那時的台灣人是幸福的!
     影片最後看到「洛特里哥神父」離世後肉身被安放在一圓木桶內陪伴他的是一支放在他手中的十字架(應該是他被賜名後和他共同生活的岡田三右衛門家的女主人替他放的吧?)時又讓我想到聖經中的另一句話(馬太福音十:28):「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
      情節讓我不禁想起一位大約三十年前認識、二十五年前過世的朋一位寫得一手好字、長得很像當時的電視男星姜厚任的尚姓朋友一位當年是現役職業軍人的朋友他的父親是1949年來台老兵三十二年前就過身媽媽是咱台南的查某子意外的大腿肌肉發炎讓他身體血液的白血球異常增加必須定期到軍醫院做檢查、吃相關的藥物來控制病情; 那時剛好我二姊的工作也從服務19年的嘉義基督教醫院轉回台中西屯的慕義堂學生中心和一對挪威來的傳教師夫婦同工所以我就帶領他到慕義堂參加團契活動和聚會經過一段時間他也在那兒受洗成為基督徒他的母親没有反對他的信仰選擇。後來有一段時間没看到他有一天我自己做了一個夢醒來感覺不妙就跑到他家去找他媽媽告訴我他走了她知道她這兒子已受洗為基督徒但因不知怎麼聯絡我們所以最後還是以民間宗教的方式幫他辦了後事;這事讓我很難過是在慕義堂挪威籍的師母告訴我:「他已受洗了身後的儀式對他靈魂的得救没有影響」後才得以釋懷!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約伯的「比海沙更重」的苦難

~~~~~~好文分享~~~~~~
約伯的「比海沙更重」的苦難
作者:張仁和(台中西屯長老教會駐堂牧師)·2017年4月13日
前主日是棕樹節,也是受難週的第一天,選用了約伯記的故事,與教會的信徒分
苦難的問題。因為週報篇幅的關係,無法完整刊載約5000多字的講稿,只好放
在自己的網誌上。 我喜歡把約伯記當成一種抗議文學,抗議原先流傳的約伯傳
奇故伯1-2, 42:7-17)裡那種「善惡報應論」的上帝觀。就這點而言,猶太神
秘主義者Elie Wiesel認為約伯在「上帝」出現在旋風中以大能的創造作為來回答
他的質疑後坐在爐灰中像條蟲一般後悔自己的無知,好比被扒掉骨氣的狗,
先那個勇於向上帝質問的約伯不見了?實在很難令人認同,這樣的約伯遠遠不及
為所多瑪據理力爭的伯拉罕(創18:16-33)。
猶太拉比Harold Kushner主張,約伯想要了解苦難的原因,要求上帝回答,但上
並沒有正面回應,或許這也是約伯記作者的極限,人類終究無法解答某些苦難
與神之間的奧秘。人必須依賴上帝所創造的秩序中生存,但這個世界仍然存在
著某些地方或狀態」,是創造的秩序之光無法抵達的渾沌,就是這些隨機的
、偶發的、無道德目的之渾沌造成生命的受苦。因此,從古至今的人類在生活中
仍然必須忍受「創造與渾沌」共存的世界。重點不在解答苦難或消滅任何使人無
辜痛苦的苦難,而是在苦難中,上帝成為怎樣的力量幫助人去面對那樣的苦難
即使窮究我們一生也無從了解、避免的苦難?
約伯的苦難(約伯記6:1-3, 11-14)
約伯記這本書,在基督教的聖經中被歸類在舊約的智慧文學,但是在猶太教的聖
中,它是屬於「聖卷」的類別,意思就是在律法與先知書以外的經典。我知道
很多人喜愛約伯記,雖然不一定完全了解這本書的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不過約
伯的故事仍舊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因為它激勵許多人去思考人生最奧秘的兩個問
題,簡單來說,就是生命的苦難與上帝的公義這兩者的關連。
根據現代聖經學者的研究,約伯記這本書大概是完成於公元前第五世紀左右的作
是猶太民族結束被擄至巴比倫流亡的日子,在繼任帝國波斯王居魯士的恩
准之下,猶太人返回故鄉重建生活的時代。那時猶太人的社會面臨百廢待舉的日
子,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下,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宗教改革運動,嚴厲推行遵
守傳統律法和敬拜獨一真神的信仰。這個運動固然一方面使猶太民族從艱難的生
活中振作起來,凝聚他們特有的身份認同和信仰的傳承,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
使生活在異邦世界的猶太人,鼓吹一種猶太種族至上的血統主義,排斥信仰、
統不純正的撒瑪利亞人,歧視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外邦族群。在強調信仰純正的
精神壓倒一切的考慮下,許多與外邦人通婚的猶太家庭,甚至被要求中止「不合
法」的婚姻關係,遣送他們自己血統不純正的親人離開猶太人的土地,造成許多
家庭的悲劇。猶太人的社會在當時風聲鶴唳的教條高壓主義中,強調敬畏上帝才
是正確的信仰,完全遵守律法者必可承受上帝應許的人生福氣。
然而,有一小群猶太人的智者和思想家,並不滿意這種偏向極端右派的做法,
憂心整個社會在種族至上的主義影響下,喪失了信仰的包容性和憐憫弱勢者的
精神他們反對當時狹窄的宗教觀念,在上帝和普世人類的關係中,以及信仰和
生命的看法上,這群人提出一種與傳統主流觀念不一樣的聲音,被收集在舊約聖
經的正典中,好比路得記、約伯記、傳道書…等等這些作品,都可說是一種抗議
文學,幫助人從另外一種角度來思考信仰與生活的問題。
坦白說,我自己在年輕時,也是一個傳統的信徒,在教會生活中,勉強也算是一
認真參加聚會、敬拜上帝的人。雖然從我小時候的個性看不出來跟我的名字
「仁」愛又「和」平有甚麼相關,但是我很單純地認為,敬畏上帝的人才是真正
的好人,上帝必然保守全心信靠他的人。不料在我讀中學時,家庭生活發生很大
的變化,進入高中以後,我開始過著流浪的日子。那時後,有一個疑問不斷在自
己的內心浮現,究竟我的信仰出了什麼差錯?信仰上帝的人怎麼會遇到這樣的苦
難?這個世界還有天理公道嗎?果真敬畏上帝的人都過著幸福的人生?不信上帝
的壞人都會面臨審判刑罰?
詩篇37篇的作者說:「不要因作惡的人懊惱;不要羨慕不義的人。他們要像草一
很快地枯乾;他們要像花木一樣凋殘。要信靠上主,努力行善;安居在這片土
地上,享受康寧。要向上主尋求喜樂;他一定成全你的心願。…上主引導人走該
走的路保護順服他的人的腳步。他失足,也不至於爬不起來,因為上主要扶他
起來。我已經老了,我看得多了,但從未見過義人被上主遺棄,也未見過他的子
孫討飯。總是慷慨好施,樂意借給人;他的子孫也都蒙福。」
有關義人受祝福,惡人受刑罰的觀點,聖經中的詩篇和箴言都有很一致的看法,
是約伯記的作者那個時代所流行的思想。其實,不只是猶太人有這樣的想法,
古今社會無論東西方都有類似的主張,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因果報應論
來衡量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然而,聖經中有另外一種聲音,替那些無辜受難
的人發出內心的疑問和抗議:為什麼厄運會發生在『好人』的身上?」每一次
閱讀約伯的故事,我就想起自己的遭遇,當我一邊讀一邊忍不住流眼淚的時候,
我在經文中彷彿也看見約伯那種痛苦到說不出來所流的眼淚。他的抗議,就是我
對自己過往傳統信仰的抗議;而約伯最後順服於那位在痛苦中與他相遇的上帝,
也是我在經過種種磨難之後,所體驗的信仰。
許多基督徒讀約伯的故事後,非常認同無辜的約伯在遭遇苦難的重大打擊時,
沒有丟棄自己的信仰,在痛苦中順服上帝給他的考驗,不發任何一句怨言,他
的信仰堪稱所有敬畏上帝者的典範。最後,上帝獎賞約伯的信心,讓他從一無所
有,再度成為受祝福的人,甚至比起從前所擁有的財產還要多。如果這就是約伯
記的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故事,大概這本書也不會受到那麼多的重視和研究。
其實,約伯傳奇的故事早在這本書完成以前,就已經在當時流傳一段很長的時
間,原先的內容並沒有超越當時傳統的報應觀念,亦即約伯雖然無辜受苦,但最
終獲得上帝的申冤,義人重新得福。然而,大多數的聖經學者認為,約伯記的作
者根據公元前第五世紀的時代背景,把這個通俗流傳的故事加以改寫成現在的版
本,我們可以將這本書簡單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原先已知的傳奇故事,用散文
的體裁來描寫,其中包含這本書的第1章、第2章,以及第42章7-17節,都屬於傳
統上的宗教觀念另一個部分是約伯與三個朋友的對話,以詩體文的方式來表
達,從這本書的第三章開始,一直到42章第6節,可說是約伯記的作者探索人生
苦難的關鍵。許多人只知道故事中的約伯默默承受悲劇的折磨,順服上帝最後得
到報賞,卻忽視第二部分約伯在苦難中與朋友的爭辯和對上帝的挑戰,這是我們
研讀這本書的一大缺失。究竟約伯的苦難意味著什麼?作者認為上帝在人生苦
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是甚麼?是我們今日想要了解這本書的意義不得不深思的問
題。
究竟約伯記裡的主角—約伯是否真有其人其事?許多聖經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說中的故事把他描寫成敬畏上帝,不做任何壞事,正直的好人,也是一位深受
上帝祝福的人我們可以從他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又有很多的牲畜、僕人,
知道他在當時是一個財主。按照舊約聖經作者一貫的想法,這樣的人是受上帝所
祝福的義人。
但是,他在一日內遇到天災人禍,所有的財產被人搶奪,僕人被殺,連他的兒女
遭遇意外災難而全部死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約伯的幸福人生急轉直下,面
臨極大的危機。這些苦難雖然讓他悲傷到了極點,但是他仍然以極大的信心告白
說:「我空手而出,也要空手而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上主的名應當受
稱頌!」在這樣的苦難試煉中,我們看到約伯並沒有犯罪,也沒有埋怨上帝的不
(伯1:22)。
不料,約伯的苦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生的痛苦好比無底深淵般不斷地折
約伯。俗語說:「屋漏偏逢連夜雨」,約伯在失去身外之物和幸福家庭以後,
撒旦在上帝的允許之下,又來擊打他的身體,使他從頭到腳長了毒瘡,甚至在生
命的健康飽受威脅之際,連唯一至親的妻子也落井下石,對他發出無情的嘲笑,
質疑他的信仰和對上帝的忠心,要他棄絕、咒罵上帝,一死了之算了(伯2:9)。
可是,故事中的約伯並沒有被這樣的苦難給擊倒,在痛苦的深淵中,他以堅定的
心回應親人的諷刺說:「上帝賜福給我們的時候,我們高興;他降禍,我們就
埋怨嗎?」(伯2:10)在此,我們看到約伯的信仰,是經得起痛苦的考驗,他敬
拜上帝並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人生的幸福或災禍他一概承受,沒有怪罪上帝,
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也許,這正是原先流傳故事中的約伯,要向讀者見證的
生命意義,一種不圖謀人生幸福、自身利益的信仰,不把上帝當成「有應公」,
那種有求必應的信仰。
佛教有句話說:「人生是苦海」,耶穌基督在受難以前也曾教導門徒說:「在世
你們有苦難...」(約16:33)。是的!生命是一場苦難,所有的宗教信仰不得不
面對這樣的人生難題和挑戰。究竟人為何受苦?生命的苦難是否有其意義?掌管
世界和大自然的上帝,如何看待受他關愛的人所遭遇的災難?上帝為甚麼允許邪
惡的壞事降臨到無辜的人身上?究竟人類要從信仰中期待什麼?是平安幸福?
者也得接受意外的災禍和痛苦?
如果仔細分析約伯的故事,我們與聖經的讀者都跟約伯本人一樣,知道約伯是一
無辜受難、正直無邪的義人,卻面對人生至大的痛苦。但我們與聖經的讀者還
有約伯所不知道的是,苦難的原因究竟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或許,在所有類型
的苦難中,有些苦難是因為自己犯罪,自作自受所帶來的痛苦,譬如那些濫用藥
品、吸毒的人,因為自己的劣行導致身心受苦,危害到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但
有些苦難是起因於他人有意或無意的行為,連帶受到拖累和傷害,例如在房
屋建造過程中,有人偷工減料,導致不知情的人們住在此種不安全的房舍中,
某日屋子坍塌下遭遇到生命財產的傷害。諸如此類的苦難,或許我們可以追尋發
生的原因,做出檢討反省以後對人提出警告,也使受苦的人知道自己的苦難不是
無緣無故的。這樣的痛苦雖然程度不一,從理智上來衡量,多少能使人知道事出
有因,減少苦難對人的衝擊。
可是,世上還有一種苦難是人類永遠無法理解的奧秘,好比十多年前發生的九二
大地震或是南亞的大海嘯,許多無辜的人來不及逃生,喪失了生命,許多家庭
破碎倖存的孩子成為孤兒,也有許多人心靈飽受震驚和傷害,終日恐慌無法安
心度日。這種苦難所造成的痛苦,實在是言語筆墨難以形容。由於無法知道原因
是什麼,也無法預先避免它對人的傷害,這種苦難對人的生命所造成的衝擊,
比上述那些事出有因的苦難來的巨大,令人難以忍受。
約伯記的作者對這種苦難提出問題,他藉由約伯的遭遇發出抗議,挑戰傳統觀念
人對上帝公義的看法。在今日所讀的經文中,約伯不同意他的朋友以利法主張
苦難是因罪而生的觀念,他盼望以利法可以用同理心來理解發生在他生命中的苦
難,是傳統那種惡有惡報的痛苦,反倒是好比吸飽海水的沙土,約伯強調自己
的苦難甚至比海沙更重(伯6:3)。親愛的姊妹弟兄,你們有去過海邊的沙灘
嗎?你們是否有注意到沙灘上吸飽海水的沙土和一般乾燥的海沙有甚麼不同?如
果我們知道這兩種海沙的差別,就可以了解這段經文中甚麼叫做「比海沙更重的
苦難」!
如果人生一切的苦難,都像傳統所說的那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義人的道
一定興旺,惡人的道路必定滅亡。」那麼,我們豈不是可以將所有的苦難都當
成事出有因?果真如此,人生所遭遇的痛苦都可以反推回去,論斷受苦者或他人
的罪惡既然人類是生活在團體社群中,那麼無論是他人犯罪或自己為惡,犯罪
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苦難。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世上沒有什麼無辜者,只有報應的
上帝,用苦難刑罰人類罪惡的上帝。
如同上述的信仰看法和傳統的上帝觀,剛好是約伯記的作者所要反對的,我認為
種對於上帝的認知和想像,也是耶穌無法認同的。因為耶穌的生、死、復活所
展現的生命和信仰,他在十字架受難中所遇到的上帝,並不是那種報應、刑罰的
上帝,反而是慈悲、憐憫的上帝,是傾聽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的上帝,也是加
添他力量和勇氣來面對十字架苦刑的上帝,或許這也是約伯在最後所對遇的上帝
,是一個可以讓人抗議、質問的上帝,而不是沈默不語看人無端受苦的上帝。
為上帝是那位回應人從苦難中悲痛哀嚎的上帝,也是在痛苦的祈禱中,人可以得
到赦免與安慰的上帝。
約伯的苦難,那種「比海沙更重的苦難」,以及歷代以來所有無辜者所遭遇的痛
,到底原因是什麼?在這本書中沒有答案,作者所描寫的「上帝」並沒回答約
伯對於苦難源頭的質疑。但是,約伯滿意上帝的顯現和對他所說的話,他順服地
向上帝表白說:「主啊,我知道你事事都能;你能實現一切計畫。你問,無知
的我怎能疑惑你的智慧;我講論自己所不明白的事,奇妙異常,不能領悟。你要
我留心聽你的話,答覆你提出的問題。從前我聽別人談論你;現在我親眼看見
你。」(伯42:1-6)
我相信這樣的生命和信仰也是約伯記的作者想要述說的。人生的痛苦和患難,我
有時找不到原因,也得不到答案。但是,上帝沒有片刻離開人,尤其沒有在我
們哀傷的祈禱中,捂住他的耳朵不理會我們,讓我們獨自承受苦難的折磨。好比
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見他遭受重大的災難,他們離開自己的地方來探訪約伯,七天
七夜不說一句話(伯2:11-13),一起分擔約伯的苦難和哀傷,這豈不是上帝對人
在苦難中的回應?
雖然約伯的朋友在故事後來所扮演的角色,淪為傳統信仰的護教者,使我們看到
個負面的見證,如同今日所讀的經文中約伯對以利法說:「不管我是不是已經
離棄了全能的上帝,在這樣的患難中,我需要忠心的朋友(原文直譯:對苦難的
朋友拒絕給予慈愛的人,也是撇棄敬畏全能者的心)。」(伯6:14)。換句話
說,約伯不認為以利法和其他兩位朋友在他的苦難中是那樣忠心的朋友。然而,
我們不該否定這三位朋友在故事一開始對約伯所付出的關心與疼惜。
約伯的苦難故事教導我們,人應該以同理心來對待遭逢苦難者的憂傷,體恤他們
痛苦;人也應該學習受苦的約伯,在苦難中堅持信仰。雖說有萬般的疑惑,
說不盡的眼淚和痛苦,仍然可以呼求上帝、不放棄挑戰上帝。在人生遭遇重大失
落與生命的危機中,伯的苦難與他所表達的信仰,提醒人再一次反省,我們敬
畏上帝是否出於自私的動機,圖謀自己的幸福?但願我們的信仰不是出於有利可
圖才來敬拜上帝,誠如先知哈巴谷所說的:「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葡萄樹也
沒有葡萄;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穀;即使羊群死光,牛棚裡沒有
牛;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哈3.17-18)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曹長青:面對南海仲裁 國共民三黨都瘋了

好文分享---------Posted on 2016-07-18 by Editor


1,為什麼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是輸家?
這有幾個原因——
第一,從技術層面,中國是《國際海洋公約》簽署國,海牙仲裁法院,是針對海洋公約問題的專設機構,作為簽署國,不承認仲裁法院結果,違背常理。
第二,事後中國也沒退出《海洋公約》,你既然還繼續承認這個公約,但是又拒絕接受公約的仲裁機構所做的結果,甚至從一開始就宣布不參加仲裁,不提供證據,不承認結果。這是明擺着的違背常理。
第三,《國際海洋公約》有全球165國簽署,被視為國際法。中國承認這個法律,參加了公約的簽署,現在又公然違法,這是雙重的違背常理。
第四,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因為是島嶼的話,就有周邊200海浬專屬經濟區。中國用這種方法進行海域擴張,導致這個區域局勢緊張,影響南海的航海和飛行自由。這次仲裁認定南海主要18個島嶼都是“岩礁”,而岩礁就不具有200浬的專屬區,等於重申南海是國際海域,以保障飛行和航海自由,這重創了北京當局在南海的擴張企圖。
第五,南海相關國家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印尼,以及美國,日本,印度等國際輿論,都支持這個仲裁,中國空前孤立,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大失敗。香港《南華早報》說,這是天安門屠殺事件後,中共的最大失敗。所以在南海仲裁事件上,中國,或準確地說,中共政權,是最大的輸家!
2,為什麼菲律賓要把這個案子打到國際法庭,不能兩國協商解決嗎?
南海糾紛已多年,但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作為小國的菲律賓實在沒有辦法,所以才訴諸國際法庭。因為跟北京談判,他就提出九段線,說到南海南端的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那就沒有了談判的可能。就像台灣也無法跟北京談判,中共的前提是,台灣是中國(中共)的一部分,那還怎麼談?既然菲律賓和中國都是《國際海洋公約》簽署國,有了糾紛,就送交專設的法庭仲裁,合情合理。可是中國卻拒絕參加,又不承認仲裁結果。如果簽約國都不拿國際法庭的裁決當回事兒的話,那簽約幹什麼呢?你要不承認這個仲裁的話,那就退出合約呵。又不能退出,那中國到底要幹什麼呵?
3,這個仲裁案影響中國和中華民國在南海群島的主權嗎?
不影響。因為仲裁書強調不涉及主權,也不對海域劃線,只是明確一個問題:南海的主要18個“岩礁”都不具有200浬專屬經濟區。由此從根本上解決各國聲稱的經濟區而產生的重疊和衝突問題。其實主要是遏阻中國,因為其它小國,像菲律賓,越南,文萊,馬來西亞等,都沒有實力確保“200海浬”,而中國在南海用水泥灌注建島,現已佔領七個,七個200海浬,再加上以後擴增(建島),那南海水域就會被中國控制,不僅造成跟周邊國家的衝突,更影響國際海域的航海飛行自由。所以,這個裁決雖然不涉及主權,但明顯是遏阻北京,對恢復南海區域的穩定與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4,台灣的國民黨、民進黨為什麼都反對仲裁結果呢?
對仲裁結果反應最強烈的當然是北京當局,他們雖然粗暴地說這個裁決是一張廢紙,但卻發表了兩萬多字的白皮書反駁這張被他們稱為“廢紙”的裁決。說明他們很看重,根本不能把它當廢紙。北京的反應當然可以理解,最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的反應:國民黨全力反對這個仲裁,強調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因為台灣控制有一個太平島。但這個仲裁書開宗明義就說,它不涉及主權,不劃分水域。所以台灣的國民黨喊什麼“主權”是有意誤導民眾,在喊叫一件人家根本沒有提及的事情。
比國民黨更荒唐的,是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他們居然也附和國民黨,高喊捍衛主權。民進黨政府甚至還派遣戰艦去南海,蔡英文總統率文武高官登上這艘軍艦,表達所謂捍衛主權的決心。台灣的立法院,包括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和時代力量等全部四個政黨,一起聯署,通過決議,譴責海牙法庭的仲裁結果,簡直比中共還強烈。中國的“人大”都沒通過決議譴責這個仲裁,而且裁決後中共也沒敢派軍艦去南海,在國際輿論下顯得理屈而低調,甚至還說要跟菲律賓談判,和平解決等等。但台灣政府這次不僅站在中共一邊,甚至充當了北京的急先鋒,擺出跟美日菲律賓等國際社會直接對抗的態勢。民進黨政府簡直是神經錯亂,認賊作父!
這次海牙仲裁結果說,那18個小島哪個也不是島嶼,都屬於岩礁,所以都沒有200海浬的專屬區。台灣政府對其控制的太平島,以前根本都沒宣稱過它擁有該島的200海浬的專屬區,更別提確保。所以台灣等於什麼都沒損失,反而得到了可以在其它那些岩礁周圍的海域自由捕魚、通行的好處。而中共一直是聲稱它擁有自己所佔領的七個島嶼各自周圍的200海浬的經濟區,所以這個裁決等於嚴重打擊了北京政權的擴張企圖。因為都被裁決是“岩礁”,都沒有200海浬經濟區,等於全部都是國際海域,當然更有利於台灣的漁民捕魚。台灣連芝麻都沒丟,又得到一個西瓜,卻去跟着北京的調子譴責仲裁,這等於是“做實”了仲裁書對台灣的說法,那就是“中國的台灣當局”。
更近乎鬧劇的是,民進黨政府的陸委會居然拿出1947年蔣介石時代的海域圖,強調捍衛中華民國的固有之疆土(當然包括海域)。按照這個邏輯的話,那民進黨政府為什麼不捍衛1947年時代“固有之疆土”的中國大陸(被中共霸佔的淪陷區),為什麼不去解救“固有之疆土”上受專制政權踐踏的14億祖國同胞?為一個沒有居民的小島大鬧天宮,這豈止是可笑,簡直是荒謬至極!
台灣的國民黨、民進黨政客,還有媒體的名嘴們,連這麼最基本的邏輯常識都不顧,就這麼慷慨激昂地反對仲裁結果,立法院更是通過了決議抗議,簡直成了“阿Q院”,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自我麻痹和陶醉,嚴重損害了民主台灣的形象。它起到的實質作用是欺騙台灣人民,讓台灣人民感覺,他們仍擁有蔣介石時代宣稱的、包括蒙古的大中國。這種幫助中國獨裁政權對“大中國”主權的宣稱,實質是放棄對有2300萬居民的台灣本島的“小”主權的捍衛。
5,中國人應該怎樣看這個仲裁案?
面對這個仲裁結果,中國人,尤其知識分子,應該從納粹德國的崛起中吸取教訓。當年希特勒就是強調德意志民族應該強大,要對抗外部勢力的欺壓,德國要站起來。在涉及領土問題上,希特勒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像奧威爾在《動物農場》中描述的,用我們和你們,內部和外部,我國和外國,來掩蓋和迴避了對和錯,是與非。結果德國人民,尤其知識分子,在民族主義、祖國強大的口號下,群情激昂,甚至同仇敵愾,支持希特勒,支持德國崛起,支持“我國”, 兼并了奧地利,佔領了波蘭,隨後侵略歐洲和世界,最後把德國帶入深淵。德國這一個國家就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這跟德國知識分子不看重個人權利,而是一路強調“國家強大最重要”這種思維有直接的關係。
領土(領海)爭議的基本原則是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如果不能,就暫時擱置,先共同開發。像日本跟蘇聯有“北方四島”的領土爭議。蘇聯解體後,俄國軍力等下降,日本也沒有乘機炫耀武力,仍是繼續進行協商。
中國因為仍是專制統治,利用其國力提升,謀求在南海軍事擴張,當然引起世人反感,讓周邊國家恐懼。這次仲裁,等於打了北京政權一個耳光。如果在二戰前,國際社會打了要軍事崛起的納粹耳光,德國知識分子如果能夠理性支持,那麼納粹德國就難以崛起,不僅世界可避免災難,德國也不會有後來被打得一敗塗地、留下一頁恥辱歷史記錄的結果。
中國人要熱愛自己的國家,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國家步希特勒的德國的後塵!永遠記住,人權高於主權。我們應該做的 ,是捍衛國際海域的和平,遏阻獨裁中國的軍事擴張。所有專制國家的軍事擴張,都是在給最終埋葬自己挖墳墓。所以任何一個真正希望中國成為理性的、民主的、和平繁榮的國家的人,都會認同國際社會遏阻中共的裁決。
2016年7月17日
 http://cq99.us/collected-works-by-caochangqing/2016/07/1875/zh-hant/http://cq99.us/collected-works-by-caochangqing/2016/07/1875/zh-hant/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林志昇、何瑞元和周威霖為首衍生建州路線不同之始末

林何如何認識之始末


    周威霖先生(本名周振堅)David Chou,於1994年由在美國的51位留學生所共同成立的【51俱樂部】(The 51stClub, Taiwan),創立與發起【台灣建州運動】(The Formosan Statehood Movement),主張由台灣人民透過公投,與美國進行三階段整合,並最終成為美國的一州。
    周威霖先生(以下簡稱 David)生於雲林,台北大學法律系(原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狄克遜(Dixon)法學院法學碩士,先生曾在台灣與美國擔任兩家公司總經理,亦曾擔任前立法委員康寧祥辦事處主任,以及民進黨雲林縣黨部執行長。
    David1998年著有【與美國有約】一書,由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美國夢.........如果1945年美國託管台灣】、【周威霖自傳】(均尚未出版)、【台灣人民自救手冊】、【台灣人民自救讀本】以及其它許多論文和說帖。
    David1995年親至本人服務的台灣【當時叫中華民國】小留學生家長協進會拜訪我,向我說明並提及他在推動讓台灣成為美國的一州之始末,他之所以拜訪我的目的,乃我所服務的協會都是台灣小留學生家長,這些有能力把小孩送出國的小留學生家長,已經有很多人早就有美國綠卡或是美國公民身份,倘若真能把台灣變成美國的一州,這些家長一定樂觀其成,加上個人早期亦曾在美軍顧問團工作相當長一段時間,對美國行政體系及各種管理(Management)制度,以及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留下極深刻印象,個人因為年輕時即長期和美國人一起共事,受美國文化影響甚深,因此、當David親自到我辦公室談及建州一事時,個人即深表贊同與支持。從此以後,個人除了透過協會內部資訊管道不斷向本會留學生家長大力介紹建州信念之外,亦陸續和周先生等部份志同道合支持者數度到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各項請願和感謝美國長期保護台灣安全的活動。
    1996529中國時報更以斗大的標題,在第33版以全頁刊登出【51俱樂部口號:不統不獨,大家來當美國人,把台灣變成美國的一州】。其中內容亦包括訪問本人一些意見和觀點報導。
    本會因部份小留學生兵役問題,須經由行政訴頌解決問題,部份委由長期從事國際人權工作的何瑞元先生幫忙處理,因此、讓本人有機會經常與何先生討論包括台灣行政體系的官僚和落伍觀念等問題,以及台灣未來地位何去何從等政治議題,我與先生可以說是無所不談,言無不盡。在1999年的某一天,我和何先生亦是在一次的討論各種問題的當中,以半開玩笑的口氣向何先生說:『台灣好像是您們美國的土地』。先生隨即回我說:怎麼可能?別亂說,不可能啦!我亦沒有刻意多說,只以半開玩向他說:『反正您閒著沒啥事,不妨找時間研究一下』。
    沒想到這麼一句半開玩笑的話,竟讓先生一頭栽進去用盡心思,抽絲剝繭仔細研究了大約五個年頭,2004年的有一天,先生竟然親自告訴我說:ㄟ,Johnny(我的英文名字)您之前告訴我台灣好像是我們美國的土地那件事,的確是真的。我當時頓覺有點驚訝,反問先生:您不是說不可能嗎?他竟然以極輕鬆回我一句:您不是說要我去研究看看嗎?天啊!我萬萬想不到這位美國友人竟然這麼認真和執著,他並且還告訴我,他把他自己研究的「了解舊金山和平條約對台灣澎湖之處置Understanding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s Disposition of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s」英文版寄去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大學並指派多位學者專家進行研究,之後將它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哈佛大學的亞洲季刊。之後何先生更是不斷的將他精心研究和撰述的中英文文章,陸續分別在Taiwan News和其它中英文報紙發表,引起各界相當熱烈的注目與迴響。
    20041127,根據何瑞元先生的轉述,當天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宴請他,其它與會來賓有當時本土著名媒體人士汪笨湖先生、金恆煒教授、江霞女士、陳力宏先生、黃光芩小姐、周玉冦小姐、朱立熙先生、楊憲宏(近來言論立場與昔日顯有極大差異)等人。李前總統並在宴會中特別向這些媒體人士提及應多閱讀這位美國人所寫的有關台灣身世的文章......云云。
    2005321台灣北社因應中國人大委員會通過反國家分裂法,邀集本土社團開會討論如何因應及反制之道,會後林志昇先生問我是否認識一位美國人叫何瑞元元先生的?我答說:是我很熟的朋友,林先生希望我能夠儘快安排他們兩人見面,我隨即在當天晚上約了何先生在台北敦化北路的中泰賓館一樓咖啡廳與林先生第一次的碰面,當天我還邀了前建國黨大老楊東傑醫師,前台北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侯晴耀先生(侯先生並非在北社與林志昇先生認識的)等多位社運界朋友。當晚何林兩人在中泰賓館相見甚歡,大有相見恨晚之憾,林何見面後討論結果,兩人都同意何先生多年來精心著作的論文應該透過各大報大力發表,但是、個人因為考慮何先生畢竟是美國人,長相與一般的台灣人不一樣,為了消彌台灣人可能誤解何先生會不會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派來潛伏台灣,企圖把台灣賣掉的疑慮,個人當時即建議何瑞元先生考慮將其多年來嘔心瀝血的精心巨作,均以
                                                                  1
林志昇先生和何瑞元先生二人共同聯名在各大報章雜誌發表,何瑞元先生亦頗有同感。
    2005321林何見面後沒多久,林志昇先生亦念及這個運動若要有效推動,宜結合社會各社運界的力量,尤其是更應結合包括台灣建州創始人周威霖先生,他亦請我積極聯繫,期以最快的時間內能和周先生見面,於是我又安排了林何二人與專程自雲林北上的先生在台北火車站對面的一家二樓咖啡店見面,當天在場的還有【海外蕃薯精英協會】副會長Mr. Aaron Diun,以及另一位當時尚就讀North East University, BostonMr. Joseph Wang,只是事後它們二人都先行離開。林、何、周和我本人詳談許久,結論是林何二人希望先生今後不要再講51州,林何二人更暗示周最好勿再繼續推動51建州,本人當下即對林何以及周等三人說: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的主張,今後大家應該秉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只要大家的共同目標一致,路線不一定要一樣,只要台灣未來能更好,其實大家都還有很多合作的空間,周威霖當然也沒有同意何林二人的要求,他反而認為,若要美國政府找到更好的理由,接那何的理論與主張,那就更應該先讓美國知道台灣建州在台灣有堅實的民意支持基楚,因此大家更應努力推動建州,至此我們四人即分手各自離開。
    二星期後,本人接獲台灣社運界聞人,著名殘障作家林文華先生在電話中提及,有位筆名雲程先生,亦是一位台灣名政論家,對林志昇生事先未經其同意,就引用其著作的文章刊登於「台美關係關鍵報告」有點微詞,林志昇先生得知後,即希望本人儘速安排與雲程先生會面,表達歉意,在著名作家林文華先生的熱心安排之下,終於約定第三天由本人陪同林志昇先生前往汐林文華先生夫婦家,當面向雲程先生致歉,當天在場的還有獨自前往林文華先生家的何瑞元先生,就在我和林志先生抵達林文華先生家,進入客廳後,雲程先生亦早已抵達,在我逐一向文華兄暨雲程先生介紹林志昇先生後,文華兄即以非常嚴肅的口吻向林志昇先生說:「先生,請您先別告訴我們您有多麼愛台灣,您在中國經商那麼多年,我們如何知道您回來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所以、我們須要觀察您一段時間再說」。眾所皆知,文華兄是一位非常剛正不阿的性情中人,有話總是直說,不會拐灣抹角,比較心直口快,這些話一出,頓時讓我這位陪同林志先生一起來的人,雖略顯尷尬,但亦認為文華兄所言甚是,當下趕緊打圓場緩和一點氣氛。林志昇先生除了藉此機會當面向雲程先生道歉以外,亦聽取了雲程先生一些寶貴的意見,在取得雲程先生的諒解以及喝下文華兄嫂夫人泡的好幾泡精品茗茶後,即道謝告辭。
    在此一事件告一段落後,林何二人聯名出版一本『台美關係關鍵報告』,隨即計劃到全台灣各縣市舉辦一百場演講,傳播此一理念的運動,由於到全台灣各地舉辦演講活動總須要一些演講場地布置工作人員和基本班底,於是本人邀集了幾位要好的運動界同志,侯晴耀先生、燿枝先生、李常政先生、楊楊龍先生、廖秋夫先生、楊振山先生、永水先生等好友,分別輪流前往中南部支援演講場的布置工作,所有食、宿、交通費等費用,都是每個人自掏腰包,大家亦都沒有怨言,只一心想把這個運動推出去。
    演講會從第一場的台北人力資源中心、嘉義、高雄、台南、到台中的第五場因為是由保護台灣大聯盟全力動員支持,個人猜測可能是林志昇先生希望能夠結合獨派的力量,期有效推動此一運動,演講的內容逐漸明顯偏向希望藉由與美國釐清台美自1945年以來的台美關係,作為台灣獨立的目的,個人覺得現階段台灣若獨立,不符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倍極艱困的高難度和龐大阻力可以預見,台獨在現階段顯然不可能。依個人判斷,台灣獨立終究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夢,美國最終亦可能會接受,但不是現在,因為目前2,300萬的台灣人,有將近一半的人希望和中國統一,倘現階段讓台灣獨立,難保台灣不會移情別戀,很快的落入中國手裡和中國統一,一旦台灣落入中國手中,勢將影響整個亞太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繁榮,這不但違反美國的利益,亦影響包括日本,以及西太平洋地區的防衛安全,與其和中國統一,何不透過公投讓台灣先和美國統一,雙方簽訂一個落日條款,待50年後再由台灣後代子孫決定它們的須要。因為、50年後,支持和中國統一的頑劣份子都已不在人世間,屆時認同本土的意識更趨凝聚,已無和中國統一的陰霾或是後遺症之隱憂,這才能真正讓台灣長治久安,否則、僅僅為了獨立不顧人民身家、生命、財產的安全,這樣的獨立又有何意義?須知沒有安全,就什麼亦沒有,還談什麼尊嚴?既然大家都在為台灣打拼奮鬥,目標一致,路線縱或有不同亦沒關係,無須互相抵制或是削弱勢力,只要能為台灣加分,讓台灣越來越好,不就是大家最原始的共同之初衷,抱持成功不必在我,捐棄各自成見,共同為造台灣千秋盛,公存萬世開太平,本是同根生,相煎又何須太急?未來歷史之功過,後人自有評論。

撰述人:  黃育旗 Johnny Y.C. Huang  09xx-xxx-xxx    psos@xxxx.xxxxxxx
 
台灣小留學生家長協進會(秘書長)